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為啥日本接收西方文化很快,中國不行?

作者: shyin7089 (shyin7089)   2020-08-25 01:59:24
原文恕刪
對於日本比中國更容易西化成功,雖然這方面可以很多如政府體制、文化、社會風氣、地緣
政治等來敘說,但此篇會著重在雙方的教育這方面上是如何影響的。
●中國唐代教育體制
中國的教育體制成形是在隋朝開始發展,之後唐朝定型。
唐代學科種類有尚書省底下隸屬禮部國子監的六學:
太學性質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
專科性質的律學、書學、算學。
還有其他同為尚書省底下隸屬祠部,解釋《老子》、《莊子》和《周易》的崇玄學
祕書省司天台的天文學、太醫署的醫學、太樸寺的獸醫學
附設太樂署的音樂學與附設少府監的工藝學等等。
https://i.imgur.com/O2MmEko.png
而教師有博士、助教、直講等。
博士、助教既是學校教師,又是政府官員。
他們在校教職的大小以在政府里所屬職位的高低為標準。
如國子學博士須有正五品以上的資格,助教須有從七品以上的資格,其他六學的教師等級和
待遇以次減等。
太學性質跟專科性質的資源極為不平衡,以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國子學跟算學來比較:
國子學
 教學內容為周易、尚書、毛詩、左氏春秋、禮記、論語、孝經跟爾雅。主要是教導未來如何當官,運用儒家想來治理地方與管理 
 國家運行,是國家最高學府。
學生通常是高官或皇族國戚子弟。一般而言國子學有博士5人,正五品上,相當於正教授
 ,助教五人,從六品上,相當於助理教授。直講四人,也就是講師。五經博士各二人,相
 當於專任教授,正五品上。
算學
 訓練天文曆法、財經管理、土木工程方面的人才,研究與教學數學,研讀孫子、五曹、九
章、海島等書。其中數學又分成學習古典算數與當代實用性較強的算數,各學習七年至
多九年。
 學生人數30人,人員配給則是博士二人、助教一人。
看得出其中的差異了嗎?
而且算學還是專科性質中資源佔最大的一門學科了。
政府之所以會開設專科性質的學科,也是因為自己天文曆法、醫術、土木等部門需要人才才
培育,所以投入的資源跟重視程度只要夠用就可以了。再加上科舉制度重視太學性質的科目
民間對於考試而言,也沒有研究專科性質的動機,進而沒培養起重視此方面的意識。
而從唐朝開始中國的教育體制就基本沒改一直持續到清朝,因此對於自然科學領域才沒有像
西方一樣能夠累積起來。
●中國體制與文化傳入日本
而日本方面,7世紀以前,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主要靠中國移民的傳播,
在應神天皇十六年(285年)中國文字傳入日本前,僅有口頭教育。
直到開皇二十年(600年)時才開始派遣隨使。
日本是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次數、人數較多的國家。
在隋代,隨同遣使團曾來過兩批留學生。在唐代,隨著正式遣唐使一起過來的留學生共有13
批,每批少則一二十人,多則二三十人,都進入國學學習,有的留學數年,甚至留學二三十
年。
如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於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學於長安太學,經過20年的學習,吉
備研究經史,學涉眾藝,陰陽曆算,天文算術皆能通曉,爾後回國,對於移植唐文化和開拓
日本文化、文字與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而聖德太子仿照中國制度,展開改革,即「推古朝改革」,正尊卑、定名分,與中國通交,
篤信佛教。並於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階,依冠位區別官位高低,由中央朝廷授予,以整頓朝
