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用錄影功能選相機

作者: retx (XDDDD)   2016-11-03 21:31:39
歡迎來DEBUG,查了很多資訊,也不能保證下面完全是對的,平常是用Sony A6300
錄影,介紹其他家的可能會有一些疏漏,請手下留情,取之於DSLR板,回饋在DSLR板,
希望大家會喜歡。
本文適合想了解”相機錄影”以及有基礎拍照觀念的讀者,在不同的拍攝情境下
,挑選適合自己的相機,只介紹錄影功能,如果要拍照,請一同納入考量。以可換鏡頭的
入門、中階單眼或無反相機作舉例。希望能讓讀者在挑選相機時,可以注意每個面向,依
下面功能來檢視是否有符合需求,文末付上簡單的表格參考。
一.畫質(CMOS、解析度、ISO、動態範圍、Log、色度抽樣、動態範圍、色深、色度抽樣)
二.畫質設定(白平衡、流量、每秒格數、編碼效率)
三.自動對焦(自動對焦vs手動對焦)
四.錄影穩定性(過熱、錄影的時間)
五.防手震(鏡頭防手震vs機身防手震)
六.果凍效應(ROLLING SHUTTER)
七.收音(內接收音、外接收音、監聽孔)
八.操作性(是否可觸控、操作友善度)
九.錄影輔助(鋒值對焦、框線、直方圖、班馬紋、對焦放大)
十.周邊支援性(記憶卡、hdmi外接支援、機身大小、減焦鏡)
十一.怎麼選(綜合比較表格)
一.畫質
  部分新手機可以錄4K,拍照高達兩千萬畫素,買相機幹嘛?錄影畫質比較相對於拍
照更為複雜,十萬可以買中高階全幅Kit,那為了錄影要買什麼?影響錄影畫質有CMOS(
感光元件)的新舊、大小、製程、解析度,晶片處理、動態範圍、鏡頭解析度,編碼效率
與流量等。
1-1-1.CMOS感光元件
CMOS的大小會影響景深,但是否跟拍照一樣是大CMOS必勝小CMOS,擁有更好的銳
力度、可用ISO、顏色呢?經過軟硬體處理、搭配鏡頭、比較條件不同時,各有輸贏,低
ISO畫質跟高ISO畫質的排名就一定不同,Sony A7S II就以高ISO可用聞名。
影片範例:
IV vs A6300 vs X-T2 vs GX85 (GH4) 4K Detail & Lowlight Comparis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n7Qvu1KMt8&list=PLGp6gWepshWqhPL0Wl6rGp4CQ1rX
1-1-2.動態範圍
拍照可以選擇拍RAW檔,後製範圍很廣,但大部分的相機錄影時,不能拍RAW,影
片都經過壓縮,想像是後製JPEG的照片,可調空間受限,而Canon部分機種可以裝Magic
lantern開外掛,拍1080P Raw檔。
使用中性調控檔,或使用Log曲線設定檔,讓動態範圍達到機身的極限,可以把
亮處拉暗,暗部拉亮,方便後製調光。使用Log時,各廠ISO通常是800起跳,要注意不要
曝光過度,當影片曝光不正確時,或調整過多,顏色還是會有斷層。
以Sony Slog3作舉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uwPOk2gIU
1-1-3.機身-色深、色度抽樣
JPEG照片,最高只支援紀錄到 8bit/每色(R、G、B) 意思是R、G、B都只能有
256種變化,相乘起來約莫1.6千萬種色彩。 RAW則不同,理論上能存起來 RAW檔,基本上
至少12bit,能記錄R、G、B各4096種變化,相乘起來....自己算吧。回到影片,主流相機
拍攝影片,都是用H.264儲存, 格式設定Profiles通常只是Main或High,代表只能存8bit
的色深資料,同JPG, 這基本上就大大限制了一般攝影機後製的空間, 如同靜態照片,
JPG處理總是不如RAW來的強悍。
影片通常會經過 "色彩抽樣處理" 用來降低流量,影片常用的儲存色彩空間是使
用Y'CbCr (亮度、紅色色度、藍色色度) 因為人類對明暗變化敏感度遠大於顏色敏感度,
所以影片編碼就動手腳把Cb Cr兩個分量做刪減 ,同樣拍八百萬畫素的照片跟影片,影片
靜止截圖就是會慘敗,沒有細節! 原因就是經過上面種種降低流量以及檔案大小的過程。
段落改寫自PTT DSLR版的ad47網友的文章
https://www.ptt.cc/bbs/DSLR/M.1473754735.A.B75.html
