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脈絡與脈絡之外:葉榮嘉的台灣現當代抽象

作者: OscarJeff (藝術與城市)   2014-08-29 15:19:44
脈絡與脈絡之外:葉榮嘉的台灣現當代抽象繪畫
Context And Beyond Context: YEH Rong Jia's Collection of The Taiwa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bstract Paintings
策展人 Curator/
簡子傑 JIAN Tzu-Chieh
藝術家 Artists/
李仲生 LEE Chun-Shan、秦松 CHIN Sung、劉國松 LIU Kuo-Sung、霍剛 HO Kan、林壽宇
LIN Show-Yu、莊喆 CHUANG Che、蕭勤 HISAO Chin、莊普 TSONG Pu、盧明德 LU
Ming-Te、謝德慶 HSIEH Teh-Ching、陳幸婉 CHEN Hsing-Wan、程延平 CHENG Yen-Ping
、曲德義 CHU Teh-I、范姜明道 FANG Marvin-Minto、薛保瑕 HSUEH Pao-Shia、劉永仁
LIU Yung-Jen、黃圻文 HUANG Chyi-Wen、郭博洲 GUO Bor-Jou、陳慧嶠 CHEN
Hui-Chiao
展期 Date/
2014/07/26 – 09/20
地點 Venue/
藝術8 (新竹市藝術路8號/國家藝術園區內)
Art 8 (No.8, Yishu Rd., Hsinchu City)
座談會 Panel Discussion/
2014/09/13(六) 15:00~17:00
與談人 Panelists/
張晴文 (藝評人、策展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助理教授)
陳曉朋 (藝術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開放時間 Hours/
週二至週六 Tue. - Sat. 09:30~12:00、13:30~18:30 國定假日休館 Holidays Off
免費參觀 Free Admission
策展論述/
一般來說,對於抽象繪畫的觀看,強調的是直接的感官經驗,也就是說,要排除任何先入
為主的預設觀點,帶著孩子般的純真去品味那些線條、顏色與光,這些經過某種還原╱簡
化的繪畫元素即是所謂「形式」,它形成了某種得以組構出作品內在韻律的一致性,賦予
藝術作品一種感性狀態的傾斜。
然而,對於那些也曾實際畫過、甚或具備若干藝術形式經驗的觀者來說,抽象繪畫卻仍極
為仰賴某種脈絡意識,非但是作為形式風格的脈絡而已,也包括這幅畫與那幅畫在眾多畫
作間曾經開展出的形式變化歷程,事實上,專業的觀眾往往能一眼認出,在同一位畫家的
作品中,何者為前期、較屬實驗性的創作,又有哪些——儘管看來碎裂異常——其實是藝
術家經歷了一番反覆辯證,最終凝練出包含著一套自我律法的極致作品。
縱覽葉榮嘉先生的抽象繪畫收藏,會產生一個初步印象:這些分屬創作者的不同年代畫作
,大致上是某種脈絡意識的產物——更明確地說,這批畫作使得一個簡明版的台灣現當代
抽象繪畫系譜得以浮現,從影響台灣之現代主義—抽象繪畫甚巨的李仲生開始,1955年創
立台灣第一個抽象繪畫團體「五月畫會」的蕭勤,一直延展到台灣當代藝術之學院系統的
重要推手,諸如曲德義、盧明德、薛保瑕等人,其中也包括若干即使在公立博物館典藏中
亦屬十分罕見的作品,諸如謝德慶70年代初期在台灣創作的繪畫性作品。
誠如「鑑賞」(appreciation)一詞即隱含了「正確的認識」(如同「鑑」這個字眼在中
文脈絡中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下,觀賞畫作尤需仰賴一套脈絡性知識——這種知識,在
此無疑還要疊加上葉榮嘉先生的收藏家脈絡與生命史——然而,正因為這些畫作是抽象的
,縱使「孩子般的純真」未必總是能使得我們逼近藝術家創作出這些作品的原初意圖,甚
而窺知這些作品共構出的脈絡意義,但也許正是在這喧鬧紛擾的諸眾年代,任何讓我們得
以停留在形式自身之上的感覺、經驗,卻已足以構成某種從屬於觀者自身的脈絡,這個說
來神秘的脈絡,其實不過是一種理解事物關係的線索,正如同所有當代觀眾總是擔負了另
一個普世性身份——消費者——在選購這件衣服還是另一件衣服時,我們的感官亦停留在
形式自身之上的感覺與經驗,並以此來對自我進行塑造。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圍繞在藝術史論的脈絡意識是不重要的,重點並非二擇一,而是取兩
者間若有似無的關係形式。事實上,無論站在藝術推廣或倡議某種當代性的角度上,框架
出藝術作品與日常生活的仍是同樣的社會結構,兩者間的差異或許僅僅在於,使得藝術作
品具有獨特位階是一套可見的脈絡,但也正是在看似得以忽略脈絡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
得以引入藝術的這種脈絡性觀點,即便是只要求「孩子般的純真」的現當代抽象繪畫彷彿
也忽然具備了某種「政治性」,在這裡,政治性意味著日常生活中那無人得以置喙的私密
亦存在著一套公共性的幽微層面,而一位民間收藏家擁有的作品,竟擁有那更應由官方得
以爬梳出美術史的規格,不也屬於同樣一套文化政治視野所應關注的議題?
在這些思考之下,我們的首要工作並非另行闢建出某種區別性的策展論述,以區分出何以
是這些而不是那些作品被放在展覽架構中——如前所述,葉榮嘉先生收藏的這些抽象繪畫
作品本身即已構成一種系譜,我們應當探問的,是由這些作品所得以開啟各種脈絡層次,
無論是訴諸感性、主體性、直接的感官經驗、形式意義或台灣現當代藝術歷史,乃至於當
我們透過觀看一件藝術作品時,與這些可能的脈絡間形成的差距,一個生產性的差距。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9012723769814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