廷貴族官僚的身份制度,加強朝廷綱紀。
翌年推行十七條憲法,作為朝廷官僚貴族的道德戒條,條文體現中國諸子百家及漢傳佛教思
想。
而此時佛教文化大大地影響了日本政治(貴族)社會,到了平安時期才擺脫。其中的佛經更
是使漢字普及於日本國內。
這跟之後要說的寺子屋有蠻大的關係。
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時期被認為是日本學校教育的草創時期。
而在701年(大寶元年)日本飛鳥時代的文武天皇頒布依唐制定的《大寶律令》後,日本按
照唐朝國子監的制度,在中央設大學,地方上設置國學。
日本律令制下的行政機構中,式部省和國司都具有負責教育的功能。
式部省管轄大學,主要招收13~16歲的官僚、貴族子弟,每次招收400名,每10天、一年都會
有一次考核。
而國學隸屬於國司,負責在地方上招收相同年齡的郡司子弟以及經過許可的平民子弟入學,
優秀者可推舉到中央。
國學以各郡司(地方)的子弟為教育對象,在招生人數未滿的情況下可以招收庶民子弟入學

大學的校舍稱為大學寮,因此後世常稱大學寮為中央的大學。大學寮在式部省管轄之下是培
養中下官吏的機構。
其先後設置明經道、算道、音道、書道、紀傳道(文章道)、明法道。
大學寮得行政機構分為頭、助、允、屬四個部門,各道設有博士,其中以明精道為主,而音
道與書道是其的輔助學科。
明經道約有學生四百人,主要學習周易、尚書、周禮、禮記、詩經、春秋左傳、以及孝經和
論語。書道的博士稱為書博士,學生為書學生。
書博士都有從七位以上的身分位階,其除了教授書道以外,還承擔明經道的書法教學。
基本上專門學書道的學生很少,以明經道的學生雙修居多。
相對於律令國家中下級官吏的大學寮,還設立了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的典藥寮、陰陽寮、雅樂
寮,進行醫學、藥學、針灸、按摩、陰陽術、天文占卜、歷道、雅樂、武術等方面教育。
直到平安時期,教育機構幾乎被貴族壟斷,不過還是有對平民開放的政策在。聖武天皇在位
時,分別在分別於728年、730年二度進行學制改革,令大學寮的教學體制更加完善。同時也
有下令允許平民入學,讓平民階層的人可以進入中央的教育體系中。
至此民間子弟主要進入私塾讀書,私塾的教師主要是僧侶和從唐朝、高麗等移民日本的「歸
化人」擔任,課程內容主要是實用性的專業和技術,包括工藝美術、木工、瓦工、雕塑、建
築等。
而關於科舉制度的傳入在日本奈良時代仿照唐代的科舉制度舉辦貢舉,以鞏固天皇制。
到了大寶元年的大寶律令頒布貢舉制度得以成立,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四科和醫、
針二科。
日本實施科舉的時代,正處於貴族勢力上升的時期。具有平等精神的科舉制度與貴族傳統存
在巨大衝突,因而難以在日本生根。
自大寶律令公布,實施貢舉後的一百年內,較受重視的秀才、明經二科的及第者只有數十個
。由於貴族干政、學官世襲,到10世紀以後,進士科已經廢絕,科舉基本上為貴族所把持,
並且也不是依據才學高下,而是以資歷名望,致使科舉日漸流於形式化和世襲化。
11世紀以後,雖然在形式上還繼續實行式部省試,但除了文章試之外的諸科都已沒落。考生
皆由權貴推薦,應考者幾乎是無條件及第,且不及第者可以改判及第,科舉制至此已完全異
化。1177年,大學寮被大火焚毀,之後再未重建,貢舉制度亦廢除。
不過日本也不是囫圇吞棗的全部吸收中國文化,對於妨礙日本文化和與日本價值觀相悖的,
都被拒絕,這種選用和摒棄是日本民眾自發的,而不是中央政府頒布行政命令執行的。作為
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日本就排除了三項:
科舉制度、太監制度、纏足風俗。(科舉基本算半殘)
從唐代移植過來的體制與風俗習慣,大致上奠定了往後日本社會的教育基礎。
因日本的封建制度,貴族的教育不會有為考試而生,而是體現出生活需求實際層面的學習風
氣,但依然保存著中國具有的教育制度與機構,
