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天資過人的經濟學家:梯若爾

作者: hot5566 (五六國慶日)   2014-10-14 11:19:05
如果我們把讓‧梯若爾(Jean Tirole)稱作一個天才,經濟學圈內恐怕沒有人會提出異
議。這個身材瘦高、目光敏銳、臉浮孩童般天真微笑的法國經濟學家,在其20多年學術生
涯作出的貢獻,足令任何經濟學家瞠目:300多篇高水平論文,11部專著,涉足經濟學的
所有重要領域——從總體經濟學到產業組織理論,從賽局理論(game theory)到激勵理
論(theory of incentives),到國際金融,再到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交叉研究,梯若爾都
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整個經濟學領域,梯若爾縱橫馳騁,盡情揮灑,激情所至,堪稱
天下無敵。
梯若爾1953年生於法國巴黎附近一個小鎮,1976年畢業於素有法國工程師和科學家搖籃之
稱的法國理工學院,1978年獲巴黎第九大學 (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應用數學
博士,此後對經濟學興趣油生,1981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
憑天賦3年成權威
梯若爾繼承了法國學者重視人文學科的傳統,再加上深厚的數學功底,很快就顯示出研究
經濟學的卓越天賦。他當時主要研究總體經濟學和金融學,並於1982年和1985年在權威期
刊《計量經濟》(Econometrica)發表了兩篇經典論文:〈理性預期下投機行為的可能性
〉(On the Possibility of Speculation u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s)和〈資產泡
沫和世代交疊模型〉(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奠定了他在該
領域的權威地位。
此後,梯若爾轉向了當時正在興起的產業組織理論,他師從賽局理論大師馬斯金(Eric
Maskin),這使他熟練掌握了賽局理論這門現代經濟分析的銳利武器。梯若爾將賽局理論
和資訊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應用於產業組織理論,開始構建新的框架,並用其分
析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
1988年,梯若爾代表作之一《產業組織理論》(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出版,標誌著一個新理論框架的形成。自1970年代以來,賽局理論方法的
引入使產業組織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但在本書之前,這些新的理論模型僅散見於各種
期刊,尚未出現一本教科書,梯若爾《產業組織理論》是第一本用賽局理論範式寫成的教
科書,是研究企業行為的賽局理論專著。
梯若爾在書中引用的許多文獻是在本書出版數年後才公開發表,這使得本書的內容在今天
仍具有較強的「前瞻性」。10多年來,該書一直作為世界著名大學研究生的權威教本,廣
為流傳,歷久不衰。須知,從涉足產業組織理論到成為該理論的權威,梯若爾僅用了3年
時間。
1991年,梯若爾與弗登伯格(Drew Fudenberg)合著《賽局理論》(Game Theory)出版
。該書以其關於賽局理論體系和發展方向的把握,立刻成為賽局理論領域最權威的高級教
程,11年來無人超越,對世界著名大學研究生的賽局理論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自1980年代中期始,梯若爾和拉豐(Jean-Jacques Laffont)共同開創了激勵理論的一個
最新的應用領域———新管制經濟學,並以兩本經典著作《政府採購和管制中的激勵理論
》(A Theory of Incentives in Regulation and Procurement,1993)和《電信競爭》
(Competi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2000)完成了該理論框架的構建,確立了其在
該領域的開創者地位。
10多年來,梯若爾從當代經濟學三個最前沿領域——賽局理論、產業組織理論和激勵理論
的研究中,獲知研究經濟學的真諦:要有經濟學家的直覺——即透過紛繁複雜的經濟現象
把握經濟學本質的能力,時刻講求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憑此,自1990年代中期始,梯若
爾不斷在經濟學的各個新領域拓荒,成果斐然。
建模型解串謀難題
1992年,在國際經濟計量學會第六屆世界大會上,梯若爾提交論文〈經濟組織中的串謀問
題〉。串謀與勾結是所有的組織或機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早已為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所
