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華人鬼節 兩岸同感恩

作者: serialhon (人生如夢)   2018-08-26 05:18:42
華人鬼節 兩岸同感恩
2018年08月25日 04:09 旺報 記者王曉鈴
台灣各地中元節活動與特色
對華人而言,農曆7月15日是重要的歲時節俗,古代以剛收成的新穀祭拜祖先,道教的中元
節及佛教的盂蘭盆節也在這一天,種種的由來融合成今日中元普度。隨著時代演進,如今兩
岸甚至世界各地都在過華人的中元節。
「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每到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較年長的台灣人都想起愛講鬼
故事的司馬爺爺招牌台詞。農曆七月裡最重要的中元節,為普度「好兄弟」的日子。也祭拜
祖先,並祈求風調雨順。大街小巷的商家住戶門口都要擺張供桌,放上糕點、水果和紙錢。
「大士爺」源自閩粵信仰
台灣先民自閩粵帶來普度習俗,衍生出特有的過節文化。台灣普度以壇場為主,由佛、道二
教的儀式專家誦經,祭品排放在壇前孤筵上,普度場焦點是坐鎮的紙糊「大士爺」,象徵監
督並護佑孤魂野鬼,這也是源自閩粵兩地的民間信仰。農曆七月也是儀式專家最忙碌的時候
,一位雲林伍姓道士表示,自己整個七月要參與的普度儀式就有8場之多。
基隆放水燈、頭城與恆春搶孤、新竹義民廟賽神豬等,都是台灣中元節重大傳統活動,其中
以「北頭城、南恆春」的搶孤文化最引人注目,參賽者須靠團隊合作「疊羅漢」,爬上塗滿
牛油的棚柱,爭奪置於數十尺高的食物和順風旗,過程相當驚險,除了體力也需要勇氣。
台灣搶孤文化起源已不可考,可能發源地之一為大陸福建龍海市,當地至今傳承搶孤文化,
也有與台灣相同的搭建孤棚禁忌,包括上下主壇的人員須吃素齋戒、戴孝和坐月子婦女不得
接近。
搶孤 漳州來恆春觀賽
龍海市隆教鄉大社村搶孤活動已被漳州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自明代開始,已
有600多年歷史,進行方式仍保持傳統,與台灣搶孤略有不同,但形式、意義和內容應是一
脈相承,今年龍海市搶孤協會也將派員來恆春觀賽。
大陸各地還有形形色色的中元習俗,像是沿海居民和台灣一樣放水燈;海南東部則放天燈,
象徵「送鬼」,若天燈放飛成功代表大吉。
中元 廣西放河燈吃鴨
老家在四川成都的小傅表示,現提倡文明環保,市區「燒紙」(紙錢)的情況少,但在周邊
村鎮依舊盛行,用「筲箕」(竹編容器)裝菜招待亡魂,「每到中元節,傍晚時分根本不想
出門,因為整條街都在燒紙。」老人家也會告誡孩子別看,走過之後吐三次口水以避邪。
在吃的方面,江南地區在中元節吃毛豆;海南島製作包餡的「苙」,原本是防鬼進宅,演變
成在地美食。山東陵縣的中元節很特別,當地稱「掐嘴節」,只能吃粗茶淡飯。
廣西人說,「過中元節,無鴨不成宴。」他們相信,祭拜祖先的紙錢、衣物是靠鴨子馱過奈
何橋,代代相傳,吃鴨子就成廣西過中元節的一種習俗,鴨子在這天成了火熱的搶手貨。在
外遊子會提前回家,與家人一同放河燈、吃鴨子。
(旺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825000116-26030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