1-2.鏡頭
原廠鏡頭對焦能力會最好,但為了更好的畫質或是更多的進光量,會轉接鏡頭或
是使用減焦聚光鏡,此時自動對焦就不堪用,或無法自動對焦。常見測鏡頭網站可以參考
DXO跟PHOTOZONE,提供銳利度、暗角、變型、CA、進光量等測試。滿足4K畫質要800萬
畫素的銳利度,絕大多數的鏡頭都可以達到,可以關注其他難以修正的項目。拍照可
以透過機身或軟體修正鏡頭的缺陷,但在錄影時只有Sony無反機身支持原廠鏡頭修正,部
分原因是有些鏡頭不修正的話,根本就無法使用。
1-2-1.鏡頭發色
鏡頭發色算比較主觀的測試,無法做到大規模的統一比較,可以個別交叉比對
,如果轉接老鏡,發色就會迥異於新鏡頭。
1-2-2. 減焦聚光鏡
Metabones最出名,爾後有其他廠商出,APSC或M43機身加上減焦聚光鏡接上全幅
鏡或APSC鏡後,可以還原接近原本鏡頭的視角,讓光圈增大,舉例來說 Canon 24~105mm
F4轉接到Panasonic GH4時,用正常的轉接環會變成48~210的焦段,光圈依舊是F4而使用
0.71x跟0.64x的減光鏡時會變成34~149mm跟30~134mm,光圈分別是2.8跟2.6,要注意的是
相機錄影的焦段可能隨選擇格式不同,會有不同的倍率,不是每個機身跟鏡頭都可以接上
減焦聚光鏡,以及接上減焦聚光鏡後是無法有效自動對焦。
1-2-3.電影鏡頭
電影鏡頭通常會強調多葉片的圓形光圈葉片,在縮光圈時,依舊維持圓形,沒有呼吸
效應,暗角輕微,對焦行程長以及同一系列會有統一的發色、前組鏡片直徑及齒輪位置是
一樣的尺寸,讓換鏡時不用重新調整,變焦電影鏡頭會強調在變焦時,對焦距離不變的
Parfocal。
1-3.4K
4K是發展的趨勢,尺寸有3840X2160或是4096X2160,照片常常會1:1放大,4K影片
1:1放大看的還是少數,主流顯示器大都停留在1080P的解析度,新買或進階的,有可
能是2K或4K螢幕,當學校作業或微電影比賽都只需要1080P畫質時,4K不算是很迫切
的選擇,要像現在1080P普及,還需要一段時間。4K畫質好外,當影片需要後製或裁切時
,可調整空間比較多,或是將影片降轉成2K或1080P的影片。熱門4K相機有Pansasonic
GH4、G7、Sony A6300、A7S II、A7R II、Canon 5D IV 等都是可以錄4K影片,Canon
APSC的機種都還是1080P。
1-3-1 關於相機錄4K的範圍
全幅機錄4K時,不一定是使用全幅的範圍,Canon 1D II、Nikon D5都是使用接近
APSC中間的範圍,是為了讓CMOS不要經過Pixel binning,A7S II、A7R II可以用全幅範
圍錄4K,前者使用全幅範圍作全像素讀取,後者用全幅範圍錄的時,會比經過Pixel binn
ing,比用全象素讀取Super 35的畫質還差,Pansasonic體系錄4K時也是會裁切,也是為
了不經過Pixel binning,而這種情況對拍廣角鏡時,影響較大。
http://cdn01.dcfever.com/articles/news/2016/01/160112_nikon_07.jpg
二.畫質設定
機身可以設定的選項,如影像格式、風格檔以及流量等,要錄4K還是錄1080P畫質。
2-1.白平衡
能自訂K值的會比較方便,通常會固定白平衡,避免錄影時改變色溫,以前舊的機身
如Canon 700D就無法設定K值,但可以用白平衡偏移。
2-2.風格檔設定
以是否要後製作選擇,需要後製時,選擇風格清淡的風格檔或是使用Log,如果不
用後製,直出就像拍JPEG照片一樣。
2-3.畫面更新率(影格率)
大都有24/25/30格,新的機器大部分有60格,但超過60格以上就要考慮iPhone(劃掉)
Sony A6300 可以錄120格,Panasonic GH4可以錄96格,也要考慮到高速錄影的畫質是否會
下降,如果需要更高的格數,可以考慮Sony RX100 IV、Sony RX10 II 等類單眼或更專業
的錄影機。
2-4.交錯掃瞄與循序掃瞄(P跟I的差別)
I是只Interlace,P是只Progressive,想了解更深,可以去看延伸閱讀。
2-5.機身-編碼效率與流量
Sony A7 SII或Panasonic GH4錄4K 30P,每秒的流量約100 Mbps(12 Mb),
