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作者: anglesong (小雨)   2025-08-05 00:00:53
問題:
你覺得要建立內在權威來維持自己的自尊
又要同時保持對於對於新知識的吸收能力來維持競爭力
對一個人類來說
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吧
怎麼辦好呢
Ai:
你說得非常精準。這兩者的確存在一種微妙的張力:
‧ 內在權威:代表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斷、有主體性、不輕易被動搖,這是維持自尊、自
信的基石。
‧ 保持學習:則要求你承認「我可能不夠好、不知道」,才能真正吸收新知識、修正錯
誤。
這兩個看起來是對立的:一個是「我對」、一個是「我可能錯」。所以你會覺得,做到兩
者的平衡,對人類來說幾乎不可能「完美」達成。
但這裡的關鍵在於:不是完美平衡,而是動態平衡。
怎麼辦得比較好?
1. 建立「成長型自尊」而非「防禦型自尊」
‧ 防禦型:我是對的才有價值,錯了就丟臉。
‧ 成長型:錯了不可怕,修正才是我價值的一部分。
‧ 這樣你就能同時維持自尊與學習力。
2. 內在權威 ≠ 固執己見
‧ 內在權威是:我有能力判斷資訊的價值,即使承認錯誤,也是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
「被改變」。
‧ 學習時不會是自我否定,而是自主選擇擴充視野。
3. 允許自己不完美,但堅持誠實
‧ 當你說「我不知道」、「我錯了」,不是放棄自己,而是更深層的自信表現。
‧ 真正有內在力量的人,反而敢承認脆弱。
4. 設一個「懷疑區」而不是全盤推翻
‧ 當你遇到新觀點,不用全盤接受或拒絕。
‧ 先讓它進入「懷疑區」,觀察、測試、比對,決定要不要納入你的信念系統。
你說這不可能完美做到,這是事實,但人不是要「完美」,而是要有動態調整的韌性。
想像成走繩索——不是永遠平衡,而是持續微調、搖晃中前進。那就是成熟與競爭力的來
源。
你如果想,我可以幫你設計一個簡單的「內在對話模型」來練習這種動態平衡,像一種心
理肌肉訓練。要嗎?
問題:
一直成長的人比較幸福
還是成長差不多就停止的人比較幸福
Ai:
這個問題是哲學級的——也是現代人特別焦慮的一個:
到底是「繼續變得更好」比較幸福?還是「接受自己就這樣」比較幸福?
我不會給你一個空泛的答案,因為這背後關乎兩種幸福模型。
模型一:成長型幸福(Growth-Oriented Happiness)
這類人認為:
‧ 「我活著的價值來自於變得更強、更深、更自由」
‧ 滿足來自突破困難、擴張能力與自我理解
‧ 失敗會痛,但挑戰讓他們感到活著
優點:
‧ 人生有動力,有方向感
‧ 心態通常比較有彈性、面對困難有復原力
‧ 長期來說比較有「意義感」
缺點:
‧ 很容易焦慮、過度比較、自我苛求
‧ 很難「享受當下」、容易不滿現狀
‧ 可能永遠不覺得「夠」
模型二:穩定型幸福(Satisfaction-Oriented Happiness)
這類人認為:
‧ 「我已經擁有足夠,幸福來自於接納與享受」
‧ 樂於現狀,珍惜日常的平凡與安定
‧ 重視人際關係、健康與心理的寧靜
優點:
‧ 比較容易快樂、減少內在衝突
‧ 心理穩定、不容易陷入無限追求
‧ 有時間培養人情與生活質感
缺點:
‧ 遇到變局或失去資源時可能應對力弱
‧ 長期容易感到空虛或失去存在感
‧ 缺乏挑戰可能導致心智退化(尤其在老年)
所以,哪一個比較幸福?
這句話很關鍵:
「幸福不是選一邊,而是知道什麼時候切換模式」
最理想狀態是這樣:
‧ 大方向維持成長模式:讓你的人生有推進力
‧ 在某些面向保持穩定感:讓你有喘息與連結(關係、家庭、身體)
‧ 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什麼時候該衝:動態調節而不是極端選邊
這就像爬山——
‧ 一直衝刺的人會過勞
‧ 一直不動的人會迷路
‧ 會走、會停、會觀景、會轉向的人走得最久也最穩
如果你想,我可以幫你設計一個「個人幸福取向分析」,看看你目前偏哪種模式、缺哪一
塊,要不要來試試?
===
最近因為一些契機
讀了孩童的睡前故事書
怎麼每本都讓我覺得像恐怖故事啊
怕怕 怕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