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作者: silense (寧靜的韌性)   2021-11-25 20:04:25
不健康的退讓,
往往跟心理界線有關係,
你的時間,
你的金錢,
你的注意力,
你需要等比重的劃分,
並且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超支了,
分不清楚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責任,
無聊在關係中保持妥善的距離,
禁不起別人討厭或者不認同,
這些特質很容易造成在關係中,
因為別人的需要而「讓出自己的位置」。
你如何去認識一個人?
是別人口中的那個人,
還是你自己感受的那個人?
在別人亂七八糟的關係中,
我只能做好我自己。
你只能做「你和A」,「你和B」的關係,
無法對「A和B」之間的關係做什麼。
————————————————
所以撇除他人引起的蝴蝶效應,
去思考我和這個人的關係是什麼。
————————————————
情緒勒索型,決裂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
隱藏自己的喜好。
不去想對方的需求,
也不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需求。
——————-
被照顧者同理的好經驗,
最後會轉變成孩子理解自己的能力,
而有能力同理自己的人,
在受到挫折的時候,有能力安慰自己。
這種同理自己的能力,
也會展現在跟他人的關係之中,
當關係受挫時,
不會立刻受挫而中斷關係,
而是能夠回憶起對方好的那一面,
願意更加了解對方,
讓關係有延續和成長的可能。
一個人如果不能發自內心的肯定對方的好,
也就難以真正的對對方好。
—————————————-
培養對真實的接受度。
不要害怕看見對方的不完美,
也不要因為缺點,就立刻推翻其他優點。
————————————-
內在小孩在說什麼?
內在父母在生氣什麼?
接納「壞我」的能力。
———————————
因為我不夠完美,所以不被愛?
因為我不夠完美,所以不值得被愛?
寬容的愛自己,才能夠真實,才能夠快樂。
試圖把自己裝進別人審美的框框中。
試著讓所有人愛自己。
可是其實愛我的人,
只需要我的心是飽的就可以了。
而我的心的充足,不是因為人數。
可預測的照顧者&生活規律。
因為時間觀察,
我們不容易對這個人產生誤會,
不會因為某個時間讓我們不解或受傷的行為,
就大幅度的動搖我們對他的信任,
這是長期親密關係的基礎,
也是人在世生活的安全感來源。
基於某種可信任的行為,
重複,成為可信任的人品之後,
轉化成不需理解細節,
也可以無條件相信的關係。
知道
「你一定不會做出傷害我的事情。」
「你一定與我同在。」
這是安全感。
這是信任。
我們的自我概念也是透過這樣的歷程,
透過和別人互動,
我們同時累積對自己的認識,
最後形成自我概念。
若自我概念發展良好,
則可以接納自己的優點、缺點、感覺、需要,
做更真實的自己,
也不容易因為外在挫折或他人誤解,
造成自信受損或大幅度的情緒波動。
自我概念建立穩固之後,
清楚自己是誰,
想做什麼,
需要什麼,
就不容易因為外在環境變化而輕易被撼動,
成為別人的影子,
或者偷走別人的夢想,
仰賴別人的感覺處理生活。
建立一本自己的書,
也建立一本別人的書,
累積對一個人的客觀觀察,
可以幫助你在互動中,
情緒不容易隨他人起舞。
—————————————-
把虐待偽裝成禮物:
「我這樣是為你好。」
————————————
情緒和個人信念都不是真的。
只有說出口了才是真的。
個人需求與信念的表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