譬如平民有管道進入官學、私塾、地方教育機構等。
在此期間非常具有影響力甚至深入至貴族政治的佛教,也因為佛經等書籍,讓漢字在日本民
間社會中普及了起來,造就相比其他地區更高識字率。
●中日教育體制的分歧
接下來要說明日本宇多天皇停止派遺遣唐使至明治時期的教育發展與演變。
雖然在民間貿易往來與佛教傳播的些許交流,但大體上沒有猶如隋唐朝對日本影響甚鉅。因
此中日雙方的教育體制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了分歧,中國依舊是維持著科舉制度直到清朝,而
在科目內容有過如程朱理學、八股文等改變,不過整體上還是延續隋唐的制度。
相反的日本沒有科舉制度的考試當官文化,官學與私學多著重在生活實際層面上,再加上佛
教佛經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高使日本社會識字率的提高,蘭學等西方知識引入,使得日本的
教育更佳的活絡。
鎌倉、室町時代開始日本由軍人執政,最高的指揮機構為幕府,分封領地給各地有一定勢力
的武士的形式運行。將軍是由天皇任命,但在大部分的日本史上以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形式
掌控日本直到江戶幕府後期大政奉還才結束。
在此期間又因社會動亂戰爭頻起,使得武藝以外的學問不受重視,只剩管弦之類的技藝還保
有熱度。
也因此在高倉天皇時期大學寮焚毀,國學已消失,教育衰微,日本貴族在各家族內形成家學
的教育形式,民間則由佛教僧人執掌文教,並出現寺子屋的寺院教育場所。
寺子屋的教學內容包含讀寫計算、地理、人名、書性寫作和其他實際生活相關的技能。
寺子屋教師的身份各式各樣,初期主要是僧侶,神官,醫生,武士,浪人,書法家。
隨著寺子屋需求的增加平民也加入到教師的隊伍。
還同時出現了專門培養教師的寺子屋(例如足利學校)。
而不光男性,女性也能成為寺子屋的教師,一般教師是終生職業。寺子屋的學生稱為筆子
也稱作寺子。
寺子屋對學生的入學和畢業年齡沒有限制,一般5-6歲入學,13-18歲畢業,一間寺子屋通常
有10至100名學生。
有隻招收男學生和女學生的寺子屋。但多數寺子屋既招男學生也招女學生。
江戶時代社會恢復穩定,避免發生像戰國時代下尅上的亂局,幕府將日本分為276藩,每
藩藩主必須隔一年來江戶住一年,其家人必須長留江戶作為人質,稱為參覲交代制。
同時,每藩藩主及其家臣的收入,來自其封地的大米產量,從一萬石到二百六十萬石不等這
些收入一半歸幕府所有,相當於國稅,一半歸地方所有,相當於地稅。
這是建立在嚴格土地測量和人口普查之上的制度設計,其本意是使農民無力反抗,同時大名
無多餘錢糧下尅上。
然而這套制度意外促進了商業發展,如藩主前往江戶所需的各項費用需變賣大米或貢品等。
另外,農民的收入也因畝產增加有了提升。人民富裕、平均壽命延長,再加上收入提高的結
果使生育意願降低,但生育率依舊比死亡率高一點,所以江戶時代的人口還是穩定的發展著

根據德川幕府時期十次人口普查(1721、1750、1756、1786、1738等)的數據,江戶時代日
本總人口用了一百年時間從1800萬上升至2600萬,之後的一百多年中一直穩定在2600萬上下
,直到1872年才略有上升,增長至3300萬。
1700年,日本城市人口已增長至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這個數字逐步上升至五分之一後保持
穩定,直到明治時代。城市人口主要是武士、工匠和商人及其家屬。這部分高知識人口令教
育發展在城市內得以延續及活絡。到1793年,面向普通平民的寺子屋教育已很蓬勃。
「江戶府(今東京)內的寺子屋達到295 所,江戶府外的武藏國內寺子屋有880所,1469年
以後,開設寺子屋的總數累積會達到15500多所。」
人口穩定成長、經濟發展高、社會穩定的局勢,江戶時代的人們教育水平是在中古型態的國
家中出奇地高的,當時的男性少有文盲,女子識字率也較高,一是因為私塾和寺子屋沒有特
