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聲說消失的228故事

作者: tuhsiaofu (老虎桑)   2018-09-17 11:15:02
自由時報
1947年3月8日下午,憲兵二營登陸基隆,要塞部隊在基隆港進行掃蕩,街上一片死寂,據口
述,有民眾手腳遭鐵絲穿成串,在基隆港邊遭殺害。
關於這段228事件後的歷史,有人質疑部隊登陸的時間不對,有人認為遭鐵絲穿成串不可能
,基隆在地的「讀演劇人劇團」則從不同角度提出疑問:為何當時目擊並倖存下來的人,他
們的故事沉寂了這麼長的時間,沒有被說出來
愛爾蘭劇作家Brian Friel的經典劇本《翻譯(Translations)》,背景為12世紀起英國以
併吞為終極目標侵略愛爾蘭,不僅用軍事佔領,也藉由語言暴力消除殖民地的身分認同,劇
中描述英國政府為了方便統治,派人到愛爾蘭將所有地名、地圖從愛爾蘭文改成英文,劇中
演員皆說英文,卻刻意呈現英、愛兩方角色溝通需透過翻譯的荒謬感。
讀演劇人將《翻譯》改編成《白話》,時空拉到228事件後的基隆,編導蔡格爾說,《翻譯
》中展現出語言斷裂、文化清洗、高壓統治等,正好映照台灣的歷史經驗,228事件的話題
往往被化約為選舉操作、統獨、藍綠、族群,事實上是島上居民共同背負的創傷,應該促成
更多交流,而非族群撕裂。
台上對立 台邊引言
《白話》中透過6個角色代表當時分歧的立場,開設漢語學堂的基隆仕紳、到中國經商的台
灣人、對台灣友好卻有秘密任務的外省軍官、戰亂中辛苦營生的台女、加入自衛隊激進反抗
的台灣青年、隱姓埋名滯留台灣的日本灣生,他們在台上對立衝突,台邊卻相互引言、旁白

「白話」有多重意義,以劇本來說是將國外經典轉譯成本土故事,原劇名《翻譯》,指將愛
爾蘭語翻譯成英語,在《白話》中是將台語、手語翻成國語,旁白也將歷史及人物情境翻譯
成白話,另一層是將歷史事件翻譯成通俗情境,228的仇恨及殺戮僅存在於背景中,從理解
當時小人物處境出發,說出選擇噤聲多年的故事。
劇中有一幕是演員拿著大聲公互相傳遞,一方面交代時代背景,一方面交代角色心情,很聰
明地將大時局的演變,在幾句話當中交代過去;在背後操控時局的國民政府,也只聞其聲不
見其人,一種在高處、在暗處、無法捉摸的壓迫感。
值得一提的是,飾演自衛隊員、主張以暴制暴的演員劉唐成,其實是外省第三代,他的爺爺
與外公都是1949年來台的將軍,自認對台灣歷史「藍染」得非常厲害,「接下這齣戲,我得
以感受那時人們的期待、恐懼、悲傷與憤怒,遇見那個最需要學習理解而不該再彼此批判的
年代。」劉唐成說。
飾演基隆仕紳的演員黃士勛,也在閃靈樂團的《烏牛欄大護法》MV中飾演男主角潘正源,兩
個生活在同一時期的悲劇角色,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與選擇。
《白話》用不疾不徐的節奏,將大時代底下這6個角色,慢慢推向基隆港邊的大屠殺事件,
暴力和槍殺並沒有出現在觀眾眼前,但卻從倖存者的角度,說一個能夠同理、令人心疼的22
8故事。
http://m.ltn.com.tw/news/culture/paper/1232611
作者: jig4ejiy7 (三種人生)   2018-09-19 01:03:00
是潘正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