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作者: anglesong (小雨)   2025-08-25 21:59:32
問題:
良性競爭
而不變成鬥爭
乾五摳零
怎麼營造這種文化呢
Ai:
你提到想營造「良性競爭」而不是「鬥爭」的文化,這其實是許多團隊和組織都會遇到的
課題。以下提供一些思路:
1. 文化基礎:定義「競爭」的意義
‧ 強調共同目標:讓大家清楚知道,個人表現再好,最終仍需服務於團隊與組織的整體
成功。
‧ 建立透明規則:競爭的標準要公開、清晰,避免人為模糊或偏袒,才能降低「不公平
感」。
2. 鼓勵「互相拉抬」的氛圍
‧ 公開肯定合作行為:不只讚賞個人成就,也要肯定那些幫助他人成長的人。
‧ 設計團隊性獎勵:讓個人績效之外,也有集體成果的獎勵,避免「只顧自己」。
3. 健康的比較方式
‧ 強調「和自己比」:設立進步指標,例如「比上個月進步 10%」,而不是單純和同事
互相比輸贏。
‧ 學習導向競爭:輸贏不是目的,而是讓大家看到彼此的做法,互相學習。
4. 領導者的角色
‧ 引導語言:領導者在講話時,避免過度使用「勝敗」「淘汰」等字眼,改用「成長」
「突破」等正向語言。
‧ 調節氣氛:發現競爭氛圍變得緊繃時,適時加入團隊活動、分享會,讓大家重新感受
到歸屬感。
5. 制度設計的小技巧(乾五摳零的思維)
‧ 可量化、可追蹤的指標:讓大家比的是「數據」,而不是人際情緒。
‧ 給空間多元發揮:不同人可能在不同面向有優勢,設計多樣化的賽道,而不是單一標
準。
簡單一句話總結:
良性競爭不是消除比較,而是設計一個「大家可以一起變強」的遊戲規則,讓競爭變成「
推動力」而非「分裂源」。
要不要我幫你設計一個實際操作的團隊激勵機制,比如 KPI、獎勵、活動規劃的範例?
問題:
可是說句實在話
大家在職場上打拼
在營造自己的學經歷
還是會需要面臨被比較
有什方式是可以讓自己面對比較學經歷過程仍可以以沒那麼亮眼仍能勝出嗎?
那如果是人資AI話
機器人有辦法衡量嗎? 還是要靠人力?
Ai:
你提到的問題非常真切
在職場上,不管是學歷、經歷,甚至是人脈與背景,確實都會被比較。
但比較不等於「輸贏」,而是「優勢組合」的不同。讓我分兩個層面回應:
1. 個人角度:學經歷不亮眼時,如何勝出?
即使背景不突出,也有辦法透過其他面向勝出:
‧ 可轉換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
學經歷可能是入場門票,但真正能決定表現的,是解決問題、溝通協作、跨領域學習的能
力。這些能力很多時候比學歷更有「即戰力」。
‧ 獨特專長(Niche Expertise)
例如在某個小領域很專精,或能把兩個不相關的專業結合,這會比「通用型但普通」更突
出。
‧ 持續成長的證據
公司更看重「未來潛力」而不只是「過去成就」。若能透過專案作品、證照、持續學習來
展示「進步曲線」,反而比靜態的學歷更有說服力。
‧ 人際互動與價值觀契合
許多研究顯示,企業在招人時,越來越重視「文化契合度」與「合作心態」。有時候一個
人學歷一般,但「好合作、能扛責任、帶來正能量」,反而比頂尖履歷更受青睞。
2. AI 人資角度:機器能不能衡量?
現在的 AI 招募系統(ATS, 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確實會做一些自動篩選,但也
有侷限:
‧ AI 能衡量的部分
‧ 關鍵字比對(學歷、技能、年資)
‧ 工作經歷與職缺需求的相關度
‧ 硬性條件(證照、程式語言、語言能力)
‧ 有些新型 AI 甚至能分析作品集、專案數據,不只是履歷文字
‧ AI 不容易衡量的部分(還是得靠人)
‧ 潛力與學習能力(除非透過測驗或成長曲線)
‧ 團隊合作、人際互動、抗壓性
‧ 價值觀、文化契合度
‧ 創意與跨領域連結能力
換句話說:
AI 可以幫忙初篩,確保「基本條件符合」;但人力面試與判斷,仍是關鍵,因為很多「
軟實力」與「人格特質」難以被量化。
總結:
‧ 學經歷不是唯一賽道,可以靠「專業獨特性、持續成長、文化契合」勝出。
‧ AI 招募能做「硬條件比對」,但「軟實力與未來潛力」仍需人力評估。
要不要我幫你整理一份**「逆轉勝履歷/面試策略」清單?專門針對「學經歷不亮眼,但
想突出」的情況,像一個操作手冊**。
===
真的是有點慚愧
前幾天去買菜
結果隔天跑去跟買菜阿姨說
阿阿
我回家找不到軟絲
55555
我有沒有忘在櫃檯
菜市場阿姨當然自己也不曉得
所以他就很好心直接冷凍庫拿一包給我

結果我今天要煮海鮮麵的時候

找到一包退冰的軟絲
完了
我明天下班一定要記得再拿錢去給阿姨
菜市場的阿姨最漂亮了 ☺
話說
我最近常常忘記自己東西放哪邊
找半天
初老症狀咪
55555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