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放心園」讓人不放心(一)

作者: Flamingos (紅鶴老爸陣線)   2018-11-28 11:30:04
※ 引述《Flamingos (紅鶴老爸陣線)》之銘言:
: 推 chillheart: 我是社工,本文有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像是暫時保護令 11/28 01:39
: → chillheart: ,沒有實質證據根本無法聲請,就算持驗傷單也要看嚴 11/28 01:39
: → chillheart: 重程度跟受傷位置來推測是否有危險性,才決定是否核 11/28 01:39
: → chillheart: 發暫保,還有若多次交付會面不順利,社工是會回報給 11/28 01:39
: → chillheart: 主管機關的,可以理解對造單一說法是覺得自己也有委 11/28 01:39
: → chillheart: 屈的感受,但也不能全然將雙方責任推給對方吧! 11/28 01:39
: → chillheart: 實務上直接不核發暫保甚至通保的並不在少數,因為保 11/28 01:45
: → chillheart: 護令的目的是預防可能會發生的危險,強制執行也有要 11/28 01:45
: → chillheart: 求直接帶孩子去法院進行會面的 11/28 01:45
: 推 chillheart: 我只問你一句,你跟社工談過嗎? 11/28 01:47
(由於推文較多,決定回文、這樣回覆會較為完整)
首先,不同地域、不同機構、不同時期的社工作法可能都不同。
我們僅能依照我們所實際遇到的狀況,歸納後整理出遇到的問題。
以我個人來講(暫不考慮其他個案),
在同單位「被服務」將近三年,
大約跟7個社工(含社工督導、機構負責人)都談過、
反應過以上問題,也向家防中心申訴過。
(需要明確到他們個資的話,也可來信詢問 XD)
但他們至少在「那個期間」是不想改善的。
這些內容,可能會讓社工看了不舒服,但如上所提,
這些歸納或觀察,因人事時物地之不同,
本來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們不能說你的感受是不真實的,
但當事人(尤其是探視方)的主觀體驗、甚至客觀證物,
也都可以呈現出不同面向。
所以不一定是「似是而『非』」喔,
也可能我們雙方的觀察都「不假」,
只是切入角度、或者觀察的機構、時期不同罷了。
更詳細針對推文回覆:
1、保護令,聲請人確實要依照「證據」來聲請、
再由法院審核後決定準駁。
但這些「證據」是否會由有心人刻意『製造』,
社工有想像過如此狀況嗎?
除了我們團隊在辦理講座時會提供真實案例進行說明以外,
(涉及個案隱私,不方便在網路上載明)
由其他社工提供給我們類似觀察或事例、也大有所在。
延伸閱讀:
「申請驗傷單,跟去便利商店買飲料一樣容易」
https://goo.gl/cYzoHu
「關於T.W.的故事:被構陷性侵女兒」
https://goo.gl/NNW3aE
「利用體制陷害配偶與孩子的媽媽」
https://goo.gl/wvwzmh
2、就我的經驗來講,原本在機構會面交往正常、
後來「突然」轉折、有狀況,
該機構連續兩年多都沒有向家防中心明確地通報,
為何我要形容「明確地通報」呢?
我可以想像機構會製作相關的季度或年度圖表、報告,
且承包機構應該也都有提供給家防中心,
但可能基於種種原因、沒刻意提起或凸顯部分個案,
因為直到我向家防中心申訴,業務承辦人才得知我這個個案。
所以這類黑數、隱藏性案件到底有多少呢?
3、強制執行案件,不一定要求孩子去法院會面。
但你使用「也有」這個頻率與時間副詞,所以也是ok的。
不過,在本文中,筆者提到的法普知識是:
由社工實質創造出來的「阻止」客觀情事,
是無法經由強制執行去完成執行名義上所載的會面或交付。
社工實質上的「阻止」(不論基於什麼理由),本身並無法源依據。
且社工本身亦無專業或權限進行「孩子的意願真實性」調查,
所以有心人、非善意的同住方,
就會利用此社工實務作法,將社工當作棋子。
延伸閱讀:
「孩子的真實意願?」
https://goo.gl/JGgCZL
PS. 針對會面監督機構的主題,還會有第二篇文章,
討論更深的「社工專業」問題,也歡迎討論、指教。
我們相關文章,除了張貼在粉專「紅鶴老爸陣線」以外,
也會鏡像在Medium平台 https://medium.com/@tw.flamingos
(這樣就可以由任何網友直接google得到)
作者: chillheart (寒)   2018-11-29 23:40:00
我看到了,因忙碌無法全部回應,先針對「刻意製造證據」部分,實務上確實不乏有心人為蒐證而刻意製造「場境」,迫使對造落入陷阱,但值得一提的是,多數落入陷阱的對造,因無法克制被激發的情緒而讓有心人蒐集到有力證據(還有擷取段落、斷章取義的),甚至在服務的過程中,知悉這是刻意蒐集來的證據,然而因立場關係,也僅能予以口頭勸誡,無法加以阻擋。實務現場有時會與兩造對話,但雙方本就處於對立角色,認定自己全然都是對的,各執一詞很常見,可是關係並非是誰對誰錯那麼簡單,身為社工希望協調兩造或給予提醒,也常被雙方拉扯、要求站一邊,服務的過程都會寫在工作報告裡,只是無法提供。社工工作及角色常被社會大眾用放大鏡檢視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