定收費,富人可繳交銀錢作學費,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農家也可交以少量農作物或土產作
學費,學費的相較便宜令多數人皆有機會受教,二是隨著商業化,人流物流增加,生活技藝
的提高也迫使人們必須識字以維持生計,譬如因為幕府的「大米體制」到村一級實行村給制
,就是由村委會按照人口多少,土地多少將稅額分配給各家各戶,所以不識字的話會在談判
過程中吃虧,故此時日本社會的教育水準是頗高的。
  
江戶時代的學校大致分作下列五種:
  ‧幕府直轄學校:
   如昌平坂學問所,以武士階級為對象,具有強制性。
  ‧藩學:
   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代的廢籓制縣實施為止。同樣以武士為對象,規模
   參照幕府學校,以教授儒學、漢詩、漢文、兵學及經濟為主,直至幕末
   時候約有二百餘所;著名者有會津藩日新館、米澤藩興讓館、熊本藩時
   習館及水戶藩弘道館。
  ‧鄉學:
   幕府及藩主在鄉村興辦,以教育富裕庶民為主。
 
 ‧私塾:
   約一千五百間,由著名學者建立,入學者多是慕名而來。
  ‧寺子屋:
   提供類似現代的小學敎育,學童年齡大都是六至十多歲,以訓練讀、寫
   及算盤為主。
江戶時代雖然已經廢除貢舉制度,但到後期有一種形式及內容近似科舉的人才考核制度,稱
為學問吟味。
其具備了與科舉考試相互一致的內涵,因此被稱為「江戶版的科舉制度」。當時日本把朱子
學視為「正學」,也把它作為學問吟味的主要考核範圍,這是以德川幕府征夷大將軍的旗本
、御家人子弟為對象,三年舉行一次的學術考試。
以幕府臣僚的培養機構昌平坂學問所(昌平校)的教授為考官,範圍包括四書五經或《孝經
》一類儒家典籍,實際上可參加的對象為全國所有學習朱子學的人,並不限於昌平校的朱子
學者,因此學問吟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日本人才選拔的等級制度。
  
學問吟味與前代貢舉制及中國科舉制最大的差異在於其考試結果並非與「敘位任官」有直接
關係,較接近一種種褒獎名譽的方式。
而江戶時代,天皇推崇儒教,用儒教治理國家,同時又補充日本傳統的神道,合成「神儒一
致」。
德川幕府提倡朱熹的儒家學說,希望藉儒家強調的三綱五常,來培養人民忠於幕府的思想,
以維持社會穩定。
早在德川初年,幕府已經任一些著名儒學者(如林羅山)為食客,以宣揚這種理念。17世紀
中期開始,江戶幕府實行儒教治國的文治政策,大力推崇和發展教育事業,中央設學問所,
地方設藩校,課程主要是儒學、漢學、日本國學、武術、醫學、藥學,後來增設蘭學。
精通朱子學的林羅山受到幕府的重用,擔任幕府高層政治顧問,同時主管幕府國家的文教事
業。1632年,林羅山用德川家康所贈的一大筆錢和一片位於上野忍岡的興建了孔廟「先聖殿
」,作為講學和祭祀孔子的地方。
1690年,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培養幕府人才需要,將軍德川綱吉命「先聖殿」移往神田湯島
,並重新規劃建設擴大規模,興建了校舍講堂和學生宿舍。德川綱吉按中國慣例將先聖殿改
稱為「大成殿」,並將周圍的附屬建築稱為「聖堂」,而整體稱「湯島聖堂」,是專門為幕
府服務的國家級教育機構,正式名稱叫「昌平坂學問所」,以孔子的出生地昌平村而命名。
其分成寄宿寮及書生寮兩部門,寄宿寮收容直屬於幕府家臣、武士之子弟;書生寮則收容屬
於地方大名(如諸侯)之家臣、武士甚至無俸武士等,不分階級予以教育。
  
藩校以習武和修習儒學為主,向武士子弟傳授武藝和學問之道。各地的藩校,教學內容和規
模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強制入學,這與義務教育制度類似。
藩士子弟一般到了7-8歲開始入學,先學文,後習武。20歲畢業,繼承家業或致仕藩府。
藩校的辦學費用由地方藩府財政撥款支持,藩士子弟不僅不用負擔學費,成績優秀者還有可
能獲得類似獎學金的補助,且有機會被選派到江戶城的幕府官學遊學。
