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華爾街 學學矽谷焦土改革

作者: teras (Tera)   2015-07-05 03:41:07
2014-09-28 11:56:53 經濟日報 彭博專欄
過去數十年,華爾街大銀行有幾次似乎對全球頂尖名校的畢業生失去吸引力,包括1990年
代初、網際網路榮景期間,和全球金融危機後一段日期。每次哈佛、耶魯的畢業生似乎決
定與華爾街保持距離時,每次結果都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如今矽谷再度出現泡沫,華爾街大銀行相對的也提高新進人員的起薪並縮短工時。我們很
難看出,這一次會和過去幾次有什麼不同。
科技創業永遠無法取代華爾街大銀行在美國年輕人心目中的地位,部分原因是,科技創業
家必須具備創意或至少對電腦有一些瞭解。更重要的是,創業無法提供許多菁英大學畢業
生渴望的穩定飯碗。
我對這些投身金融界的年輕人一直好奇的問題是:他們以後會變如何?人們往往自認擁有
某種「個性」,而且認為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個性不會改變。事實不然。一般人很容易受
到所處環境的誘因影響,如果人想展現特定的個性,最好是根據個性審慎選擇工作的環境

這群全美最頂尖名校的畢業生這一刻可能年輕、充滿理想、希望過有意義的生活,但轉眼
間可能變得內心已是老人、忙著玩弄企業評級、包裝日後必會出紕漏的金融商品,賣給不
明究裡的投資人以從中賺取暴利,或操縱各種市場而犧牲社會大眾利益,以及鼓勵人們進
行不該進行的各種高風險金錢遊戲。
如果有人在那些畢業生20歲時就告訴他們華爾街的人做了這些事,他們會大為驚駭。雖然
不是所有華爾街的人都做這些事,但做的人已經夠多到讓你不禁問:到底是怎麼了?
各種職業都有風險。例如網路專欄作家的職業風險是,自認所發表的言論會使自己受到注
意,而不是言論正確。日積月累下,他們可能忘了兩者的差別。
華爾街的職業風險更有趣,有些風險很明顯,例如重視極短期績效而忽視長期獲利;再例
如賺了很多錢會讓人以財務成就作為個人其他生活層面失敗的藉口。有些則比較不明顯,
以下是其中幾種:
●在金融界工作的人都會感受必須假裝懂很多的壓力。他們常假裝懂其實是未可知的事情
。華爾街賣的產品就像是丟銅板比賽的預測服務。在這種環境下成功的要件是,你必須相
信、或至少假裝相信自己是不可能有專家的領域裡的專家。
●在大金融機構工作的人會發現,他很難與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或事物產生深刻的感情。大
金融機構的員工並不與公司產生休戚與共的關係,只要能保住他們在市場的地位,即使公
司出問題,他們隨時可以另謀他就。
●大金融機構的員工會有不挑戰或質疑現有體制的巨大壓力。抗拒改革與進步是美國金融
業最驚人的特色之一。顛覆經濟各層面是金融界人士領高薪的任務之一,然而如果涉及自
己的領域,他們是最大的改革阻力來源。為去除不必要的金融中介而創立的「投資者交易
所」(IEX)遭到各種誹謗與阻撓,就是明證。
美國政府顯然缺少強迫金融界認真改革所需的權力,矽谷式的焦土創業精神在華爾街將可
扮演重要角色。最可能帶來創新的人,將是與華爾街這個需要焦土改造的產業沒有利害關
係的人。(作者Michael Lewis是彭博專欄作家/編譯陳世欽)
====
找資料發現不錯的舊聞, 參考看看!!
REF: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944
作者: tearofwind (魔神)   2015-07-05 23:46:00
推推,雖然跟我一點都不相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