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考試升學最公平?同樣努力的孩子 指考命

作者: cradredtade (☆☆☆☆☆☆☆)   2017-08-31 19:55:12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2656930?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台大與清大針對入學方式對槓,再度引發多元入學與考試分發哪種才「公平」的爭論。考
試分發真的比較公平、也最能促進階級流動嗎?從數據上來看恐怕並非如此。
根據教育部統計,透過考試分發進入台大的學生,有超過50%的居住地家庭所得集中在全
國前10%。反觀僅有8.8%的低收入戶學生,能透過考試分發進入頂尖大學,剩餘超過七
成的低收學生皆進入私校。相較其他入學管道,可以發現考試分發並未有利弱勢族群向上
流動。
為什麼如今的升學制度,多半仍對「富孩子」較有利?在一片吹捧榜首的報導中,我們時
常忽略在努力和天賦之外,「資本差距」所造成的起跑點不平等。透過以下幾個真實案例
,可以看到不同的家庭資源,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中產階級家庭:多元發展、培養創造力
兒子現就讀台大材料系的吳媽媽,反映的是中產階級父母的教養典型,在看似放任孩子、
培養獨立人格的背後,處處其實是用心栽培的痕跡。
從兒子還在嬰幼兒時期,吳媽媽就相當注重「晚安時間」,在兒子睡前放下手邊的所有工
作,專心陪伴孩子玩耍至少一小時。
根據哈佛大學教授普特南撰寫的《階級世代》一書,對孩子全神貫注,是其在成長中的重
要資源,每日對孩子撥出60分鐘的「特別時間」,能夠訓練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日後表
現得更好。
中產階級的另一項教養風格是追求多元發展,而不只是獨尊智育。吳媽媽說,自己從未要
求過兒子的成績,反而會精心為他安排各種不同的休閒活動,如棒球營、美國遊學、全家
週末去賞鳥,甚至還會陪兒子一同去網咖。從英文到滑雪,吳媽媽堅持不管任何活動,在
最開始的階段,一定要有最專業的師資帶領,所以她會先打聽好所有相關資訊,希望在老
師系統化的指導下,讓孩子建立自信的正向循環。
吳媽媽也常在生活中,對孩子機會教育。像是會要求孩子,在全家出國自助旅行前,去安
排行程的大小事,自己再跟孩子討論不同執行方式的優缺點,她希望透過這樣的日常實踐
,讓兒子學會表達自己的獨立觀點,並學習組織任務。
相較於勞工階級的父母期待孩子「守規矩」,中產階級的父母則以「創造力」為優先,在
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的研究《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中
,形容這樣的互動模式有助於促進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培養專業白領的工作態度。
工農階級家庭:資訊匱乏、沒錢學才藝
在台灣的另一端,屏東縣佳冬高農的孩子,卻是在另一種教養風格下長大。
佳冬高農老師劉育勳表示,因為學生的父母多半從事農業,作息都要順應作業時間,無法
像一般上班族的父母配合孩子的上學時間,所以孩子都是在放任的方式下成長。也因為農
作忙碌、通勤成本高的緣故,父母也鮮少會參與孩子的學校活動,對這些父母來說,中產
階級那套「精心規劃」的教養風格,有現實的門檻。
在時間與金錢等各項資本都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勞工家庭發展出另一套教養方式。
在藍佩嘉的研究中,根據追求階級流動與否,可分為「順應自然造化」和「培養階級流動
力」兩種策略。在採訪過程裡,從晶晶(化名)和黃羅生的回答中,可看出兩種策略的影
響。
就讀佳冬高農的晶晶,父母早早就離異,擔任鐵工的父親採取的是「順應自然造化」策略
。從小就對音樂有相當興趣的她,卻無法像中產階級的孩子一般,由父母花錢送去才藝班
學習。晶晶坦言,自己曾幾次向父親提出學鋼琴的要求,但父親卻認為智育以外的栽培「
沒必要」,額外的活動相當浪費錢,所以晶晶的休閒活動都以看網路和電視為主。但根據
哈佛大學教授普特南的《階級世代》研究,課外活動能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學習動機
、建立良好的工作習慣,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隱形資產。
父親對晶晶的未來沒有任何期望,總認為上天自然有其安排,所以不願意擔任引導她的角
色,此在表面上看來,雖同樣追求孩子「自然成長」,但實行方式卻與中產階級大不相同
;而擔任晶晶主要照顧者的祖母在她有疑惑時,也僅能以「這些我都不懂啦」來回應,使