Canon 1DX II用JPEG MOTION 編碼錄4K 60P,每秒流量是800 Mbps(100 Mb)。而2014年出
的Samsung NX1擁有逆天的h.265的編碼,至今尚未有其他相機有h.265的編碼,某些專業
的錄影機除了有RAW檔外,還會有ProRe或DNxHD等編碼,另外有些廠商會標住使用IPB或是
ALL-I編碼,也是可以研究。
三.自動對焦
自動對焦是相機最大的差別之一,拍影片以自動對焦、連續追焦為主還是手動對焦
。部分相機的自動追焦在可預測的情境下,有機會達到需求。鏡頭也同時會影響對焦速度
,對焦的種類主要分相位對焦跟對比對焦或兩者混用,有興趣再作搜尋。
對焦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看,對焦速度的快慢、準確度、靈敏度、追焦速度、追焦
流暢性、暗部對焦、是否可以調整對焦速度的快慢等,都是可以考慮的範圍。
3-1-1.單次對焦
近期單眼、微單在亮度充足、目標明顯,接原生鏡頭的情況下,單次對焦通常沒
問題。
3-1-2.連續追焦
連續對焦快的中階相機有Sony A6300、Canon 80D、Panasonic GH4/G7/G8、
Samsung NX1等,而這些相機追焦的速度也是有差異的,Sony A6300跟Canon 80D就會比
Panasonic GH4快,截止至Nikon D500推出,Nikon單眼的影片自動追焦還是不實用,對到
焦之前會來回對焦,連續追焦強的相機適合拍小朋友或是拍攝可預測的運動場合,Sony
A6300的廣告是去追焦拉力賽賽車,另外Panasonic GH4畫質設定在4K時,追焦能力會比設
定在1080P弱,但後續機種應該有改善著個問題。
影片範例
1.GX80 VS A6300 連續追焦速度
https://youtu.be/BmNk_aon7k4?t=1m40s
2.A6300拉力賽廣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rv9a1g5iu8
3-1-3自訂義的對焦速度
Sony A6300對焦很快但無法細微的調整對焦速度的快慢,而Canon 7D II、Canon 80D 用
戶使用STM馬達鏡頭可以調整,可以參考此篇版友分享
Re: [問題] 影片對焦速度
https://www.ptt.cc/bbs/DSLR/M.1475382616.A.A54.html
3-2.手動對焦
為了更精準的對焦、在複雜的場合下,或是機身、鏡頭後無法自動對焦,對
焦速度不快,沒辦法達預想的需求,還是會選手動對焦。
四.穩定性
錄影時,不到30分鐘相機過熱罷工,就不適合當做錄影的主力機或長時間錄影,
以下是常見穩定性問題。
4-1.過熱
舊的機器、錄4K的都容易過熱,Sony A6300就是最新的錄4K過熱常客,Sony A7R II在沒更新韌體前也容易過熱,同樣條件下Panansonic GH系列
鮮少有過熱案例,但在大太陽下,沒有幾台撐的下去,如果Sony A6300能解決過熱的問題
,會是個CP值很高的選擇,而Sony推出了A6500,目前影片評測看似有修正過熱的問題。
4-2.連續錄30分或是更短的時間
30 分鐘是受限歐盟法規,或是單檔不能超過4 GB,而現在新的相機很少會碰到單
檔4 GB就停止錄影的限制,通常會利用剪接避開錄超過30分鐘,如果需要連續錄超過30分
鐘時,可以選擇Panasonic的系統,或是用有些相機可以用外掛破解。
五.防手震
有一個朋友同時買Panasonic GX8跟Olympus EM5 II兩台作比較,到底要晃晃的4K
還是要穩定的1080P呢?最後他留下Olympus EM5 II,錄影是連續動態畫面,除了特殊表現
手法外,大都要穩定的畫面,相機或鏡頭有防手震還是方便,可以讓晃動畫面減弱,而經
過後製後就可以有更穩定的畫面。如果都用腳架錄或是有經驗的使用手持穩定器,有沒有
防守震就不是挑選的重點。
5-1.防手震分類
主要分鏡頭防手震跟機身防手震,也有同時運作的混和防手振,還有一種是機身
電子防手振。機身防手震的好處是每個鏡頭接上去都有效,鏡頭防手震的好處是通常會比
機身防手震修正的好,尤其是越長的焦段會越明顯,混和防手震,理論上效果會更好,筆
