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不考慮市場競爭的地方創生

作者: vikk33 (陳V)   2019-03-30 19:29:44
不考慮「市場競爭」的地方創生,就只是文青之論
1.轉錄標題︰
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請寫名稱
1.轉錄網址︰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s.yam.com/AG5Hq
2.轉錄來源︰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 他板文章可免填※
關鍵評論網
3.轉錄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很多關於地方創生的論述都有一個要旨,那就是:「地方是有情懷的,如果只從產業發展
、創造工作機會的角度來談地方創生,那就會讓家鄉淪為商品,反而消滅了地方。」
我不以為然。先說個故事吧。
有一次我和中央官員、民代,去南投考察台灣地創的範例。一行人跑到車站改建的竹青庭
裡頭,大談理想願景,我有點坐不住,一個人溜到樓下。
那時日正當中,原本是候車廳的廣場裡,老人家三五成群,正用撲克牌玩著我也不懂的牌
戲。當然,是有賭錢的,一局輸贏動輒幾百上千。
樓下是土氣的老人家,汗涔涔地在賭博求爽快;樓上是光鮮精緻的精緻食堂,大家吹著冷
氣談理想。請問,誰更能代表地方性?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你覺得老人家想不想吹吹冷氣

我不是要抨擊樓上的官員民代不食人間煙火,那都是些我敬重的前輩長官;也不是要頌揚
老人家們有多在地,快意輸贏的風情多麼值得捍衛。
我說這個故事是要說明:不要神聖化地方性;不要拿情懷把地方性給拱上神壇,反而逼得
大家只好懷舊給你看;不要打著捍衛地方性、珍惜多元差異的旗號,叫別人滿足你對地方
性的意淫。
「地方性」不會逝去也不會消滅,他只會一直變化
有些人念茲在茲,怕外地人買走地方的資產,把地方「縉紳化」(聽起來多麼駭人)。但
也沒誰逼地主要賤賣,是有人覺得這些資產可以利用得更好,開出的價格地主願意接受,
你情我願才成交的。銀貨兩訖,旁人喊什麼屈?
有些人憂心忡忡,覺得那些留在當地的人,會從此犧牲了「保持原本生活方式的權利」(
所謂的「生活權」)。但地方上生活的人們,可不是文青觀光客,對街多開了間小七、年
輕人開店賣竹器、街道變新變漂亮,誰有那個閒情跟你抱怨?
就算真有那麼些文青大爺,覺得今不如昔,覺得觀光客不懂真正的地方性。請問我們大家
要付出多少代價來節制發展,以滿足他(以及作者)對地方性的緬懷之情?
有些人擔心地方性會就此消滅,我倒認為是刻舟求劍、自尋煩惱:地方性是流動變化的,
是先來後到、古往今來的人們,在生活中博弈、互動出來的。如果只想著引用段義孚「空
間與地方」理論來主張一種對地方的靜態想像,反對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這種狗尾續貂
,段義孚知道了怕是要吐血。
有些人只盯著那些可能逝去的,說這叫地方性的消滅。怎麼就沒看到地方性生生不息,早
就在別的地方,長成另一個樣子了呢?地方性沒有那麼脆弱,脆弱的是對地方一廂情願的
認知,終將在不斷變遷的現實中瓦解、徒呼負負。然而,不過是自尋煩惱。
對於地方創生,我只擔心官員夾雜了太多「地方應如是」的一廂情願,並且用由上而下的
資源分配、法規禁令來落實這些遐想,最後搞得文青巴巴、「感覺很地方」,卻誰也不樂
意。至於真正的地方性,它自己會照顧自己,不用我們搭個神壇來供著它。
官員犯下的錯誤,就是以為有這些「東西」就能發展出生態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什麼呢?別把它想成某些外生的、別人強加到地方的東西。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各式各樣的人,不論本地外來,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就著手邊已有
的資源(比方北投就是有溫泉),屈從於種種現實中的限制(比方台中就是沒有溫泉),
彼此博弈、合作、競爭、分工,匯聚出來的。
經濟發展,就是地方性。什麼值得延續,什麼不妨斷裂,人們會透過市場告訴你。你眼中
認為不堪的現實,是奠基於人們各自的理想,包括所謂的宜蘭「農地亂象」,而其實我並
不覺得那是什麼亂象,它本來可以好好發展,是有人執意不許,說農地應該農用、土地不
該炒作,才把事情弄擰了。
跟政府搞新創生態系的錯誤如出一轍。政府看到矽谷的新創生態系裡頭,有育成中心、有
加速器。於是就花錢在高校建置育成中心,認為這樣就能支撐新創生態系。
結果呢?是養出一堆靠補助、辦活動請款的單位,裡頭一堆沒有創業經驗的教授,對創業
者夸夸其詞、指指點點。更養出一堆萬年新創,窩在這些育成中心裡,辦活動、談理念、
參加比賽、請領補助,卻不曾也不能面對市場競爭。
這些政府官員犯下的錯誤是,誤以為有這些東西,就能發展出生態。錯了,矽谷長成那個
樣子,是一層層累積出來的。是資金找不到去處有了風投,風投要加強風險管控,才有發
展出輔導機制。是團隊有股權管理、法遵諮詢需求,種種專業自然進場。不是依樣畫葫蘆
搞頂層設計,就會長出紮實的新創生態系。
更有甚者,這些政府補助出來的「支撐體系」,還會壓縮正常產業的發展空間。公家的育
成中心免費還倒貼,創業者幹嘛去跟民間育成中心談股權分配?於是資源誤置,於是大夥
和樂融融吃政府軟飯。
這些政策資源,我希望是從需求端挹注,而不是從供給端挹注。讓地創相關的事業體系爭
取的是消費者的滿意,而不是跟官員說故事;讓支撐體系有動機去滿足事業體系和消費者
的需求,而不是追逐官員的認可;讓地創成果有人們的消費力作後盾,而不只靠政府撥款

這樣一來,長出來的才是真的工作機會,培養的才是真實的競爭力,就算政府不再挹注,
也不至於東倒西歪。
人們不用考量成本,出一張嘴、拍腦袋設想地方需要什麼的時候,這些說出來的需求是一
回事;但回到個人具體的經濟決策,手邊有十萬塊要花在哪裡、一天24小時要用在什麼地
方,用行動表現出來的需求,又是另一回事。
本文由真暴民的時事筆記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4.附註、心得、想法︰
雖然
很多地方尤其鄉村地區
根本充斥一堆費拉
滿滿的醬缸與封建
一靠近就知道這地方遲早完蛋
但台灣也沒啥文青品味好形容
只有自以為是其實滿滿商業符號的幻想
但也比費拉所謂本土好一兆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