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多維觀點》向前走,還是向憤怒走?

作者: awsd (隨你猜)   2016-04-12 09:59:42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00184
若社會氛圍仍只聚焦在外部威脅、國家弱勢、難以改變,則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很可
能會讓臺灣繼續「向憤怒走」。(Apetitu@flickr)
從大陸回到臺灣,像是回到「原始社會」?
看到這「據說」是在大陸的臺灣人的感想,臺灣的民意沸騰了,網民亦頗為憤怒,媒體
也熱鬧了。一篇《從大陸回到臺灣,感覺像原始社會》的論壇文章,讓臺灣輿論重新陷
入「臺灣是不是輸給別人了」的怪圈,這樣的聲音不稀奇,只是比較的對象從韓國到中
國,再到最近熱門的東協。衍生而出的反應通常分成理性派與情緒派,理性派如「大陸
手機支付很方便沒錯,網路很發達沒錯,但是臺灣的醫療品質很好,銀行服務好、又方
便,大陸是因為現實中服務不佳,網路、手機支付等才如此發達,臺灣有很多不好,但
不用去跟別人比較」,情緒派如「講臺灣不好,就別用臺灣健保」,若比較對象為中國
,通常後者會比前者稍多。
臺灣的科技,真的比大陸落後嗎?這是臺灣近年的熱門議題。
時間返回四年前,2012年7月,臺灣正式承認大陸學歷,我到北京大學展開為期兩年的傳
播碩士生涯,那時,我覺得臺灣好方便啊!
那時的我真心認為,什麼北京上海多先進,根本是被謬讚了!先不論臺北滿街的24小時
便利商店,光是交通就勝過北京十倍,那時我常常在北京街頭晃蕩20分鐘,還攔不到一
輛計程車。
「師傅我求求你,載我一程吧!」我拍著車窗。
「不順路啊。」計程車咻地開走了。
同校的臺灣同學比我慘,在學校附近租房,自己繳水電費,大陸繳水電費是需要水卡、
電卡的,和臺灣跑超商一次解決問題完全不同,電卡去哪裏繳費?水卡去哪裏交繳費?
弄丟怎麼辦?他一直沒搞懂。
至於娛樂,2012年11月,《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大陸上映,我和同學團購了特價電影
票。晚上10點電影院的情景堪比士林夜市,排了40分鐘才排到櫃臺的人工服務,取票、
劃位,「北京人多啊,電影院排隊都是這樣的。」同學拼命安撫我。
2016年2月13日,我回臺北過年,想去看一場電影,網路購票需要加收30元手續費,影院
外頭信用卡購票的機器發生故障,那就人工買票吧……,我走到售票處,一望過去,人
山人海,人人都頂著大太陽排隊,排了一條很長很長的人龍,至少要40分鐘才能買到票

我的第一反應是,往回走,生氣,碎碎唸「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排隊買電影票了!在北
京買電影票手機付款、選座、機器取票,3分鐘就可以搞定,北京根本沒什麼人還在窗口
買票了……,臺北怎麼還在排隊!這麼熱的天,大家在戶外為了張電影票排隊!不可思
議啊!」唸到一半,才驚覺到,完蛋了,以「愛臺灣」的標準,以後也會有人要我「別
用健保」了。
問題真的在於「科技落後」?
2012年到2016年,不過4年,我已經快記不起以前在路上攔車、在電影院排隊的日子,套
句大陸「九零後」同事的話「都什麼時代了」,北京「零零後」的學生們以後可能還會
忘記手拿鈔票的感覺,從繳水電瓦斯房租、社區門口的小雜貨店、計程車、百貨公司,
都是用支付寶、微信、 ApplePay,一鍵解決。
臺北方不方便?家裡附近有3個便利超商,當然方便。
其實,它卻沒有那麼方便,沒有方便到可以「不用改進」。大陸在許多方面跑得太快,
近年也發現「太快」帶來的後果,正在逐步修正腳步,不再盲目追著GDP成長數字跑,而
臺灣還背著「產業外流」、「優勢消失」的包袱,數年原地不動。動與不動,臺灣比大
陸可怕太多。
大陸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上,基本態度是「摸著石頭過河」,先做再說,碰到麻煩?解
決問題、制訂法規;再碰到問題?再想辦法完善。遇到許多問題也是如此「逐步改正」
的態度,不管是霧霾、貪腐、外交還是經濟,媒體及輿論也往往將焦點放在「解決問題
」上,社會整體氛圍是積極活絡的。一個國家某方面有問題、某方面落後,都不打緊,
你等著,我們以後會追上,甚至做得更好。這是大陸年輕人在面對批評時常有的態度。
臺灣則有個獨特的現象,當一篇類似「臺灣科技落後大陸」的論壇文章出來時,尤其當
比較對象是「中國」時,媒體及輿論更會將焦點擺在「落後」兩個字上。說我們臺灣落
後?你們連Facebook都上不去呢!