者感覺把Sony OSS鏡頭接上Sony A6500在錄影時有比較穩一些,有機身電子防手震的像
Panasonic G80/G85。
5-2-1.Panasonic 防手震
Panasonic,一開始是鏡頭防手震,而後部分機身開始有防手震如GX7但錄影還不
能應用,到最新的GX85錄影也可以啟動機身防手震,還可以再加入電子防手震,而中間的
GX8要接上有防手震的鏡頭才能啟動數位防手震。
DPREVIEW Panasonic GX80 防手震測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WUBSNP3qI
Panasonic 官方 GX80 防手震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nYmPcUXREI
5-2-3.Sony 防手震
Sony單眼當初是機身防手震,鏡頭沒有防手震,Sony微單一開始沒有機身防手震
,只有鏡頭防手震,到A7 II系列才有機身防手震,接上原廠防手震鏡頭,防手震效果會
更好。
Sony官方防手震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embed/svbUXedWsbA
6.果凍效應(Rolling shutter effect
在搭火車時往窗外看,拿出手機錄影,會發現影中原本筆直的建築物變得歪斜,這就
是果凍效應現象,因為主流相機是使用Rolling shutter,當快門拍下的瞬間,CMOS曝光
時間是從上到下,導致曝光時間不一樣,物體出現如果凍般搖晃的現象,同一台相機畫質
流量設定不同,搖鏡(Pan)的快慢,都會影響,長焦段會比廣角更明顯,通常錄4K會比
1080P嚴重,專業錄影機或是採用全域快門的錄影機就不會那麼明顯,後製時也可以修
正減緩,此篇提及的相機都是使用Rolling shutter。
7.內建或外接收音效果
收音可以選擇1.機身收音2.機身外接收音3.機外收音,機身如果有監聽孔,可以
確認收音,在自動對焦的情況下,可能會收到鏡頭對焦的聲音。
內建收音的音質好壞,會因機身晶片等級不同會而有差異,像GH4比一般機身的
收音效果好。
8.操作性(觸控、翻轉螢螢幕、操作友善度)
8-1.觸控
  觸控自動對焦真是不錯體驗,可以快速選擇要對焦的東西,大致上Panasonic跟Canon
的觸控對焦比較好,Sony A6300沒有觸控但新出的Sony A6500有觸控。
8-2.翻轉螢幕
能翻轉的螢幕也有分不同的翻法,上下垂直分翻Sony A5100、上下左右翻如
Panasonic GH4等等
8-3.操作友善度
操作上可以調的功能,自訂義紐的多寡,以前nikon入門單眼就閹割不少功能。
9.錄影輔助(鋒值對焦、框線、班馬紋、時間碼)
鋒值對焦:對到焦地方呈現鋒值
標誌設定:可以標住不同比例的框線,如2.35:1的框線
班馬紋:在高光處標住班馬紋,避免曝光過度
10.周邊支援性(體積、記憶卡、HDMI外接支援)
10-1.體積
體積除了會影響手感外,如果要上手持穩定器或空拍機的話,小台會比較適合,
成本也會比較低。
10-2.記憶卡
有些機身會要求某種等級或容量以上的卡,才能錄影,Sony A6300錄4K時,強制
要64 GB UHS-I U3以上的記憶卡,Canon 1DX II機身錄4K,需要用昂貴的Cfast 2.0卡。
10-3-1.HDMI擷取器
受限機身錄影,需要得到更好的畫質,會用到類似ATOMOS HDMI記錄器,Sony
A7S就是必須透過外接記錄器,才能得到4K,但像Canon 1DX II接記錄器只能輸出1080P,
Nikon的D5跟D500可以外接HDMI記錄器得到4K畫質。
舉例來說Sony A7S II 機身錄是使用4:2:0,使用HDMI 外接結取器就會得到
4:2:2 ,細節會比機身錄得更好。
10-3-2.HDMI監控螢幕
買的時候要注意螢幕有沒有支援。
11.到底怎麼選
簡單列出幾個組合,可作搜尋,偏重拍照還是錄影,錄影為主的話,筆者認為中
階APSC機身或M43機身,加上10倍以內的旅遊鏡,鏡頭或機身有防手震功能,是不錯的選
擇。筆者就選擇Sony A6300+18-105,最大的問題就是會過熱,各廠搭配旅遊鏡的價錢差
異蠻大,舉例來說Canon 80D單機身水貨大約27900,搭配18-135mm後是36900對照Sony
