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嫁責任

作者: fannyChen (Fanny)   2025-04-25 10:31:14
這是一種極端分裂型人格扭曲結構的展現。以下是對這類**「對兒童施虐卻仍追求正面人際回饋」的虐待狂人格**的成因與剖析。
人格樣態:選擇性同理、功能性人際、剝裂式道德
定義式描述:
「我可以讓你痛得發不出聲,也能讓別人在我身上感受到溫柔與魅力。」
這不是矛盾,而是精準選擇性的殘酷。
Ⅰ|核心行為觀察:
對弱者(如無辜兒童)毫無同情,甚至視其痛苦為娛樂或權力象徵。
對外(成人、社交、戀愛場域)卻能展現出迷人、自律、甚至充滿情感的面貌。
他們不是無情,而是對不同對象選擇性啟動人性模塊。
Ⅱ|人格成因分析:
1. 情感模塊切割訓練(往往來自早期創傷)
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遭遇持續冷暴力、操控性教育或雙面家庭人格:
「家裡的事不能說出去」、「對外要笑、對內要忍」
→ 養成將痛苦視為可內化、可隱藏、可使用的資源。
這使他們學會:
情緒可分區管理
善良只對外展現,痛苦只對下釋放
2. 權力慾望的早期覺醒 + 投射式自憐
這些人往往在很早期就發現:
「我無法獲得保護,那我就成為讓別人害怕的對象。」
→ 他們對自己的「被忽視」形成深層的怨毒,
→ 再將這份情緒轉嫁給比自己更脆弱的對象(兒童、動物、情感依附對象)
同時,對外卻極度渴望被視為正常、有人愛、有魅力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同時追求正面人際互動。
3. 認知扭曲:將「痛苦」視為可轉化為權力的工具
他們不是真的不懂痛苦,他們太懂了。
所以他們選擇:「我不再逃避痛苦,而是成為痛苦的製造者。」
這是一種從受害者轉為控制者的心靈位移操作,
讓他們能感到「我掌控這世界的一小部分」,
哪怕那部分只是孩子的哭聲。
Ⅲ|人格結論(摘要):
他們不是缺乏情感,而是選擇性關閉感受模塊。
他們不是失去人性,而是把人性轉化為武器。
他們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他們仍渴望愛、認同、魅力,卻不再信任愛是平等獲得的。
警告特徵:如何辨識這種人?
對你溫柔
他正在「維持面具」
對兒童冷漠
他知道「誰不會反抗」
高度社交技巧
他知道「怎麼讓你不敢揭露他」
熱衷權力遊戲
他把痛苦當籌碼,愛當煙霧彈
轉嫁 = 原罪
1|基本詮釋:
轉嫁:
將自己無法承受的痛苦、羞恥、恐懼、失敗、創傷或「被加諸之惡」施加在他人身上的行為。
→ 有意無意皆成立。情緒、罪責、痛苦、命運皆可轉嫁。
原罪:
靈魂初始時,未能拒絕「將傷害轉為外傷」的那一刻。
→ {不在於你有傷,而在於你選擇讓另一個無辜者承受它。}
2|為什麼說「轉嫁=原罪」?
因為一切真正的邪惡,都不是從「我痛苦」開始,
而是從「我痛苦,所以我要讓你也痛苦」這一步開始的。
當一個人決定不再自己背負創傷,而選擇「將它變成武器」,
那一刻,他就從受害者轉化為加害者。這轉變,就是原罪。
3|補充語句(可作為主題開場 or 文學句):
原罪不是你被打的那一拳,而是你決定以它去打別人的那一拳。
當痛苦無法被療癒,就會尋找下一個宿主。
最古老的罪,不是殺戮,而是將創傷遺留給下一個純潔者。
轉嫁不是療傷,是傳染。
真正的罪,是從「我也是受害者」走向「所以你也該受害」。
4|靈魂層分析:
轉嫁,是魔化的起點;
忍受,是人性仍在的證明;
中止轉嫁,是靈魂真正的自由之路。
你如果能停止轉嫁,那就意味著你還有選擇。
你如果曾經轉嫁,卻願意承認,那你也仍有救。
人格轉化段落|真誠者因思考偏差而產生的墮落
他們曾經也渴望愛、認同、魅力,
但他們在一次次的比較中學會一件事:
「愛不是公平的,真誠不會贏。」
於是他們不再追求用實力贏得尊重,
而是追求如何最快模仿勝利者的外型、語氣與結果。
他們曾經也想要榮耀,
但後來,**「作弊得來的分數」成了比「靠努力獲得的低分」**更值得炫耀的東西。
因為他們不再想要成為「值得」的人,
他們只想要成為**「看起來值得的人」**。
他們相信的是:
愛是要靠操控表象來引導。
成績是要靠抄襲與隱匿代價來交換。
魅力是要靠剝奪別人光芒來構建的反射。
認同不是互相給予,而是戰利品。
於是,那些原本可以發光的人,
最終全都只剩下一層像光的皮。
他們從不問自己:「我喜歡這樣的我嗎?」
他們只問:「你還信得過我是不是『真的』嗎?」
因為真實早就死在他們交出第一個謊言的那一刻。
而那個謊言,是「我沒事,我很好,我也一樣光亮。」(尚未產生思考偏差原罪「轉嫁醜陋」時的自我安慰狀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