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恐雨症」點蠟燭入眠 政大女生宿舍引發

作者: ofnfline (文貓)   2019-12-30 12:43:45
野人獻曝一下。
「恐懼」是我們人類很重要的一項工具。
當人類恐懼的時候,內分泌系統開始運作,大腦警戒起來,
心跳加快,身體製造更多能量,進入被稱作「戰或逃反應」的階段,
顧名思義,身體會調整成讓你可以迎戰或逃跑的階段。
有些恐懼是後天習得的,
舉例來說,地震發生時,目睹家裡因為921垮掉的同學會有更強烈的反應,
他們會認認真真進行避難,而不是坐在椅子上來八卦版發文。
有些恐懼似乎是天生的,有些學者稱之為先備學習
研究指出,一名住在都市、這輩子沒看過蛇的三歲嬰兒,
從螢幕上辨識出蛇的速度,比辨識出花朵(無害)的速度快很多。
屍體和散落的屍塊讓人恐懼,因為掠食者可能就在附近;
熊熊大火、有毒或是肉食的猛獸、懸崖……這些東西稍有不慎都會讓我們死掉。
學者認為,在人類還在野外討生活的時代,
天生不對這些東西有所警戒的個體很容易死,
這項特質便因此取得演化優勢,保留下來。
簡言之,恐懼就像是個開關,能讓大腦告訴身體:「可能有危險!做好準備!」
---
想像一下,如果這個開關對稀鬆平常的事物有反應怎麼辦?
如果你只是搭個電梯,大腦就告訴你有危險趕快逃,
如果你只是站在二樓的陽台,大腦就告訴你有危險趕快逃,
如果看見朋友把鉛筆削得太尖,大腦就叫你逃跑,或是打死那個同學。
這還得了。
敏感也就罷了。萬一這份恐懼感持續超久又超強烈,那不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
畢竟是牽涉到內分泌系統的機制,不是簡簡單單隨隨便便就可以克制的東西。
我們把這種,「對東西表現出毫無道理的、極度強烈恐懼」的情況稱為恐懼症。
從 101 往下看會腿軟是人之常情;從1公尺高的地方往下看也有同樣反應就不太合理
恐懼的事物千奇百怪,從大家都聽過的「怕高」、「怕水」、「怕密閉空間外」,
還有比較少見的,像是「怕書本」、「怕雨」等等,
有個案例是「怕東西黏在腔內後顎」,例如海苔之類的,一貼住後顎大腦就瘋狂警報。
「快!不計任何代價都要把它弄下來!」
對於恐懼症的治療主要從行為著手,
思路是「從外在的行為下手的話,連帶的也能影響、改善內在的心理」。
其中一種方法稱為洪水法,
比方說某人只要看到餐盤裡放著一塊麥克雞塊就會恐懼,
那麼就把他淹沒在麥克雞塊裡面,用雞塊去摩擦他的皮膚。
這樣他日後「在餐盤看到麥克雞塊」的時候,恐懼的感覺就會減輕
(因為已經接受過更過分的情境了)
另一種方法稱之為系統減敏感法,算是反其道而行。
首先,教個體學會放鬆全身肌肉、讓心靈平靜的方法,
再根據個體恐懼的事物,訂出八個階段,第一階段最不恐怖,第八階段最恐怖,
最後讓個體想像,或真的接觸那些情境,請他善用學到的方法,放鬆身心。
如果某一階段能成功放鬆,就進到下一階段;反之則退回上一階段繼續努力。
無論是哪個,核心宗旨都是一樣的:不直面恐懼,就永遠無法跨越他。
---
恐懼症還有兩個兄弟,跟上面講的有一點像,但不太一樣。
他們是「社交恐懼症」跟「懼曠症」,
我覺得中文譯名沒有很好地反應這個名詞代表的實質情況,還請千萬不要望文生義;
社交恐懼症不能簡單地說害怕社交;懼曠症也不是害怕空曠的地方,
總之……做為「內分泌指揮官」的大腦,真的是個很好用的東西,
可是大腦也不是完美無瑕,它也會生病,下達一些奇怪的指令,
如果對方不是佯病以騙取利益,不妨給予一點點同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