微信繳水電費、買電影票?臺灣有超商,很方便;用支付寶?臺灣有信用卡,很方便啊
,而且支付寶會洩漏資料。臺灣科技停滯太久,缺乏活水,人才外流?市場決定一切,
臺灣消費者信心不足,企業對市場的信心不足……,這些話,都不陌生。
落後,這兩個字,本身並不可怕,想辦法追上去不就好了!真正可怕的,在於社會的怒
意、茫然、互罵,對於根本問題的躲躲閃閃,這樣的氛圍一徘徊,就是十多年。
當政府及社會都大喊著要創新、要改革、要轉變時,碰到可能要面臨的問題,如消費習
慣難改、市場太小、沒有資金、不用去跟別人比、臺灣很好啊,不滿意別回來云云,都
是最常見的報導角度及輿論主流。
一頓吵鬧後繼續是停滯,人才繼續外流,問題持續無解,就這樣子,產生了國際知名的
「臺灣空轉十幾年」、「人才外流亞洲第一」等評價。
一位剛到上海工作的臺灣女孩,專研電商、新媒體,在網路領域中如她一樣「外流」的
年輕臺灣人不少。「臺灣人才外流,是因為上海的薪水比較高嗎?」我問。
她苦笑,「一部分是啊,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學不到新東西了,看不到發展了
,社會幾乎不動了。」比如一個「行動支付元年」,一喊好幾年,幾年前就發現的問題
到現在還擺在那裏,產業罵政府、政府怪產業,政黨及媒體各擁其主。
如果說臺灣政府,必須給臺灣年輕人一個可期望的未來,那臺灣媒體及所謂「主流輿論
」,更必須還臺灣社會一個理性討論的空間。
問題出現了,那如何解決?在近年的臺灣社會中,難以聽到。
這些,到底是政府的失職,企業對市場沒信心,還是最根本的社會氛圍?在於「為什麼
要改變,臺灣有超商,很方便」這樣的守舊?抑或在於「我們市場太小,做不到很正常
」的自我停滯?
千萬不能繼續「往憤怒走」
臺灣的候選人在選前都喊出物聯網、大數據、創新,人人都知道網路時代來臨,個個都
是低頭族,曾經PChome電子商城大獲成功,那時阿里巴巴還沒影子,如今在移動時代中
幾乎完全缺席。而臺灣科技人才目前仍集中在半導體行業,這是過去輝煌時奠定的基礎
,所以當碰到「紅色供應鏈崛起」時格外敏感,畢竟臺灣已經這麼小了,人民更害怕失
去。
偏偏我們又身處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一切都變得太快,不要說隔壁的中國大陸,昔日被
臺灣視為「瑪麗亞們」的東南亞各國也開始順著這股潮流往前走,而臺灣在國際與兩岸
問題上無法脫鉤,想打開大門,卻又擺脫不了「中國」的陰影,政黨輪替兩次,人民對
政府及未來已經越來越沒信心。近年主流媒體為博眼球及引發關注,報導角度及引導出
的輿論往往讓社會陷入情緒化,理性討論越來越少,製造矛盾的多,勇敢嘗試的少,退
一步找理由的多,向前走做實事的少。
臺灣市場小,全球市場仍然很大,臺灣仍有許多優秀人才,有些化妝品創業團隊打入海
外市場,再從海外反攻回臺,有些手機App團隊更是由不同國籍年輕人組成的混血團隊,
主攻大陸市場。而身為一個對科技懵懵懂懂的文組畢業生,我問了幾個稍有成就的臺灣
創業者及臺幹,在這樣全球化又瞬息萬變的時代,臺灣如何以小博大,找到自己的優勢
,分一杯羹?
放寬心,走出去,多看,這幾乎是統一的答案,就跟很多臺灣企業家給年輕人的答案一
樣。科技發展,市場、資金等因素是一部分,但社會對科技態度的開放度,看待全球機
會的寬闊度及企圖心更重要。現在的時代,臺灣市場之外有華人市場、還有更大的天空
。若社會氛圍仍只聚焦在外部威脅、國家弱勢、難以改變,則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很
可能會讓臺灣繼續「向憤怒走」。
放寬心,走出去,多看,回歸到「如何向前走」。
作者: tony121010 (我是來亂的)   2016-04-12 10:10:00
老調重彈
作者: bakaka (阿益)   2016-04-12 10:22:00
台灣沒辦法加入經濟貿易聯盟不就是支那在阻擋
作者: waloloo (ARIAxヨシノヤ )   2016-04-12 10:28:00
憤怒道
作者: shirman (幼稚小鬼)   2016-04-12 10:39:00
不就是個支付寶,這點東西可以讓統派高潮那麼久,那歐付寶你開始用了沒?
作者: slamdunk1024 (堯曰)   2016-04-12 10:47:00
推文不意外繼續憤怒的怪支那、怪統派、怪KMT
作者: bakaka (阿益)   2016-04-12 11:14:00
中國國際打壓台灣生存空間,然後再無恥說台灣要走出國際,寫放炮文,這不是事實?中國打壓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然後再無恥說台灣人要走出台灣
作者: b08297   2016-04-12 11:54:00
不爽不要回來,要我們不討厭中國可以啊,請中國承認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我們可以以國與國身份友好嘛
作者: Myfun (So Good)   2016-04-12 17:00:00
搞那個很快啦!那就只是放個軟體在手機上,今天的問題是台灣人接受度如何?有多少人敢用?從小到大被騙還會少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