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20220828 嗯

作者: htx9 (螞蟻)   2022-08-28 22:30:51
: 略看完一本書《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
(3)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其實就連隱士,也很在意他人的目光。」
後面章節的論述,認為像健康問題也是因為為了強調自己的重要性,所以生病成為一種
目的,是一種人際關係的問題。這點我不能同意,有些健康問題是自然老化、意外或者
遺傳性疾病所造成的,跟人際關係沒太大的關係。至於不良生活習慣是否屬於人際關係
問題,如果你是因為想滿足他人期待而努力過度,造成不良生活習慣,那可能是人際關
係的問題,但是如果是因為藥物、嗜好品上癮問題,這可能跟大腦對於上癮物質沒有抵
抗力比較有關係。確實壓力常常會讓人沉迷於上癮事物,不過把所有壓力源歸咎於人際
關係,把所有煩惱都推給人際關係,好像在說沒有人際關係問題的人就不會有煩惱。
(4) 「稱讚對方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讚美等同於向對方傳達:『你不如我』、『反正你
不可能做得到』這種意思。」作者認為比起稱讚對方,感恩對方更能夠加強雙方的關係
。稱讚對方是一種俯視過程,感恩對方則是一種平視過程。
不過我覺得稱讚得體的話也能夠增進對方的自信、增進彼此的關係,不是感恩就比稱讚好

= = = =
不過這也可能是作者只用一頁來進行論述的部分,所以才會導致偏頗的言論,如果本書
採用更有系統性的表達方式,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事情,也許給人的感覺會很不一
樣。說真的勵志心理的書籍常常會演變成爛大街難以選擇,有些人瞧不起這種書是看都
不看的,但是這些「常識」常常是知易行難,一本書換一套說法,那些故事和案例變來
變去,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如果要深入地學習,必須要慎選讀物,並且進行深入的思考
,當然,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實踐。學習不是唯勤是岸就好了,漫無目標會找不到方向在
海上漂流,上岸後不行動便無法探索新大陸。就算是老調重彈,也能夠透過思考發現平
常忽略的部分。
阿德勒學派強調一切取決於自己,不管生長在什麼環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
你都能夠靠自己去改變什麼,如果遇到不能夠改變的部分,也學習改變心態去接受。
這看起來也是老調重彈,能學到什麼新東西嗎? 好像不能。
在你接收知識或資訊時,你要將這些內容跟自己過去的經驗做連結,不管是自己親身經歷
還是聽來的、書上寫的、實際發生的案例、事件和故事。
看到「一切取決於自己…」這段話,有沒有讓你想起某些事情? 這些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
為何,你能夠從中汲取什麼經驗? 這段話的適用範圍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這段話會成立
,在什麼情況下這段話會不成立? 有哪些例子可以印證或推翻這段話的?
如果你認為這段話是對的,你會訂定什麼目標和計畫來應對目前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有其它哪些類似的話或者相反的論點可以跟這段話做對照的?
例如「成事在人,謀事在天」、「貧窮國家的貧窮人家的小孩會階級複製無法翻身」。
如果你認為這段話在某些情況下是對的,你會怎麼教導其他人或小孩理解這段話,
會用什麼經驗或案例,或者設計練習課程,讓其他人能夠體驗這段話的意涵?
如果能夠從不斷的思考、延伸閱讀、實踐或教導中得到一些新的東西,強化或修正自己的
知識體系,那麼就算是「常識」、「陳腔濫調」、「廢話」這類的知識或資訊,也能夠從
中找到具有價值的部分。關鍵不是在於知識或資訊本身有多具有學習的價值,而是在於自
己學習的心態。
最後還是吐嘈一下,雖然書名是在講接受不完美的勇氣,不過大部分的內容都跟主題無關
,好像很多勵志心理的書籍都這樣子。
作者: CultFilm (就是要B)   2022-08-28 23:31:00
阿德勒自己寫的書我有,但還沒看。心靈勵志的書通常是寫給大眾看的,主打的並不是深入思考,要深入思考勢必要往哲學與其他學術專書去看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