得隔代教養下的她常感到茫然與孤獨,「有時候會很希望自己是被期待的,但我常常不知
道該怎麼辦,就覺得人生好像暫停了,」晶晶說。
台大政治學系及社會學系雙學士畢業的黃羅生,則描繪了「培養階級流動力」的教養樣貌
。出身自工人階級的父母,選擇將教育工作長期外包給補習班,並且搬家到教育資源相對
豐富的台中。為了賺取小孩的學費,黃羅生的父親花很多時間在加班上,常常清早六、七
點就出門,直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家。
黃羅生坦言,在升學主義下,補習往往是勞工階級家庭認為,最能快速促進階級流動的方
式。「但有時候資訊的缺乏,才是孩子發展差異的關鍵,」黃羅生表示,勞工階級的家庭
往往因為經濟與時間的匱乏,以及缺乏相關的人脈管道,往往難以去深入了解當下的升學
制度,連帶因為沒有建立有價值的弱連結,而不能如中產階級家庭般,提早為孩子擬定策
略、做準備。
「我不會說天賦跟努力就能成功,像我這樣能夠成功扭轉的例子是少數,」黃羅生說。
教育制度偏向中產階級,忽略階級差異
學校的教學方式也對勞工家庭較不利。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石易平在受訪時表示,
現在的教育制度是以中產階級為設計中心,學校強調孩子跟父母一同實作的能力,卻忽略
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時間、金錢來達到要求,顯現了學校往往預設家庭中有照顧者能夠專
職陪伴孩子,或是父母都是朝九晚五的固定工時,而罔顧了不同勞動者的處境。
「就像現在許多孩子的暑假作業,會要求跟家人一起做家事、做美勞,但勞動階級的家長
可能根本就沒有辦法,來與孩子好好共同完成,」石易平說。對身處次級勞動力市場的父
母來說,必須以時間來換取金錢,所以常常需要兼職、加班、輪班,漫長的工時往往會侷
限家庭時間,也遑論實現中產階級那樣需要大量精力投入的教養方式。
石易平也表示,教育系統的功能不應該由補習班來支撐,但台灣的情況卻是「兩者缺一不
可」,讓沒有進入補習班的孩子跟不上課程進度。
例如許多中產階級的孩子早就在外頭補過英文,部份學校老師也習以為常,預設大家已經
都學過了,而在基礎的地方簡單帶過,連帶使得沒錢補習的孩子,在英文學習上與同儕形
成更大落差。
學校資源不均,深化階級落差
藍佩嘉認為,考試並非最公平的方式,社會卻有種迷思,以為「聯考才是公平的,應該恢
復聯考」。這樣的觀點忽略了考試是「形式公平」,教育機會均等追求的卻是「立足點」
的平等,「我們不能只看到分數的結果,卻沒看到前端因為資源造成的學習落差,」藍佩
嘉說。
資源的重分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等資料,當前的大
學招考方式,對家庭社經資源多的學生有利。而弔詭的是資源多的學生,考進公立大學的
比率,遠高於家庭社經資源少的學生,但政府教育預算的規劃,卻是公立大學遠比私立大
學豐厚,這使得原本就處於弱勢的學生更加辛苦,要花大錢才能得到一張文憑。
藍佩嘉指出,家庭的資源差距難以弭平,但台灣最大問題在於學校不但沒有縮短落差,反
而因公私立大學預算分配不均,更加劇了原本階級僵化的現象。身背助學貸款的弱勢學生
,不僅畢業即扛下沉重債務,學歷可能還不被社會肯定。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社會的力量
NGO組織「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行銷企劃組組長張維芳表示,最重要的是
如何讓不同領域的人才關注教育議題,並透過合作來發揮長期影響力。因此Teach For
Taiwan招募青年教師進入偏鄉,並在兩年計劃期滿之後,回歸到台灣各處,在不同領域共
同發聲,成為改善教育不平等的推動者。
體制內力量帶來的改變,超乎想像。張維芳說,曾有一個學生阿為認為自己「爸爸車禍、
沒有媽媽,除了輟學賺錢,還有什麼選擇?」所幸阿為的老師努力替他尋找各種幫助,還
鼓勵阿為回到校園,朝繪畫精進,畢業時阿為不僅得了全國繪畫大獎,還寫了卡片告訴老
師:「謝謝老師對我有盼望。」
「非洲有一句諺語,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張維芳表示,解方不是讓每一個
孩子都變成升學主義下的勝利者,真正的平等是讓教育系統陪伴弱勢的孩子成長,提供更
豐富的資訊,讓孩子有機會做多元的決定,不要因為沒有資源,就被迫選擇了現實安排好
的路,而喪失了選擇。
文/ 邱方廷(實習記者)、吳宗懋(實習記者)
原標題/兩個孩子指考命運為何大不同? 100秒告訴你
作者: nzj   2017-11-06 12:33:00
不考試花的錢不會比較少 因為玩你的方式更多 要補更多這種數據沒啥價值 因為不考試的制度的數據在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