另一方面,藩校對學員的要求相當嚴格,據載,幕府文教部門規定,每年10月份各地藩校舉
行入學考試,落榜者會受到相應的懲戒,如果連續三次不合格,嫡男有可能被剝奪繼承家業
的資格,甚至連家族都會受到減俸的處分。
江戶時代的士族階層,子弟教育關係到家族榮譽,甚至家業存廢的大問題,因此這也是形成
往後日本教育興盛的原因之一。
而寺子屋雖然平安時代就出現,但是大量出現是在江戶時代。
由於江戶時代中央政府推崇儒學神學,寺院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都陸續衰落,僧侶為了生
存就更加積極地辦學。
寺子屋主要招收農家子弟,由於江戶時代的男尊女卑思想,寺子屋幾乎全是男孩,學費的收
取有現金也有農副產品。寺子屋最初是僧侶在寺院辦學,後來神官、浪人也入學,寺子年齡
一般是六七歲到十二三歲。
課程內容最初是讀書寫字,後來加入算術和珠算,合稱「讀書、寫字、打算盤」。
江戶時代一共有將近一萬所寺子屋,它普及了文化知識,提升了占據多數人口的地位低下的
農業人口的素質,為日本從封建社會邁入資本主義社會奠定了教育基礎。
而除了這些之外日本當時也有學徒教育。
學徒10歲左右進入店鋪,經歷丁稚、手代、番頭、支配人等階段的學習與考察後才被允許獨
立經商或開店。
學徒大多是師傅的親屬或熟人,因為在江戶時代容留陌生人是違法行為。
至在此時我們耳熟能詳蘭學也出現了。
蘭學即西學,主要是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總稱。
名稱的由來原因是當年江戶時代實行鎖國政策,日本只有長崎等地方和中國的明朝、清朝、
西方的荷蘭有貿易來往,荷蘭傳入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故而日本稱之蘭學。
但1640年日本為了打擊基督教,在日本國內禁止傳播西方書籍,使得一開始西方知識不易吸
收。
直到1720年,該禁令在大將軍德川吉宗下開始放寛。
當時不但准許引入外國書籍,並把它們翻譯成日文。
其中,1787年森島中良出版的《紅毛雜話》,記載了許多來自荷蘭的知識(包括一些新事物
,如顯微鏡、氣球等)、討論了西洋的醫院和一些疾病的知識、列出繪畫及銅板印刷的技巧
、描述了製造發電器及大型輪船,及有關新近地理知識。
到1804至1829年間,幕府和寺子屋在全國各地開辦學校更進一步傳播西洋新知識,荷蘭特使
和科學家獲准更容易地進入日本社區。
譬如,德籍醫生菲利普·弗朗茲·凡·西博爾德隨荷蘭外交團赴日與日本學者展開多次交流
,他邀請了日本科學家向他們展示西洋科學,並向他們學習有關日本的知識與習俗。
1824年,西博爾德獲大將軍聘請開辦醫科學校並收生五十人,他們幫助西博爾德有關植物學
及自然科學的研究;他的學校名為「鳴滝塾」,後來變成了約五十名蘭學生聚會的地方。
蘭學內容有醫學、物理學、電學,其相關的書籍都有翻譯成日文,且也有建設蘭學學校如緒
方洪庵醫生成立的適塾等,更甚至緒方洪庵醫生還著作《病學通論》,此為日本首次探討病
理學的書籍。
直到幕府末期因日本結束鎖國,當時政府派遣許多學生放洋留學,並聘用大量御雇外國人赴
日向日本人教授新知識和擔任顧問,令蘭學步向式微。
日本社會從遠古時期形成懂得向外國學習的文化型態,外加上當代的政府架構、階級意識、
經濟發展、佛教寺院教育、官方考試制度與文化、以及蘭學,使得在教育制度和環境與中國
有了很大的分歧。
而日本貴族的階級意識,使貴族很看重自己的地位而能夠在其中形成一股對教育推動的動力

另外,階級意識也因江戶時期的高度經濟發展促使民間形成「町人思想 」——否定封建社
會的尊卑觀念,否定階級身分制度。町人思想又形成了町人文學,如假名草子、浮世草子
、俳諧、淨琉璃等等。
高度的經濟發展,伴隨著穩定的人口成長與江戶時期的社會安定太平,使其的教育制度完善
、教育普及率高、文學高度發展等文化內涵方面有所提升。
例如,歌謠類書籍、藝能書籍、風土地理書籍在江戶時代大量增加,上升比例從240%到508%
不等。
江戶小說統稱為「本」,其類別有滑稽本、灑落本、人情本、読本、好色本、赤本、狂歌本
