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如果,學校教我們愛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4-07-05 20:34:36
http://ppt.cc/Y78u 作者: 劉凱西
這陣子,青少年的新聞特別引人注目。首先是12國教的新聞,讓許多考試高分的「優秀學
生」無法進入第一志願高中,失望的父母有人摔孩子玩具,有的甚至跳樓自殺;同時,有
成績較差「不那麼優秀」的學生,居然可以念知名高中,孩子父母皆大歡喜,媒體與社會
則質疑「到底是怎麼了?」。另一種新聞,就是有民眾拍到學生在校園裡做愛做的事。這
畫面當然是讓人震驚,因為學校這個傳道授業的神聖之處,居然發生此等脫序行為,誰都
會感到意外。然而,沒人問拍攝者是否符合道德,社會輿論的砲口一致瞄準那些孩子,說
他們「道德淪喪」、「不知廉恥」,我們再度滿腹疑惑:「到底是怎麼了?」
是啊,到底是怎麼了?到底為什麼,正直青春年華的孩子們,會有這種行為與想法?他們
覺得這是愛嗎?他們懂得什麼是愛嗎?還是因為沒人教他們什麼是愛,於是他們只好模仿
著大人世界裡的脫軌案例,來尋找某種刺激?而他們的青春年華,我們都要他們做什麼?
考試?念書?盡所謂他們的「本份」?所以跟教導他們「什麼是愛」比起來,考了幾分、
升上什麼高中,比他們感受到什麼更重要。關於愛情,年輕人們只能靠自己摸索,那些有
經驗的大人們從來不敢、甚至不願意分享,在這種連大人們都搞不定的人際關係中,沒有
經驗的孩子們,面對男女情感就像走在萬里迷霧之中,毫無保護地去碰撞,傷口的結痂權
充保護,當他們自己亂闖走錯了路,大人們又大家撻伐。青少年的年紀,稱不上孩子也算
不上大人,他們或許根本也不清楚,這種尋找刺激的行為根本與愛無關。我們只是責備,
告訴他們這真的不對,但,我們是否有告訴他們,男女關係之中,怎麼樣的發展才是對的
呢?
或許,身為大人的我們也不甚清楚。升學制度一改再改,相同的是從以前到現在,我們的
學校,教我們考試與升學,但忘了教我們什麼是愛。
愛情當然無法成為一門學科,但可以透過文學、電影、繪畫等人文科目,從中感受到愛情
的蛛絲馬跡。在電影《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裡,高中的文學課上,讓學生討論「瑪麗安
的一生」,從中去理解何謂「一見鍾情」這種抽象無法言述的情感;甚至從幼稚園開始,
就讓學生去研讀詩集,縱使孩子這年紀還無法有能力成詩,但至少可以去了解所謂的「詩
意」。這些都是情感的訓練,當然,不是說外國的孩子就比較懂愛情,而是愛情畢竟是人
生在世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它在教育裡所需傳承的方向,不只限於所謂的「健康教育」,
那些人文藝術作品,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經驗的延續,如果大人們羞於用自身經驗與年輕人
分享討論,從人文作品中去讓孩子們體會、理解,不啻是最好的選擇。
可是,台灣人的功利的傳統價值觀,總是把無法獲利的人文與情感部分,摒棄在教育系統
之外。「18歲以下青少年談戀愛」雖然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但大人們依然不把青少年
的情感當成一回事,總覺得這只是他們的兒戲,甚至依然覺得這是一種禁忌。對大人而言
,青少年的「本份」依然是「讀書」,而他們心中對「讀書」的定義,不過只是「準備考
試」。學校,帶給了孩子什麼?那是一個大人們把自己的價值與批評強加於青少年的場域
,我們用自己的角度去詮釋他們的想法,強迫他們遵守我們的教條,卻不問他們的感受,
當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反擊,我們卻問:「這倒底是怎麼了?」
下半年,台灣即將推出兩部以青少年為主角的電影:《共犯》跟《行動代號孫中山》。兩
部片講的是完全不一樣的議題:一個講的是「死亡」,另一個講的是「貧窮」。兩者卻有
一個共同點:校園裡的大人只要他們必須遵守自己所訂的規則,不遵守,就得受到處罰。
原來,校園一直就是這樣的法西斯。
他們最需要的「愛」,從愛情,到親情,到友情,這種愛的事情,我們卻吝於與他們分享

一起跟孩子學習愛吧!身為大人的我們,放下功利的價值觀,把對愛的欣賞與美好藉著人
文學科一起帶入教育裡,敞開心胸、放下身段,跟他們一起討論愛的疑惑、愛的方法。那
些行為脫軌的孩子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責備他們之後,或許我們更該去了解,是什麼原
因促使他們去做這種選擇,他們對於男女之間的情感觀念是否本身就出了問題?其實,年
輕的孩子未必不懂愛,只是我們的升學教條壓抑了他們,導致了他們錯誤的觀念與選擇。
而或許我們也得問問,是否某些大人做了什麼,讓他們有樣學樣?我們其實都需要去重新
學習,大方面對男女之間的情感課題,被升學主義所排擠的人文愛的教育,也許是讓我們
跟孩子一起面對情感課題的最好橋樑。念名校、考高分,或許也很重要,但如何面對愛與
情感,卻是人生一輩子的課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