關注。串謀與勾結會給社會福利帶來損失,因而如何在制度設計中解決串謀問題,一直成
為政治家和學者們不懈努力的目標之一,並在人類的制度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重要現象長期以來卻一直未能受到主流經濟學家的重視。作為社
會科學理論的皇冠明珠,主流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它在制度分
析方面尤其是對於串謀現象的漠不關心和無所作為,無法令人滿意。究其根源,仍然是主
流經濟學家對於新古典主義的完備市場假設這個教條的堅定信念。
在產業組織理論和管制經濟學等諸多領域,串謀現象造成了產業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的嚴
重扭曲,這一點即使在司法體系十分完備的歐美國家都普遍存在(如美國的安隆公司和世
界電信、安達信公司合謀做假賬等案件),更不用說許多處於制度轉型時期的發展中國家

梯若爾這篇綜述性論文建立在他於1986年發表在《法律、經濟學與組織期刊》(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上的基本框架——多代理人模型上,它指出了研究
串謀問題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基本方法論。在該論文中,梯若爾提出了著名的「防範串謀原
理」:為了避免串謀帶來組織效率的損失,對於一般性組織,委託人總可以設計一組新的
機制或契約,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使得代理人的收益超過他參與串謀的收益,從而抵消
了代理人參與串謀的積極性。
研究串謀問題的另一個理論上的困難,來自於代理人串謀時所達成的支契約的可執行性。
在法律上,一般地,這種支契約是非法的,因而很難將其納入到契約理論的框架中。
梯若爾則在非合作賽局理的框架下,運用他所擅長的聲譽模型和重複賽局理模型很好地解
決了這個難題。他指出,串謀往往發生在具有長期合作關係的組織中,這種長期關係使得
代理人在串謀時更重視合作的聲譽以及未來的收益,因而保證了串謀契約是自持的。
梯若爾這篇論文建立了串謀理論的基本框架,在這個框架基礎上,圖盧茲學派,尤其是拉
豐和馬赫蒂摩(Laffont and Martimort)所作的突出貢獻使其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著綜述終理論之爭
1999年,梯若爾在《計量經濟》發表了〈不完全契約理論:我們究竟該站在什麼立場上〉
(Incomplete Contracts: Where Do We Stand?)。這篇論文被認為是對當時轟動整個學
術界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之爭的「終結者之聲」,同時也是關於該理論最經典的綜述。
契約是一組承諾的集合,這些承諾是簽約方在簽約時作出的,並且預期在未來(契約到期
日)能夠被兌現。完全契約是指,這些承諾的集合完全包括了雙方在未來預期的事件發生
時所有的權利和義務。但在現實中,絕大部分契約都是不完全的,這是因為簽約方在事前
對未來所作的預期僅僅是基於雙方的主觀評估,未來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在本質上是不可預
期的。不完全契約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由於簽約方的機會主義行為造成的資源配置的帕累
托無效。
不完全契約理論之爭由來已久,1985年,威廉森(Oliver Williamson,2009年諾貝爾經
濟學獎得主)在其經典名著《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中指出,由於契約的不完備性所帶來的交易成本,是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格羅斯曼和哈特(S. Grossmanand O. Hart 1986)在其經典論文中
指出,產權,尤其是剩餘索取權的合理配置,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約所帶來的交易成本,並
且這也是用企業內部交易代替市場交易的根本原因。但隨著人們對不完全契約本質的深入
揭示以及機制設計理論的迅速發展,許多學者研究得出,通過設計一些激勵相容的機制,
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約的交易成本,從而可以在契約理論的框架內解決這一經典難題。
1999年,著名的《經濟研究評論》雜誌在其66卷第一期以專輯形式掀起了不完全契約理論
之爭的高潮。以哈特和摩爾(Hart & Moore 1999)為代表的產權理論學派認為,當不確
定性下的自然狀態足夠複雜時,從本質上不存在一個可行的機制來實現帕累托有效的資源
配置,因而只有通過合理地配置產權等制度安排來恢復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就是
Hart-Moore-Segal(1999)所證明的「不可能定理」。