、咄本等。文化年間(1804-1818)光在江戸城內的出租店就有 656 間,天保年間(1830-1
844)已達到 800 間。 整體而言,貸本屋的顧客群超過了10萬人之多。
而日本的官方考試,貢舉制度雖然有中國科舉制度的殘影,但在考試當官的概念,因日本的
封建制度、貴族干涉等情況,並不如中國如此具有影響力。因此在日本社會沒有形成中國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考試風氣。而在學問吟味上,雖然考科內容是接近中國儒學,但
已不與任官就職有直接關係,已是褒獎名譽的形式了。
●日本西化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教育是由中央政府的昌平坂學問所、地方政府的藩校、民間的佛教
寺子屋所分別掌控。江戶時代的社會穩定經濟高度發展環境,使得日本人民的平均教育程度
已到達一定的高標,並且因蘭學的關係也有一定程度對西方知識有了解。在這樣具有如此教
育發展規模的背景下,日本進行全面性的西化改革。
1868年3月14日,明治政府頒布五條御誓文(五箇条の御誓文)表明了教育改革的各個方針,
如破舊習、求知於世界等。
御誓文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盛行經綸。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使人心不倦。
四、破除舊有陋習,以天地之公道為依歸。
五、廣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國之基業。
我國即將進行前所未有之變革,故朕躬身先眾而行,向天地神明宣誓,定斯國是,立萬民保
全之道。盼眾卿亦咸秉此念,同心戮力。
明治元年(1868年)首先以德川幕府時期留下的處京都的學習院與處東京的昌平校恢復,學
習院代替當時的大學寮,並將昌平校改稱大學校。
但由於日本政府從京都遷都到東京,京都的學習院便在1869年廢校教育中心轉至大學校。
但在1871年,大學校因當時政府中的國學派與漢學派互鬥,且雙方都反對洋學派的學校機構
,因此大學校的教育行政功能癱瘓之後便廢除。
同年1871年,日本設立文部省統轄全國教育事務。此後廣設學校,訂定統一教科書,修正不
當內容,學科仿歐美之制。
隨著明治政府推行「廢藩置縣」,藩校教育機構被廢止,然而各地藩校便直接或間接成了新
學制中各種初等、高等學校並隸屬於文部省管理。比如創立於1664年的會津藩「日新館」後
來成了福島縣立高等學校;再者如,仙台藩創辦於1783年的「明倫養賢堂」是今天東北大學
醫學部的前身,與魯迅一度就讀的仙台醫專也有很深的淵源。
翌年1872年,在考察了西方教育制度並對日本原先的制度進行調查後,文部省頒布《學制》

其將全國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大學區下設32個中學區,各1間中學,中學區
設210個小學區,每個小學區設8所小學校。綜計全國有八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
學校。學制中這種分區制度主要是仿效法國,而學校制度與教育內容則是仿效美國。
大學分別設有督學局遵從中央命令,除了和地方教育長官合作外,也同時監督大學中
的各級學校,但因與地方教育行政協調不佳督學局的功能並未發揮完善,並在不久後即廢止

然而文部省還是完成了教育行政上的中央集權。
文部省的官職最上為文部卿,下有大輔、小輔、大丞、小丞等事務官,與大、中、小博士及
大、中、小教手等「教官」。依文部省職員章程規定,文部卿的任務為「有責任讓全國人民
鳩受教育,活得其道」。而在學制的序言中,也特別強調要實行教育的普及:
"從現在起,教育應該普及於全體人民(貴族、前武士、農民、手工藝人、商人和婦女),要
使農村中沒有文盲家庭,家庭中沒有文盲成員。做父母的應該充分了解這個政策,並且要無
微不至地關懷孩子們的教育,決不能使孩子們受不到教育。"
1885年中央政府改革後,廢除太政官制,實行內閣制。
