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私房馬賽-法羅宮(Palais du Pharo)

作者: toiletmei (傲笑年)   2018-10-31 16:24:51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5661948
  自從結婚生子之後,整個人好像從流浪漢變成黃臉婆(雖然也沒差到哪裡去),每
年能夠出國的機會只剩法國返鄉之旅(唉呀這麼說一定會引起公憤),跟年輕時的機票買
了就出國去冒險流浪天差地遠。骨子裡還是流浪漢的我,很難接受結婚生子就要乖乖待在
家裡當賢妻良母這件事,旅行方式常常就是說走就走,帶(拖)著老公和小孩去山裡闖盪
,不然就是車票當天訂,住宿沒著落,盥洗衣物全無的情況下決定在外過夜。
  話雖如此,結婚九年的我,雖然還不到「改邪歸正」的程度,但卻真心喜歡上馬賽這
座城市。以前要我去已經去過的城市我是極不願意的,總覺得人生在世不過就幾十年,一
定得把握機會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卻沒想過會嫁給一個馬賽人,每年都得跟著他返鄉探親
,真是人生中最大的意外啊!
  這次要來介紹的是私房馬賽系統五顆星的景點-法羅宮(Palais du Pharo)。會推
薦這個地方不是因為宮殿本身有多美,或是周遭公園有多漂亮,而是從這裡環視的景色絕
佳,無論是馬賽舊港、聖讓堡或守護聖母教堂都能盡收眼底,尤其是傍晚的時候,眼前所
見的美景被夕陽染成一整片金黃,氣氛好到凍未條(整個水果日報記者上身)!
  夏天的日落時間相對晚,傍晚前來是最適合的。這裡是馬賽當地人的後花園,每當接
近日落時分,就有許多人特地來此等待夕陽。眼前是17世紀的聖讓要塞(Fort
Saint-Jean),孤傲的它是太陽王路易十四世(Louis XIV)自大多疑的手段之一,他謊
稱這座要塞是一份送給深愛堡壘的馬賽人民的禮物,沒想到卻把炮口指向城內,而非海外
。他防的不是外侮,而是內患-那些為了推翻專制君主而起義的人民們。
  如今聖讓要塞的存在已不是對馬賽人民的嘲諷,就有如法羅宮已成為市民後花園一般

  法羅宮的存在其實也是一大諷刺。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在稱帝之前頻繁來訪馬賽
,表示願意提撥鉅款建設馬賽以拉攏政要及富商,馬賽市府為了回報(討好)這位有拿破
崙家族血統的「王子總統(Prince-Président)」,便開始收購土地以建造一座宮殿作
為總統訪問馬賽的居所。1852年,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政變,登基成為拿破崙三世
,下令日內瓦建築師山繆‧沃徹(Samuel Vaucher)著手設計馬賽行宮的藍圖。宮殿於
1858年動工,卻來不及在第二帝國覆亡前完工。
  就這樣,花了數百萬法郎建造的宮殿,拿破崙三世卻從未居住過。
  現今法羅宮是一處舉行高級會議的活動場所,但在19世紀末之前,它都被當成醫院使
用。很難想像吧!這麼豪華氣派的宮殿,竟然是一所醫院。原因是當拿破崙三世病歿後,
馬賽當局堅稱法羅宮的所有權歸市府所有,而不是它的合法繼承人-拿破崙三世的皇后歐
仁妮(Eugénie de Montijo)。最終幾乎一無所有的歐仁妮還是妥協了,聲稱只要宮殿
用於公共事業,就無償捐給市民們,因此,法羅宮成為照顧霍亂和肺結核患者的醫院。
1905年,軍方的熱帶醫學研究所開始占用宮殿,這間稱為「法羅學校(École du Pharo
)」的醫學院,便成為今日宮殿的名字。這也就是為什麼宮殿外圍的公園以微生物學家埃
米勒‧杜克勞斯(Émile Duclaux)命名。
  當初建築師選定此處建造宮殿的最大原因,就是從這裡可以將馬賽舊港一覽無遺。從
法羅宮遠眺舊港的海水的顏色,是深沉又平靜的藍,JY的大哥是位業餘畫家,常來這裡取
材,他說大海的顏色變化莫測,無論是天晴或陰雨,所呈現出的層次瞬息萬變。
  法羅宮的位置依山傍海,前有地中海,後方的山丘則是舊港另一座要塞-聖尼可拉要
塞(Fort Saint-Nicolas,聖讓要塞的雙胞胎兄弟),更遠,守護聖母教堂無畏風雨矗立
山巔,守護數百年來以海為生的馬賽人。
  法羅宮的公園(又叫埃米勒‧杜克勞斯公園,Parc Émile Duclaux)腹地不大,卻
能容納得下前來散步的市民們。主要原因是因為這裡並不是馬賽熱門的觀光景點。那些停
留馬賽的旅人們,去過歷史不算太悠久的守護聖母教堂、去過清晨叫賣魚貨的馬賽舊港、
去過「馬賽綠島」的伊芙城堡,卻鮮少到此一遊。
  正因為如此,法羅宮不只是馬賽市民的後花園,還是秘密花園。至少每次返鄉探親時
,JY的大哥總會邀我們一起到法羅宮看夕陽。
  當然,來到法羅宮就只是散散步、聊聊天,說白一些就是「無所事事」,反正法國人
享受生活這習慣一點都不用教,一塊綠地、一張長凳,如果能配上一杯咖啡就能度過一個
下午。
  那我幹麼這麼認真研究法國和馬賽歷史呢?因為對JY來說,歷史根本不用研究,而是
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當我研讀了大半天,把書的內容與他分享,他會回說「
這不是早就知道的事了嗎?」我才驚覺我沒有的不是內涵(其實連外表也沒有啦),而是
文化素養。
  這幾年我很認真閱讀了大量書籍,無論是臺灣史還是法國史,為的就是可以和JY「平
起平坐」。有次當我們到滬尾炮臺散步時,我信手捻來就是清法戰爭的故事時,我總算有
種「出運了」的快感。其實這些充滿歷史感的宮殿、炮臺、堡壘,對觀光客而言有可能就
是拍拍照、打打卡的好物,但對馬賽市民而言,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深刻的
記得,第一次來到馬賽時,JY帶我到馬賽舊城走走逛逛,隨隨便便就把古蹟介紹得像導覽
員一般,我還懷疑他是不是有先上網做功課才會那麼熟。今年我再度去到睽違九年的安特
衛普,久別重逢的沙發主帶我搭電車逛市區,告訴我這一棟是幾世紀的古蹟,那一棟又是
什麼風格的建築,講了好多故事,也告訴她的喜歡或不喜歡。
  縱使過了這麼多年,我還是覺得身為一個臺灣人最欠缺的就是內涵和文化以及對歷史
的不明不白,對於故鄉的熱情和情感必須藉由歷史的堆疊打造深厚的底蘊。
  身為馬賽媳婦的我,真心期待臺灣的蛻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