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參與都發局&文資團體之間的討論會
把一些資訊與大家分享一下。
不過在正文開始前,先小小吐槽一下
**************************************
: 5.備註:
: 既然是古蹟 就不能任意移動 就像頭腦搬家再組回去不算殺人嗎???
: 真是太可惡啦!!! 文化殺手!!!
歷史建築,不是古蹟。三井倉庫是歷史建築,但非古蹟。
兩者的認定標準,小弟我沒學過,不清楚。 但兩者的待遇是有差的。
古蹟,當然是不能動、不可改;
但是歷史建築【可以修繕、改動】,只要提出申請,政府通過就可以。
像:台北的剝皮寮歷史街區、華西街等艋舺地區;迪化街&整個大稻埕地區;
齊東街日治宿舍建築群...等都是歷史建築。
這當初是為了讓歷史建築可以活化,不是放在那邊讓時光漸漸老化。
讓人們可以跟這些建物重新有所互動。
***************************************
再來介紹三井倉庫&說說該被保存、不該被移走的理由。
三井倉庫,是日治時期三井株式會社的倉庫。其歷史意義有很多且聽在下一一道來。
一、產業:
三井株式會社在日治時期是台灣相當大的公司。除了軍工、重工產業,
其他生活百業:煤、糖、茶、樟腦,他們都有所涉略。而三井倉庫是台北現存唯一的
三井株式會社的建物,算是這曾經的企業在台北的象徵。
二、原住民:(討論當天有研究台北原住民歷史的研究者到場)
三井株式會社跟日本殖民政府關係相當好。當時位於現今萬隆、景美、木柵、新店等處的
原住民,是泰雅族 大豹社群&雷里社群。日本政府得到這兩個社群 在上述這些地方的土
地後(怎麼得到 沒說不清楚,但聽起來很糟),將土地交給三井。於是這邊的林木便被砍了
做樟腦&其他木料,土地則是種茶。
三、建築:
三井倉庫因為是緊靠鐵軌的倉庫。前方面對大馬路,背面就是鐵軌,
兩面山牆很難得都是"正面",都有許多裝飾&三井的圖徽。
另外面對馬路這側,它有騎樓。這在日本建築師眼中是很奇特的。因為日本以前並無騎樓
的想法。對他們而言,居然把私有空間提供出作為公共空間使用,是很特別的。而這正是
台灣建築因應台灣氣候&社會民情而出現的特色。這棟日本建築也受此影響而改變。
四、位置:(不能遷的重點在這)
如前述,三井倉庫當年前為馬路、後為鐵路、正對台北郵便局、左前&右前就是進入現今
城中區(當時的京町、大和町、本町...等,日本人聚集區)的路口。
倉庫當初坐落於此,是有原因的。
三井倉庫,當初並非僅此一棟。當時它的東側一排(今日是其他老房子)也都是其他企業的
倉庫,只是在過去這70年都一棟棟拆掉了。而三井不但是僅存一棟,還是當時的第一棟。
這一整排,最靠近北門的就是三井倉庫。
當時,北門因緣際會下,被保留下來。兩旁城牆、甕城、護城河都沒了。這獨一座城門
被殖民政府規劃成圓環,道路環繞這它。東南是台北郵便局(現今郵政總局、古蹟)、西北
是鐵道部(現在在維修,古蹟),而它的東北面就是鐵路&三井倉庫。隨鐵路而北上,在這
邊第一眼就會先看到三井倉庫。三井倉庫能得到如此好的位置,正如前述它與殖民政府
關係良好。
這些就是不能遷移的理由。如果移了,三井倉庫本身象徵的商貿、政商關係、鐵路位置
也就都沒了。
另外,當時幾位學者&文資前輩也說了他們的想法:
當年林安泰古厝,也是遷移。但移了以後呢?民眾誰還知道他當初坐落在哪?又為何要
坐落在那邊?
北投車站,當初只說暫時遷移。如今文資團體希望遷回去,結果各方都在罵,不給遷回去
現在這座又要遷。政府如何讓人相信,這次會妥善處理?
問題不是你要移幾公尺,你就算只移幾公分都不好。是歷史能不能移的問題,不是移多少
的問題。
以上是三井的介紹&應該被保存、不該被移走的理由。
**************************************
補卦:
當時討論會中,教授們都提到,文化局為何一句話都沒說。認為文化局這時應該站出來。
也有學者質疑為何沒做文化資產調查報告,做了就知道到底該多慎重地去對待這棟建築。
都發局人員當時如此說:我們有發標請團體來對這棟建築做調查,但流標了。
文化局人員:......
討論會在說結論時,教授們提到希望文化局【積極】調查,盡快完成文化資產調查報告。
都發局人員:(超大聲鼓掌)
文化局人員:......(笑)
這樣的態度,我想大家很明顯大概知道文化局在幹嘛了。
所以我蠻想叫倪先生踹共的。
討論會中,還討論到北門的甕城&護城河問題、道路擴充&交通流量問題。
雖然也跟三井有關,但都說就太長篇了。
有人要問,小弟再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