在內閣總理大臣設各省大臣,其中文部卿也被稱為文部大臣。文部大臣下設秘書官、書記官
、參事官和其他局課。同年,文部省內設視學部,是此時教育行政的一大特色,其目的由
「從事學事視察」改為「掌理學事視察及學校檢閱之事」。視學部的視學官除了學校視察監
督,也有教員的人事權,且教育方針與其行政制度儘管改革過數次但終究不離忠君愛國的中
心思想,明顯體現出當時明治維新至二戰的中央集權特性。
自1879到1891年,屢修正教育法規。
特別是1886年發布學校令,各級學校於此時整備。其中小學校令又1890、1891年修正,使學
齡兒童入學人數過半,普通教育普及全國。1885年,明治政府建立內閣制,森有禮擔任第一
任文部大臣。在他的主持下,1886年,頒布了《帝國大學令》、《師範學校令》、《中學校
令》和《小學校令》,對各級各類學校作了一些調整和修正。
1 如4年制的初小規定為義務教育
2 將中學的學習年限改為7年,分成5年的尋常初級中學和2年的尋常高級中學兩級並實行嚴格
的考試制度。
3 而大學作為研究和教授國家需要的學術機構,帝國大學由大學院和分科大學兩部分組成。
4 設立尋常師範學校和高等師範學校等。
至此,日本的近代學校教育制度基本上確立了下來。
維新後,因裴斯塔洛齊、福祿貝爾、盧梭等名家提出之教育理論及基礎教科書均賴美國學者
推介、撰述,故明治初年之學風偏向美國,至到明治二十年代,才逐漸開始仿傚德國。
改革期間,日本頒布許多法令與改革令,並且也為其做了許多次修正,但太過繁瑣可以自己
去文部科學省找。
文部科學省: https://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others/detail/1317552.htm
●中國西化
我們回到中國。
因為歷代教育制度與內容都差不多,只有一些因政治影響的其的偏向,也因為大家都學了好
幾年的中國史,這邊就只講重點跟我認為當時沒學到的。
宋朝的重文輕武以致政府對教育機構較為重視,並且地方教育及私學都有所發展
種族複雜的元朝除了中央有國子學,也針對特定種族設立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
明朝開國國君出生平民能夠認知知識的重要,因而非常重視教育,在地方教育上有所發展且
也在邊疆地區設立衛學(隨後統一與其他地方官學稱作儒學)、鄉村設立社學等
清朝實用主義的考據學等
而在學科方面,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整體上都是圍繞在儒學,如宋代佛教與儒學融合的理
學、講解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四書集注等,其幾乎都是儒學的衍生。
不過在唐朝就建立的算學、醫學、陰陽學等,仍然在各朝代都還有繼承下來。
在地方私學方面,源自唐朝的書院教育系統也有很大的發展。
書院在宋朝和元朝極為興盛。
宋朝兩宋中國書院蓬勃發展起來,共有397所,幾乎達到了能夠補充或代替官學的地步。由
於書院教育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資助,因而起到了代替和補充官學的重要作用,書院制度成
熟和自由講學、學術研究、問難論辯等也是讓書院發展起來的原因。
尤其重要的是,書院有意地把自身與官學區別開來,反對書院成為官學的附庸,使書院成為
培養能傳道濟民的有用人才的場所。
但是,由於官方對書院的支持,也仍舊帶來了一些官學化影響。
而元朝也是書院建設的繁榮時期,共有書院227所,甚至歷來就有「書院之設,莫盛於元」
之說。
其原因有二:一是由於元朝政府對書院採取獎勵政策;二是書院作為一種私學組織。仍然依
賴於民間力量,蒙古人創立元朝後很多儒家不願到朝廷任官職而退居山林,建立收院,自由
講學,使私辦書院增多。而在乾隆後期開始,書院開始衰落,到了光緒二十二年後,山西、
江西一些書院開始裁減詩文教學,增加近代科學文化課程。禮部要求各省效仿。二十七年,
清廷便下令全國書院完全改為學校。
而在清朝與西方國家交流興盛,不少西方傳教士帶來西方的科學知識及技術進入中國,令原
