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

作者: jonathan8907 (Skrillaxs)   2022-04-16 15:48:04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
漫畫「芬蘭人的噩夢」呢?
最近這部漫畫在網路上引起
大家對於社交恐懼的討論~
漫畫中的主角Matti
他在路上碰到認識的人
常常會為了要不要打招呼而猶豫不決
最後...就繞路走了
Matti甚至會因為
不好意思請擋路的乘客讓位
結果導致公車坐過站
總之只要有跟人社交的機會
對主角Matti來說幾乎就是一場惡夢
剛剛提到的漫畫
是作者為了跟外國朋友
介紹芬蘭人是怎樣的民族
沒想到卻意外大受歡迎
也因此,網路上產生一個新名詞叫做「精芬」
也就是「精神上的芬蘭人」
用來描述這種極力避免社交
避免與人互動的狀態
那麼,社交恐懼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社交恐懼的正式名稱是「社交焦慮症」
顧名思義是焦慮症的一種
報導指出目前全球大約7.5億人有這樣的困擾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把社交恐懼定義為:
於不同情境中
明顯、持續的害怕自己會
招致他人羞辱與陷入窘境
並且知道自己的害怕是過度、不合理
又會對生活造成影響的精神狀態
而社交恐懼的症狀
也有些徵兆可以辨識
這邊列出常見的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在需要與人互動的場合下
特別感到不安
像是同學會啊、下班跟同事聚餐啊
只要是跟人互動的場合
可能都會因為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其他人的問話
而心裡一陣焦慮與恐懼
甚至有些人光是聽到辦公室電話鈴響
就會一陣焦慮,不曉得要不要接
畢竟接了就代表必須要跟對方開始講話
等於是自己親手啟動了社交惡夢
而第二種情況
是極度害怕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
這類人會想盡辦法避免自己被別人注意到
盡可能的隱形
這樣就可以減少要跟人講話的機會
確保自己可以不受打擾的待在自己的個人空間
第三種情況
則是非常擔心自己在一些社交場合中
會做出尷尬丟臉的行為
這類的人,只要到社交場合中
可能就會焦慮地在腦中反覆思考
待會碰到誰的時候該講什麼話
或是在群聚閒聊的時候
在講完話後不斷的懊惱
「啊!我怎麼又講出這麼沒哏的回答R」
或是「可惡!
我怎麼又把場子搞冷ler」之類的
於是,他們在下次再參加聚會的時候
想到上一次的經驗
就又更焦慮不安
深怕自己再度出醜
變成一而再再而三的社交恐懼循環
此外,部分患有社交恐懼的人
在社交場合也會出現
胸悶、頭暈、出汗的情況
甚至無法控制大小便
一定程度也造成了生活的困擾
但,為什麼會出現社交恐懼的病症呢?
主要有兩個可能原因
第一,是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
研究顯示,有些社交恐懼的患者
他們腦中的多巴胺或血清素
多半有調節不平衡或是功能不足的現象
而多巴胺和血清素
有克服壓力、產生正向情緒的功用
其實是有關鍵的作用
那一旦這兩個神經傳導物質
沒有順利發揮作用
就有可能造成他們在壓力情境下
容易有焦慮恐懼的情緒反應
再來是第二個原因
是過去的負面經歷影響
比如說,過去曾經上台報告的時候太緊張
結果在台上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結果下台後被同學取笑
像是這類不是很愉快的經歷
可能就會讓人在下次面對類似場合時
產生恐懼焦慮
此外,如果小時候曾經遭受爸媽的暴力對待
或是爸媽對於小孩的表現吝於鼓勵
而且常常給負面評價
也會造成小孩在長大後
對人際互動產生畏懼
針對上述造成社交恐懼的可能原因
僅供參考
建議有疑似社交恐懼的徵兆出現時
還是要諮詢醫生比較保險哦~
那,我們接下來看看
如果想緩解社交恐懼的話
通常會有哪些方式呢?
首先第一種,是透過藥物調節神經傳導物質
比如說透過血清素調節劑來舒緩焦慮病症
或是透過特定的抗憂鬱藥劑
來調整多巴胺的平衡
這些方式能對情緒產生一定程度的穩定作用
而第二種,則是「認知行為治療」
在認知行為治療當中
「暴露療法」是蠻常見的方式
暴露療法簡單說呢
有點像是讓患者用直球跟心中的恐懼對決
比如說治療師會先從程度比較輕微的
例如「客戶打電話來」這個情境
先讓患者試著去感受自己當下的焦慮
一步步去引導患者熟悉這類情境
再慢慢練習控制自己的焦慮
但換個角度來看
社交恐懼在生活中
也並非完全沒有正面影響
比如有些人就具有「察言觀色」
跟「習慣做萬全準備」這兩種特點
2011年以色列海法大學
就曾經做過一份研究指出
社交恐懼症患者
因為天生比較敏感
會更快地感受到當下環境的氛圍
因此會比一般人更擅長「察言觀色」
比如說,有些患者在社交場合中
很快能察覺到有人特別開心或心情低落
那這時候就可以試著和這些人聊聊
或是問些問題,把注意力放到別人身上
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患者就有機會避免過度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態
一來有助於減緩自己的焦慮
二來說不定也能透過善意的關心舉動
在社交場合中結交到新朋友
增加自己在社交場合的自信心
此外,也因為患者在社交場合很怕會出糗
也因此容易感到焦慮
那為了減緩這些感覺
有些人就會盡可能會把要說的話
事先在大腦鉅細靡遺的演練多次之後
才會表達出來
這種講話前做萬全準備的習慣
也有助於讓他們在表達想法時
能更完整的闡述
避免有任何遺漏或是語意表達不清的情況
而我自己是覺得
有些人習慣於保有隱私
或者不喜歡自己的空間界線被侵犯
那的確可能比較不會想要有太多社交互動
也因此在一些不得不硬著頭皮參加的社交場合
可能就會感到焦慮恐懼
但這未必是不好的
我認為這類焦慮恐懼
也有可能會讓人更敏銳的
去注意到周遭旁人的舉止
更謹慎地選擇自己該說什麼話
做出什麼動作
避免讓其他人感覺到不舒服
說不定會更容易能融入群體之中
因此,當我們發現自己有
類似社交恐懼的徵兆出現時
在求助專業協助之餘
其實也不用太負面的方法去看待它
搞不好這可以轉變成人際相處上的優勢哦~
內文來源:https://youtu.be/m5IanBjr_R8
參考資料:
→芬蘭人的惡夢Finnish Nightmare:https://goo.gl/1pnYuS
→社交焦慮症的認知行為治療:案例分析:https://goo.gl/XXYH8Y
→懶得交新朋友、害怕跟陌生人說話…10個問題,檢視你是否患了社交恐懼症!
https://goo.gl/wqieUU
→社交恐懼症真的是一種病!與靦腆內向不同 試試7題自測:https://goo.gl/vTtv8j
→你有社交恐懼症嗎?https://goo.gl/kHkpgP
→社交焦慮症的認知行為治療:案例分析:https://goo.gl/F19gGJ
→家有苦兒:https://goo.gl/Ug4DsW
→社交恐懼患者「天線太靈敏」 過來人教你化阻力為助力:https://goo.gl/rGzqet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