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千歲團公嬤已老台灣農業第一線為何人難找

作者: f230072828 (偉特)   2022-06-08 08:16:57
1.媒體來源:
聯合新聞網
2.記者署名:
記者 彭宣雅
3.完整新聞標題:
千歲團公嬤已老 台灣農業第一線為何人難找?
4.完整新聞內文:
在鄉村,失聯移工(俗稱黑工)、外籍配偶,以及千歲團,承擔台灣農業勞動力的大宗;農
委會表示,農業未來仍須擴大引進移工;加速機械化使用;另外,有些無法機械取代的項
目,需要調整;農業勞動力問題,將會影響到台灣未來的農業發展走向。
中部一名溫室果農表示,他蓋溫室的區域,周邊也有工廠、公司、企業,若搶移工,絕對
搶不贏周邊的工廠,本勞怕熱嫌累不願意做,因此常在找人;另一名菜農則表示,第一線
生產者面對拍賣,以及政策的不穩定,會造成務農收入不穩定,請移工算一算每月超過3
萬5000元,負擔不小。
斗南精米工廠廠長張耀裕表示,不少農會協助申請農業移工(外展移工)也很有成效,有些
農民缺工需求僅有三個月,農會要協助安排其他九個月移工都要有工作;有幾個大農也可
以共同聘請、住在村莊可以長期幫忙。
張耀裕說,比如馬鈴薯、胡蘿蔔採收機國外用的很頻繁,但首度引進台灣後,不必然適合
台灣使用,需要經過幾次的改良才行,第一次引進者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與壓力,建議政
府的農機補助可以給予更多協助。
農委會輔導處長陳俊言表示,農業缺工是事實存在的,現階段因為疫情關係,移工引進不
容易,也沒這麼順利;農業缺工是結構性問題,人口結構不可能改變,因此透過人力團改
善農業季節性缺工,他認為,不要只是形式上衝數字,因此,培養專業的農業師傅,這部
分仍持續運作,可協助一部分季節性採收。
陳俊言說,其次要推動機械化,輔導農民配合機械規格種植,比如蔬菜採收機、高麗菜採
收機等,國外都有現有的機器,需要加速引進;稻作幾乎不用人力,只要顧田水;耕種雜
糧、玉米;花生幾乎都用打電話,過去在馬路上曬花生,現在烘乾技術進步,也可以朝向
類似水稻烘乾中心方向走。第三,則是沒辦法用機械取代的,產業要依著勞動力結構,適
度的消長與調整,他認為,這是沒辦法避免的。
他表示,長遠看待,引進農業移工部分仍要持續進行,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引進比較沒有
這麼順利,但未來還是持續增加的,因為要維持農業生產,有很多非農業移工,也經常在
農田出現,這是已經存在的現象,希望未來疫情舒緩後可以加速引進,現階段2400個名額
幾乎核定出去,移工的勞動契約跟越南還沒有談好,跟印尼已經談好了,現階段,在台灣
的合法農業移工有近千名。
都已經開放了農業移工,員額2400人為上限,幾乎已核准,但只進來1102人,主要是因為
疫情影響,邊境管制,因此引進移工不順暢,不少仲介與農民都在等待與觀望。
農委會人力辦公室執秘蔡佩君表示,根據統計,我國缺工戶數比率7%,短缺臨時員工為10
萬人次,經常性僱工為5665人次;季節性問題是存在的,一般農民不可能雇用一個移工,
因為大多數需求僅是短期、節性缺工,但請了一個移工,農閒時也必須付薪水,這也是造
成勞動力不往農業跑的原因,現行合法引進的農業移工約1000人、本國培訓的農業師傅約
1000人,只能盡力協助調度,逐步舒緩缺工問題。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需放媒體原始連結,不可用轉載媒體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371426
6.備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