先沒受重視的算學醫學等自然學科得以發展。
在書籍方面,清朝也開始出現了許多自然相關的書籍。
如《熙朝定案》等介紹各種工程技術的作品、《驗氣圖說》和《形性理推》介紹西方光學、
醫學相關的《醫林改錯》、數學的《數理精蘊》等等,都有助於當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令當
時中國教育原先注重人與靈魂、帝王制度、法律等偏向哲學文學相關領域,漸漸也看重起數
理科的自然科學。
之後便是清朝近代史常學的那些自強運動、百日維新、天津水師學堂、北洋大學堂、同文館
等等。這些大家應該都蠻熟的,就不在贅述,詳細的也可以自己查。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
,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進西學,推廣新式學校。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
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901年,劉坤一與張之洞聯銜上湊提出「興學育才」、改學制、變科舉、立學堂,仿日本學
制。
1902年8月15日,清廷頒布管學大臣張百熙主持擬定的《欽定學堂章程》,稱為壬寅學制。
由於該學制制定倉促,公布後遭到諸多批評,因而未能實施。1904年1月13日,清廷頒布頒
布張百熙等人重新擬定的《奏定學堂章程》,稱為癸卯學制,為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
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的法定近代學制系統,標誌著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確立。
在這之後也接續出現壬子癸丑學制、壬戌學制,但各自都有還是有自己的問題。
比如各省制度不一未照實執行,體制下選課彈性過大導致普通科專科失衡等等。
●總結
中國教育思想一貫是注重人的本質和人的關係,直到近代才又注意到自然科學和技術的價值
。而相對於日本江戶時代富饒使得各方面得以提升,中國各地資源較難平衡,光寺子屋跟書
院的比例就可以看出來了。再加上中國的死板科舉考試制度跟教育上以儒學中心,雖然其他
自然科學領域如天文醫學等都有受到重視,但仍不如儒學是獨立存在的教育機構,都是附屬
在現行政機構底下的培育機構如太醫署等。相比日本,依舊難以讓西方文化融入進去。
而關於日本,日本在早期便有接受外來文化的經歷了,吸收在社會結構與教育體制上也明顯
能接受外來的文化,因此對於日本比中國西化的更完整也是在可以理解的範圍內。
作者: locdan (locdan)   2020-08-25 02:08:00
有點專業
作者: sameber520 (請給我蘿莉)   2020-08-25 02:15:00
作者: rs6000 (正義的胖虎)   2020-08-25 02:49:00
專業推
作者: rie779 (這些鉛筆通通都是我的)   2020-08-25 02:58:00
看了好久,看完發現已經快3點...你好認真阿
作者: alkahest (==â•­(′▽`)╯==)   2020-08-25 03:00:00
專業
作者: jonsauwi (JBY)   2020-08-25 03:37:00
推,先存起來慢慢看
作者: jefuge (期待)   2020-08-25 03:37:00
專業文,推
作者: fnm525 (xxxxx)   2020-08-25 04:23:00
作者: web2150 ((  ̄y▽ ̄)╭)   2020-08-25 06:41:00
作者: observer0117 (ob)   2020-08-25 06:49:00
推專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