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追隨她的腳步:抹大拉的瑪麗亞石窟

作者: toiletmei (傲笑年)   2018-05-04 18:54:19
http://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319283124
  普羅旺斯地區,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耶穌升天後,受到迫害的門徒們被驅逐出聖
地,抹大拉的瑪麗亞跟著幾個門徒搭上一艘無帆無舵的小船,在地中海上漫無目的的漂流
,奇蹟似的擱淺在普羅旺斯岸邊。瑪麗亞的兄弟拉撒路(Lazare)和姊妹馬大(Marthe)
留在馬賽繼續傳教(在福音書中,拉撒路和馬大是伯大尼的瑪麗亞的兄弟和姊妹),而她
則退隱至聖伯姆森林中的石窟中,如同聖經《雅歌》2:14所形容的:「我的鴿子啊,你
在磐石穴中,在陡巖的隱密處」,在她人生最後的日子中,專注禱告和獨處沉思,成為她
人生最後一段時間的唯一課題。
  這故事有另一個版本。
  在亞耳(Arles)南方,卡馬格自然公園(Parc Naturel Régional de Camargue)
附近,有座小小的村莊,面積不大,名聲倒是十分響亮:「濱海的聖瑪麗」(
Saintes-Maries-de-la-Mer),得名自三位瑪麗亞在此上岸的事蹟。見證耶穌復活的三位
馬利亞-瑪麗亞‧沙洛美(Marie Salomé)、革羅巴的瑪麗亞(Marie Jacobé)和抹大
拉的瑪麗亞(Marie-Madeleine)為了逃離迫害,搭著無帆無舵的小船,自埃及的亞歷山
大港出發,飄流到一個法國的小漁村。自此,這座小漁村就被命名為「Nô
tre-Dame-de-Ratis」,意譯為「小船上的聖母」,後改名為濱海的聖瑪麗(
Saintes-Maries-de-la-Mer)。三位瑪麗的其中兩位前往馬賽傳教,而抹大拉的瑪麗則沿
著于佛尼河(Huveaune)繼續她的旅程,並定居於聖伯姆森林的洞窟中,度過人生最後的
三十年。
  這位抹大拉的瑪麗究竟是不是伯大尼的瑪麗亞(Marie de Béthanie),眾說紛紜。
只是信徒們相信,這個蒙受神顧的女人,確實在聖伯姆的石窟中住了下來。伯姆(Baume
)在普羅旺斯方言中意指「天然侵蝕形成的洞窟」,而這片森林則被稱作「聖伯姆森林(
Forêt de la Sainte-Baume)」。
  無論信不信神,這片森林與這座石窟,的確值得一訪。
  從馬賽開車前往,經過捷門諾(Gémenos)和聖彭斯公園(Parc de Saint-Pons,請
見另一篇網誌)後,來到了隆河河口省(Bouches-du-Rhône)和瓦爾省(Var)的交界。
車子沿著山路往上開,右側出現了綿延14公里聖伯姆斷層(Massif de la Sainte-Baume
),這片山脊最高點海拔1148公尺(稱為Le Joug de l'Aigle,譯意為鷹之鎖),由喀斯
特石灰岩組成,在風和水的侵蝕之下,山巔凹凸不平,也出現許多天然的洞穴。這些天然
的洞穴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抹大拉的瑪麗亞石窟( Grotte de Marie-Madeleine)。
  普朗多普-聖伯姆(Plan-d'Aups-Sainte-Baume)人口約2,000出頭,是馬賽前往抹
大拉的瑪麗亞石窟最後一個村莊。「plan」在法文意指「平原」,「Aups」是法國的地名
,奧克語(Occitan)為「Alpes」,不知道指的是不是「阿爾卑斯山」?整座村莊杳無人
煙,彷若一座死城,法國這樣村莊很多,人口嚴重外流,整村都是退休的老人家。倒是沿
途的花草生意盎然,與村莊的死寂形成強烈對比。
  不消多久,我們抵達森林的入口。2016年羅馬天主教會宣布把每年的7月22日是抹大
拉瑪麗亞的「紀念日」改成「慶日」,表示她與耶穌其他男性門徒一樣擁有「使徒」的地
