電漿﹕消毒殺菌的生力軍

作者: violent1 (且行且珍惜)   2003-05-29 23:20:26
Sciscape新聞內容
[May 06, 2003]
物理:電漿﹕消毒殺菌的生力軍
編輯:Agape
科學家利用在室溫下產生的電漿﹐達成消毒殺菌的效果。
電漿是一種有趣的物質﹐其組成為帶電粒子(如電子與離子) ﹐
以及不帶電但具有化學活性的中性原子或分子。
它的應用﹐包括了半導體製程中的蝕刻﹑薄膜沉積﹐到模擬核融合的過程。
而拜小說家豐富的想像力之賜﹐在科幻影集星艦迷航(Star trek) 中﹐
也可見到它的蹤跡(曲速引擎中線圈的能量來源)。
在最近的物理新知期刊( New Journal of Physics)裡﹐
美國的科學家們則報導了利用室溫下產生的電漿﹐來進行消毒殺菌的實驗結果。
Old Dominion大學的Mounir Laroussi ﹐
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D. A. Mendis和M. Rosenberg合作﹐
採用一種稱為電阻能障放電(resistive barrier discharge, RBD)的方式﹐
達成在室溫環境下產生電漿。
這種方法是採用與傳統方式相似的﹐
利用兩片平行金屬板作為氣體放電的平面電極結構。
所不同的是﹐在其中一片電極上﹐加上一層高電阻物質。
其作用是限制放電電流的大小﹐以避免弧光(arcing) 放電。
用來產生電漿的氣體﹐則是97%的氦氣與3%的氧氣混合物。
在60Hz的頻率下﹐對電極板通以數千伏特的交流電壓。
這樣的方式﹐能夠在低輸入功率(50至300watts)的條件下﹐產生大體積的電漿。
接著﹐Laroussi等人將E. Coli(有細胞外薄膜﹐Gram-negative)
與Bacillus subtilis(無細胞外薄膜﹐Gram-positive)兩種細菌﹐
暴露在電漿中十分鐘。然後在電子顯微鏡下﹐
與其對照組的細菌樣品比較﹐在細菌的細胞結構上有無差異。
結果他們發現﹐對於E. Coli細菌﹐電漿中的帶電粒子﹐
對細菌的細胞外薄膜造成了顯著的破壞。
至於Bacillus subtilis菌 ﹐與其對照組比較的結果﹐
在外觀上並沒有太大的損壞。此外﹐他們也對細菌在電場中﹐
細胞膜表面的電位分佈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在E. Coli菌的粗糙表面﹐
由於曲率的不同﹐會產生類似尖端放電的效應﹐
使得電漿中的自由(游離)基(free radicals) 與紫外線輻射容易透過﹐
對細胞內部的組織造成另一種程度的損壞。
根據這個稱為electrostatic disruption的模型﹐
他們推論即使對於像Bacillus subtilis這種表面光滑的細菌﹐
只要有其表面有些許的突起﹐透過電場的分佈﹐
加上使用適當的惰性氣體分子產生電漿﹐
仍然有可能對其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
Laroussi等人認為他們所發展的低溫電漿﹐
也可以應用在處理更有害或甚至會致命的細菌上。
由於電漿對細菌細胞外膜的破壞﹐可以在數微秒內完成﹐
他們預估可以將這項技術使用在對醫療器材的快速消毒﹐
以取代目前多為” 以毒攻毒 “的方式。
他們的下一個研究目標﹐則是嘗試了解電漿對細胞內部﹐
究竟造成了何種程度的破壞﹐以期證明他們所提出的模型是否正確。
原始論文:
PhysicsWeb, Cold plasmas destroy bacteria, April 30, 2003
Plasma interaction with microbes, M. Laroussi et al.,
New Journal of Physics 5, 41.1-41.10 (2003)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