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日記 (34) 克服孤獨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16-08-07 10:38:15
  最近拜讀了曾昭旭老師探討「恐怖攻擊」的一系列文章,獲益良
多。文中指出恐怖攻擊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人的孤單,與人連結的願望
被西方細密分工、嚴謹運作的體制所阻斷。進一步說,其實孤獨本來
就是生而為人的宿命。孤獨來自於人的有限性,人的心靈雖然無限,
可以和別人連結;但人的身體則屬於有限,經常與別人互相對立、排
斥。如果人是純心靈的存在,直接心心相印,就不會有種種誤解;但
正因為人除了心靈,還有肉身形軀,每個人抱持不同的想法、感受、
需求,彼此不能相知;即使相知,也只是片刻的會心,終究必須回到
各自的世界。因為人做為個體而存在,所以人必然是孤獨的。基督教
認為人有原罪,佛教認為人有根本煩惱,或許也可以將這種孤獨稱為
「根本孤獨」。
  以上的說法似乎有些悲觀,如果人必然是孤獨的,人豈不是沒有
希望了?其實也未必如此,孤獨雖然不能取消,正如人做為個體不能
取消,但我們面對孤獨的態度和做法則可以改變。如此人就可以在接
納孤獨的前提下,轉化它、超越它,賦予它新的意義。人容易犯下的
錯誤就是順著外求的習氣,以為只要追求名利權位,成為體制運作下
的贏家、勝利組,就可以擺脫孤獨。但仍然是以「角色扮演」的身分
與別人互動,而非真實的情感連結;彼此都是以名次、頭銜、收入乃
至政黨、種族、宗教等量化、有限的條件來看人,久了只會日益空虛
、麻木、疏離,故並不是處理孤獨的好方法。
  儒家如何面對孤獨?我想還是要回到「真誠」這一點上,真誠又
包含自我與愛兩面,以《論語》言之,便是忠恕之道。忠恕又可以轉
說為忠信、敬恕。忠是盡己,不是忠於外在的權威或體制,而是忠於
良心,凡事拿出真心誠意,誠懇、踏實、努力去做。敬依照朱子的解
釋是「主一」,做任何事就一心專注在這件事上,心無旁騖,亦是認
真慎重之意。如果當下每一刻都能夠秉持忠、敬的態度去實踐,其結
果就像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而)或如孟子說
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盡心下)可欲
是忠於良心,有諸己是落實實踐。每天學習成長,時時刻刻過得無愧
於心、充實飽滿,體會到意義感、價值感,孤獨帶來的煩惱、苦痛也
就自然消失了。
  恕是推己。忠於良心是每個人靠自己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
斯仁至矣」(述而);但要去愛人、與人交流,就不是光靠自己可以
做到的,因為別人和我一樣是獨立的個體,有其自由意志。所以要和
人交流,就必須觀察時機、場合及對方的意願,天時、地利、人和三
者齊備才行。且不只如此,雙方要能順利溝通,還得找到彼此的交集
、共鳴才行;如果我的說話內容或方式,對方不感興趣或聽不懂,互
動就進行不了,反之亦然。這就要靠「將心比心」的工夫,深入了解
對方的經歷、想法、感受、需求,從中找出與自己有交集之處。孔子
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是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之意。要符
合上述要求並不容易,所以愛人也只能隨緣而不能強求。倘若機緣恰
當,自身又有足夠的修為,人際關係一定會有豐富的收穫。孔子說: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這種幸福感、快樂感就足以
克服孤獨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