位,但在這之前,每年的7月22日總是有許多信徒前來朝聖。雖然九月的南法仍是酷熱,
但朝聖的人們似乎減少許多,偌大的停車場只有寥寥無幾的汽車。婆婆指著斷崖上的一處
,告訴我們這就是今天要造訪的聖地,看了半天才發現鑿在崖壁的修道院,忍不住嘖嘖稱
奇。
  沿著一條筆直的土路切入聖伯姆森林(Forêt de la Sainte-Baume),這一帶不似
典型的普羅旺斯,擁有廣袤無垠的橄欖園和葡萄園,而是以種植穀物、畜養羊群作為主要
產業,因此森林的周遭僅是一些獨立運作的私人田地,而非大片大片的農田。
  入口處,立著聖伯姆森林的立牌,「Forêt domaniale」指的是國有森林,聖伯姆森
林在2017年12月成為聖伯姆地區天然公園(Parc naturel régional de la
Sainte-Baume),每次除了前來朝聖的信徒前來造訪,也吸引了許多喜愛健行和愛好自然
的人們前來。
  子台在16個月時第一次回到法國,已經會走路的他走在聖伯姆森林的健行道上一點也
不吃力,林道裡處處有遮蔭,走起來十分舒服。
  時值夏季,是法國的枯水期,一路上經過許多乾枯的小溪溝,卻不見半滴水,到了秋
冬,這些小溪溝被淙淙流水填滿,森林變得濕冷。這裡的冬天比馬賽長得多呢?雖離馬賽
不遠,但冬天的溫度可達零度以下,濕度高時便會降雪;受到南法敏斯特拉(Mistral)
風的影響,秋季容易發生劇烈的雷暴;降雨最多的月份為十月和十一月,除了七月,其他
月份都可能會降雨。
  即使在氣溫最高的七月前來也是舒服的,聖伯姆森林最高溫也不啻20度出頭,比起靠
海的馬賽,這裡的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很適合避暑。
  前往抹大拉的瑪麗亞石窟的健行道,前半段坡度較湲,後半段的坡度開始爬升。幸虧
老公帶了推車,子台就這樣一路被推著車,體力甚好的JY將我和婆婆遠遠拋在後頭,只見
婆婆臉色蒼白、氣喘吁吁,每次返鄉婆婆總是絞盡腦汁帶我們到處遊訪,也多虧了她老人
家,我才能造訪許多非觀光景點。婆婆並非傳統的天主教徒,雖然出生後有受洗卻從不上
教堂,但她說這座修道院對她而言極為特別,每年她總會找時間和同事一起前來,今年為
了我們,特地來了第二遭。
  一路上我聽她說了許多故事,見到特別喜歡的植物也會停下來拍照。她知道我喜歡山
,常會背著孩子去健行,也喜歡用相機做紀錄,「很典型的臺灣人」,她這麼形容我,我
笑著,所謂典型指的是統計學裡的大多數人表現出的一致,她只認識我一個臺灣人,我又
何德何能代表全體臺灣同胞呢?
  或許愛拍照的印象其來有自,也或許我們將婚禮舉辦在臺灣的高山部落中,讓她印象
深刻。我的確是個喜歡往山裡跑的人,無論路上再怎麼抱怨,總在下山後計畫著下一次的
上山。這是每個愛上山的人都有過的心路歷程。
  來到一處水源處,扭開水龍頭,清冽的泉水流過指縫間,消除暑氣也沖去疲憊。陽光
從葉隙間探頭,卻怎麼也逼不出汗滴。喝口水,繼續上路。
  當我們再見到JY和子台時,他們已在健行道的盡頭等了我們許久,JY滿臉盡是笑意,
和子台玩著手指遊戲。我問JY說等了我們多久?他說約莫15分鐘,我才再度感到原來男女
真的大不同。每回JY背著孩子健行,步伐一邁開,一下就不見人,總讓我深深敬佩。
  健行道的盡頭,是上到修道院的階梯。用推車推著孩子不方便,索性把背帶拿出來,
將孩子背上肩。
  抬頭向上看,暗忖這通往修道院的階梯,應該不會太短吧?
  既來之,則安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高才能望遠,不是嗎?
  JY把推車摺壘好,扛上肩頭後,一溜煙就不見了。我背著子台,邊走邊調整呼吸。子
台體重約莫12公斤,跟一個重裝的大背包無異(子台20公斤時,我拿化學藥品的廢液桶與
其比擬,笑死化學系的同學了)。人說為母則強,無論是這個時代或以前的時代,總是期
望母親該是偉大的,我不想當個偉大的母親或是強大的女人,社會對我的期望值與我何干
,我僅是一個愛健行的人,無關性別、無關身分!
