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孤獨地死去 會比較容易面對死亡嗎?

作者: heartsky7 (身寸☆不止)   2014-07-23 01:58:28
: 讓我們先看一下原先的命題,「比較容易面對死亡」,
: 比較這兩個字,意味著我拿自己面對死亡的態度與他人比較所得到的結果。
: 且讓我們想像一個情境:我即將死去,躺在床上,已經再沒有甚麼可以做的,
: 如果運氣好點,我們可能還能開口說幾句話,動一動手指,或者握著守在身邊的人的手,
: 對他們說幾句最後的話,或者我們就這樣一個人死去。
: 不管是哪種情景,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做一件事:回想自己的過去。
: 我這輩子經歷過什麼?我的生命跟那些人交會過?跟那些人產生深刻的連結?
: 我有沒有認真地愛過?或者有哪些缺漏,比如說我有哪些話說不出口,
: 或者是我直到這一刻,才發現我根本不認識自己,我對這輩子完全沒有印象?
: 自己的死亡為什麼這麼不容易面對?最直接的原因是:
: 我們一想到自己的死亡,最直接的聯想就是自己的未來被死亡這件事剝奪,
: 換句話說,我們不再能選擇我們想要、想吃、想幻想、想做的,
: 而這種被剝奪感會帶來一種直接的觀點:我們做甚麼事都徒勞無功,
: 白話一點講,就是我的人生好像沒有意義。
不是 單純是對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懼而已
恐懼才是人類最大的焦慮 光是想像自己身體腐爛的樣子 很多人就受不了了
: 但事實上,不可能沒有意義,我們在做一件事、在進行一場關係的交會時,
: 這個做、這場交會、這些進行中的過程,本身就是意義,
: 而你做的這些事、與他人發生的這些關係連結,必然也帶來後續的效應,
: 後續的效應也是意義,而正因為我們處在社會中,
: 所以我們的生命在這樣不斷的行進和交會中堆疊而成,我們的過去構成了現在的我們
: 我現在的這一刻,不僅代表了我們過去的經歷,也代表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 所以,我想再回到原先的命題,每個人面對自己死亡的態度與容易/困難的程度,
: 是由我們現在的種種所決定。
: 所以我會認同紀伯倫在《先知》中對於死亡的看法:
: 「你們想知道死亡的秘密。
:   但除非在生命的心中,你們能在哪裡找到它呢?
:   只在黑夜睜眼的貓頭鷹,盲於白晝,不能揭開遮擋光明秘密的面紗。
:   假如你們真想一睹死亡之魂,那麼清為生命之體敞開你們的心扉。
:   因為生與死是同一的,猶如河與海。」
: 生與死是同一的,這句話的意思從某方面來講,
: 是指我們只有真正活過,才能真正坦然面對死亡,
: 所以,我不同意原文中所寫的,比較容易面對死亡這句話。
: 因為面對死亡的看法,不會在死亡來臨的那一刻出現,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活著。
: 而生死同一這句話,其實又蘊含了一個概念在,那即是:
: 我們活在這一刻,但死亡離我們其實只有一線之隔。
: 我想順帶談談人的一些基本需求,進而表達我對原命題的反對。
: 實驗指出,出生後沒有觸摸的嬰兒,即便有足夠的食物與飲水供給,
: 嬰兒的死亡率還是遠高過一般嬰兒。
: 人是有基本需求的,而社交更是一種根本性的基本需求,
: 從而帶出的,是人對於交談、觸摸、被接受,以及被尊重的基本需求。
: 這種基本需求具有普世性,任何一個沒有重大殘缺的人都適用。
: 所以,我不認同原文所提的那種孤獨,會讓我們在面對死亡時顯得輕鬆。
: 但,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認清自己是孤獨的這件事,是成長的開端。
: 何謂成熟?簡而言之,成熟是我們能放下對世界的粉色幻想,建立起明確的自我界線,
: 並且能夠同時承認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即對方是對方,我是我,
: 對一個成熟的人而言,他有明確而清晰的自我概念,認同自我的價值。
: 因此,如果從個體獨立的角度來看,個體其實是孤獨的,
: 這意思是,個體要負的責任其實沒有其他人可以幫他負,他能完全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 這才是孤獨的真義,而非傳統定義上的我不與他人產生連結。
: 最後,由於原文提到了對親人的牽絆,所以提一下一些情緒是有必要的。
: 我們雖然看不到自己的死亡,但是我們的生命只要跟人產生連結,比如說父母、親戚,
: 就一定會面對一件事:對方的死亡。
: 當這段關係深入且深刻時,關係的斷裂勢必會帶來情緒,比如說悲傷和痛苦,
: 這些情緒其實代表的是:我在跟對方道別,我在回憶對方,我在心中跟對方說話。
: 而正因為有這些情緒,我們才能有走下去的力量。
: 牽掛,很多時候只是把別人的責任扛在自己身上,
: 與其說那是關心,毋寧說是一種擔心,以及強迫對方必須面對自己該負的責任。
: 同時,也隱含了一個訊息:「我不相信對方沒有我會過得好」。
或許有人有這個訊息 但更多的訊息是在意: 別人對我的看法
如果人可選擇死的方式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最漂亮的死法 最有意義的死法
人啊 畢竟看得還是自己而已
人性都是自私的 無私的少之又少
: 揹著這樣的擔心其實是很累的。
: 如果對內文提到的一些東西有興趣,下面的書單是我覺得可以當延伸閱讀的書:
: 對死亡與如何告別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米奇‧艾爾邦的一系列書,
: (其中我推薦《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以及卡里‧紀伯倫的《先知》。
: 如果對死亡恐懼有興趣,可以參考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上)》
: 、約翰‧布雷蕭《家庭會傷人》兩書。
: 對於如何面對哀傷,《淚湯-失去摯愛的療傷食譜》能提供一個梗概,
: 《死亡的益處》則提供了父母死亡後,子女對變好感覺感到恐慌時的助益。
: 《他走了,不是你的錯》雖然談論的是自殺者遺族如何面對自殺者死亡的事實,
: 但對面對死亡也有一定的幫助。
沒有面對過 談再多都是沒用的
猶如紙上談兵
作者: milk0513 (coldmilk)   2014-07-23 01:59:00
所以你覺得所有生死學相關的書都是紙上談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