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除不斷建水庫的迷思

作者: a855341 (崧樓下的腳印)   2009-12-22 14:41:19
破除不斷建水庫的迷思 [原文轉自Ecophilia版 作者cywhale]
* 2009-12-20 中國時報 【鍾秀梅】 http://tinyurl.com/yldx7y7
 最近台灣南部出現旱象,在馬英九總統主持之下,各相關部會首長聚集一堂,於
十九日舉辦「視同國安規模」的抗旱會議。這顯示當局高度重視缺水問題,認識到乾旱的
持續,就是國家安全的危機。然則,近日卻頻頻出現興建水庫的主張,甚至十餘年前已被
擱置的美濃水庫計畫又被重新提出,我很擔心這種捨本逐末的言論也將在總統主持的抗旱
會議中浮現。
 台灣這種「缺水就建水庫」的發展主義思維,從一九五○年代在美國技術專家與台
灣技術官僚的合作下,籌建台灣第一大壩──石門水庫,迄今台灣已有八十四座水庫,儲
水量高達四十億噸,提供灌溉與工業用水達廿五億噸。於今,台灣只要出現旱象,優先被
考慮的總是工業用水,以致民生用水和農業用水常處於緊張的情勢,這樣的發展主義邏輯
,再建幾座水庫也是徒然!
 發展主義的水資源政策,首先解除了社區居民自我防衛的力量。此外,知識的再生
產,例如各大學工程學科水庫知識系統的僵化傳承,產生對河流的暴力。台灣河流的悲慘
命運是:上游讓水壩攔截,中下游岸邊水泥固化與汙染,利益集團瘋狂採砂,最終河流失
去她奔馳的活力,失去孕育生命物種的本能,當然也喪失了輪迴更新的再生能力。
 台灣的水資源問題,不在水庫,而在缺乏永續利用的概念。因為,多年來在發展主
義霸權之下,至少凸顯出以下幾個問題:一,水資源知識從本土人民的生活中異化出來。
二,水資源知識的建構和傳播,首先是基於都會與工業資本的利益。三,水資源知識的傳
播被經濟掛帥、工程優先的教育體系壟斷。現行正規教育在實際操演上變成一個排斥大多
數人參與水資源知識的封閉系統,教育成為向社會系統上層輸送資源的機制。
 一九九○年代,台灣南方公民社會對於尋求另類水資源發展的思維貢獻良多,環境團體
與另類水資源倡議團體結合地方地府、學校、鳥會、民意代表、社區力量、媒體等,關注
的課題涵括:生態調查、砂石問題、對高耗水耗能石化產業的反思、河域汙染治理、水資
源分配與濕地保育等問題。南方另類水資源運動的貢獻有:一,永續發展的網絡關係建立
;二,監督政府進行河流保育與森林維護;三,另類水資源治理的提出;四,由下而上的
決策過程,推動如高屏溪、二仁溪、將軍溪、東港溪等被列為南部重點河川整治、高屏溪
水源離牧政策確定與高屏溪流域管理局的成立。
 南方另類水資源運動的實踐,已經朝向「後發展主義的水資源治理」,什麼是「後
發展主義」?套用南巴黎大學經濟學教授拉杜胥(Serge Latouche)的說法:「後發展社
會藍圖旨在建立一個和樂、自足且經濟節約的社會;確切言之,其終極目標是『無成長』
,而非『減緩成長』。亦即破除經濟掛帥的迷思和信仰,鍥而不捨針對發展實體進行解構
批判。」後發展主義即是對現代的經濟成長拜物教進行解套,提出另類社會藍圖。
 台灣後發展主義的水治理方向,首先要重新評估正在規畫中或興建中的大型水庫,
終止對萬年山林開膛破肚的大型水庫建設。其次,對於工業與都會用水奪取農業和鄉村用
水的政策要重新思考。第三,全台各地河川水泥化的整治工程不應繼續加碼,讓河流回歸
自然。最後,讓社區取回保護河流的決策權。台灣社會未來的水政策不該是政治酬庸或商
業利益角力的場域,而是回到生活的政治,建立信任密實的人民網絡,向水資源合理分配
與永續發展的道路推進。(作者為成功大學台文系助理教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