  這階梯比我想像中的短上許多,只消幾個彎,就見到修道院的庭院了。庭院中以雕像
重現耶穌釘上十字架時,在場的除了傷痛欲絕的母親瑪麗亞以外,還有另一位瑪麗亞-抹
大拉的瑪麗亞。庭院中有位修士正在修剪枝木,縱使如此,卻聽不見任何一丁點兒聲音,
彷若四下無人。修道士的服裝透露出隸屬道明會(Dominicain),自宗教改革和法國大革
命後,道明會在法國幾近滅絕,著名的傳教士亨利-多明尼克‧拉可代爾(
Henri-Dominique Lacordaire)於1948年來到此地,並買下聖馬克西曼(全名為
Saint-Maximin-la-Sainte-Baume)的修道院作為復興普羅旺斯地區道明會的基地。
  蒼白的石灰岩中,天然形成的岩洞,在傳說中抹大拉的瑪麗亞在此度過了她人生最後
的三十個年頭。
  入口處貼有一張紙,吸引了我的目光。以簡體中文的「靜」為中心,一旁是各國文字
,皆表示「保持安靜」的意思。忍不住臆測是否來此一訪的中國人為眾,喧鬧的打破了此
處的安寧,只得貼上一張以簡體中文為主角的「靜」字,無聲的提醒和抗議?
  石窟外建了立面,成了一座聖殿,全名為「聖伯姆聖殿(Sanctuaire de la
Sainte-Baume)」,樸實的風格透出聖潔的氣息,進入內部,簡約的主殿裡排著木製長椅
,以石窟為頂並無多餘裝飾,微弱的燈光照著祭壇上的十字架,訪客不多,靜謐無聲。
  聖伯姆斷崖自古便被馬賽人視作聖山,五世紀時在此處修建了第一座修道院,隨後此
地成為著名的朝聖之地,許多教宗和君王慕名而來,名氣在十四、十五世紀時達到巔峰。
  宗教改革和法國大革命幾乎將道明會從法國翦草除根,在亨利-多明尼克‧拉可代爾
神父的努力下,道明會再次於普羅旺斯地區復興,來此朝聖的人數漸漸多了起來,縱使如
此,在這裡人們感受不到一絲喧嘩,只有在燭光明滅之間,才會憶起過往的那些風光。
  1279年,普羅旺斯伯爵查理二世(Charles le Boiteux,跛子查理)下令在一座本篤
會修道院的地下墓穴進行挖掘工程,這座修道院位於石窟不遠的聖馬克西曼(全名為
Saint-Maximin-la-Sainte-Baume)。這次的挖掘工程有了重大發現,不僅挖出了抹大拉
瑪麗亞的大理石棺木,還發現了一張記載棺木何時被下葬的羊皮紙,上頭清楚的載明此棺
木為於八世紀被埋入此地,以保護它免受到穆斯林的破壞。查理二世如獲至寶,卻在1284
年被俘,直到釋放回國後,立即下令建造一座可以供奉聖髑的聖殿,在教宗的支持下,終
在1295年時開始動工興建聖殿(Basilique de Sainte Marie-Madeleine de
Saint-Maximin-la-Sainte-Baume)。 
  目前我們所見的石窟也是在同時期興建,只是漫漫歲月中,增建的建築或多或少有
所更動,一場火災、一次暴動,都讓這座石窟蒙受侵害。十六世紀義大利雕刻家托馬索‧
奧索利諾(Tommaso Orsolino)的作品《聖母像》卻無畏時光之流的襲擾,依舊屹立於此

  走出石窟,外頭的陽光仍然如此美好,進入洞內前婆婆提醒我們多加一件衣服,這件
衣服在走出洞穴後便顯得多餘,我們在外頭的廣場上請人幫我們拍一張合照,婆婆又說了
一次「典型的臺灣人」,她並無嘲謹之意,而是欣然接受。幾年之後我翻出這張照片,她
笑著說照片裡的笑容多麼真誠。
  那是個非常美好的一天,那片綠得不能再綠的森林和那座靜得不能再靜的洞穴成了我
們返鄉之旅最美好的回憶。四年後的今天,當我以流暢的速度打著這篇文章時,回憶一下
了湧了上來,那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已經讀幼稚園中班了,而我們的日子仍舊盡全力的
過。抹大拉瑪麗亞曾遭曲解,終返清白,世俗的人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她、討論她、剖析
她,而我,只想再次追隨她的腳步,獨處和沉思。
作者: jwli (環遊世界是我的夢想)   2018-05-05 14:41:00
我很欣賞您這篇文章,把歷史跟山林健行結合,謝謝您的分享。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爬這座山。
作者: FAccounting (財會人)   2018-05-05 21:17:00
寫得很棒 推一個
作者: Sana (靜止)   2018-05-07 17:24:00
目前在法國,準備要走朝聖之路,願回程走訪馬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