而以梯若爾和馬斯金為代表的機制設計學派卻對上述結論不以為然,他們在《不可預見的
偶然性與不完全契約》(Unforeseen Contingencies and Incomplete Contracts)論文
中,運用機制設計理論的最新成果證明,不可預見的偶然性所造成的契約的不完全性,並
不構成資源配置無效率的本質障礙,在當事人的效用函數不是非常限制性的情形下(即當
事人沒有很怪的偏好),我們可以設計出一個激勵相容的機制,實現帕累托有效的配置。
這就是Maskin-Tirole(1999)所提出並證明的「可能定理」。
某些學者指責「Maskin-Tirole機制過於複雜因而無法在現實中應用」,梯若爾則針鋒相
對地指出,所謂機制的複雜與否必須放到具體的應用範圍中去討論,如果機制的設計與實
施的成本低於它所帶來的收益,這種機制就是可行的。
事實上,在現實運用中,涉及到大規模項目的招標與拍賣機制往往設計得非常複雜,以至
於只有少數專家才能掌握。另一方面,產權配置,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制度安排,它所帶來
的交易成本往往非常高昂,並且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而制度安排的鎖定效應會導致長期
交易的無效率。與此相比,機制,作為一種自持的契約安排,其交易成本顯然要低得多。
出新著創金融新論
2002年,梯若爾出版著作《金融危機、流動性與國際貨幣體制》(Financial Crises,
Liquidity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在國際金融學界引起巨大反響
。以往針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建議大都通過「ad hoc」(缺乏微觀基礎)的模型推導而來,
梯若爾認為這些建議只看到了問題的症狀,而沒有看到深層原因,資本自由化並不能醫治
百病。在該書中,梯若爾從最基本的假設出發,考慮了國際金融體系下貸款人和借款人的
關係對流動性和風險的影響,強調了市場失靈對於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果夫(Kenneth Rogoff)教授說:「這是第一
本為國際金融問題提供了全面的嚴格的理論基礎的著作,分析簡潔,文字優雅,富有洞察
力,它讓我們重新審視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和缺點。」
2005年,梯若爾出版《公司財務理論》(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傳統的
公司財務理論主要侷限於對稱資訊框架下,研究公司的財務結構對公司價值的影響,以莫
迪里亞尼-米勒(Modigliani-Miller)定理(簡稱MM定理)為其代表性成果。而MM定理所
要求的條件過於理想化,使得該理論在現實應用中受到很大限制,也無法解決公司財務領
域出現的一些實際難題。
梯若爾這本書則是在不對稱資訊框架下重新改寫了公司財務理論,運用對策論、激勵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的方法,重點討論了公司治理結構、控制權分配、流動性管理、監管與收
購等問題,給公司財務理論界定了更廣闊的研究範圍和新的研究重點與方向。
在上述每一個領域,梯若爾或以綜述性論文的方式,或以專著的方式完成該領域的理論框
架的建構,並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後悄然轉向另一個領域。最近,他把目光又投向
了經濟學更深層次的基礎性問題——經濟心理學的研究,目前已完成了5篇高水平的學術
論文。普林斯頓大學迪克希特(Avinash Dixit)教授說:「梯若爾的經濟學直覺是經濟
學理論價值的最完美的體現,他把智慧光芒的熱量撒向他所觸及的每一個領域。」誰會知
道,梯若爾的下一個方向會在哪裡?
http://ppt.cc/3umC
作者: deicide218 (軟軟)   2013-10-14 11:19:00
葉姵文
作者: MacOSX10   2014-10-14 11:21:00
同一個人兩篇新聞兩個譯名
作者: jodojeda (jodojeda)   2014-10-14 11:23:00
他沒種接法國經濟部長啦
作者: feliz5566 (快樂56)   2014-10-14 11:24:00
這篇譯名顯然是用英文直翻
作者: showwin (世界一か? 死か?)   2014-10-14 11:24:00
什麼爛獎..有辦法救鬼島再領獎
作者: hot5566 (五六國慶日)   2014-10-14 11:25:00
自由的譯名比較對,比較接近法文
作者: BigLarry (雞腿人人都喜歡!!!)   2014-10-14 11:33:00
大企業跟狗鳴黨串謀有沒有解? 聲譽模型對無恥歪嘴有用?
作者: mmzznnxxbbcc (黃囧龍)   2014-10-14 11:38:00
比不上無薪假
作者: g8330330 (負債700萬)   2014-10-14 11:45:00
還是輸只上8堂課的連市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