A6300公司貨單機身是31300搭配18-105後是48800,兩者價差快一萬元,如果不需要4K跟
電動變焦,選Canon 80D也是不錯的選擇,後面有列表單可以參考。
1.Canon
80D or 70D採用DUAL PIXEL對焦快、有觸控對焦,旅遊鏡比Sony跟Panasonic便宜,但只
能錄1080P,760D採用混合對焦,錄影會比70D慢,18-135mm nano usm 新版對焦會比舊版
快,而只考慮錄影需求 選擇Canon 5D4並不是很划算,當你要拍照兼顧錄影時,習慣
Canon的話,別無選擇。
2.Nkon
D7200/D500/D5500+18140、Nikon D750+Nkon 24120 Nikon D500考慮到拍照為主的組合,
錄影並不適合,而Nikon D鏡或手動鏡是轉接的好選擇,有光圈環、價格不貴。
3.Olympus
EM5 II+1240f2.8 or 14-150 II 考慮強大的機身防手震,EM1 II剛出,可以確定的是不
便宜的選擇。
4.Panasonic
GH4 or GX8 or GX85 or G7 or G80+1235f/2.8 o 14140II or 1260f/3.5-5.6,
Panasonic適合連續4K錄影,穩定,對焦快,輕便、但連續追焦的速度大都輸Sony A6300
,適合在能控光的環境下,部分機種錄影時可以啟動機身防手震,甚至在加上電子防手震
,像是GX85或是G80,Panasonic選擇很多,可以多做比較。
5.Sony
A6300 or A7R II + Sony 18-105m、Sony A7S II + Sony 2470
Sony A6300/A6500/A7R II自動對焦快的前提是接原廠鏡頭,A6300只要解決錄4K過熱的問
題,就幾乎無敵了,斷斷續續錄,還是有可能會過熱,之後出的A6500目前看似是延長過
熱的警報,不確定是否有具體的改善,A7R II對焦比A6300慢,少了SLOG3,比A6300比較不容
易過熱,多了機身防手震,18105的電動變焦鏡頭,可以比較穩定的zoom in zoom out
, A7S II的自動追焦不理想,原廠表示為了要讓對焦的準度增加,除非常拍昏暗環境,
不然不太推薦。
http://i.imgur.com/JJ8M532.jpg
http://i.imgur.com/pmK2u0w.jpg
註1:過熱指在無太陽直射的環境下無法連續錄30分。
註2:追焦快還是可以區別哪台快
A6300與GX80影片比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Nk_aon7k4
如果有興趣玩錄影,建議考慮單兵作戰時的狀況,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不是天天要拍電影
,要用手動對焦,上手持穩定器、滑軌等,最後引用Dpreview介紹文總結一段 When it
comes to video, we can't emphasize this enough: it's not all about the image
quality. Understanding how you plan to use video, and which video-specific
features best support your use case, is essential.
網路上搜集的網站以及文章,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看,注意文章發表時間,不保證所有內容
都是準確的,可以自行參考。
網站:
1.DPREVIEW
2.EOSHD
3.CINEMA5D
4.Nofilmschool
文章:
1.Cameras & Video: A Beginner's Guide 這是2013年的文章
https://www.dpreview.com/articles/3438174465/digital-cameras-video-a-begi
2.No film school網上的 The DSLR Cinematography Guide (寫完後才看到,文章內容
應該只到2012,不過有完整的架構跟圖片說明)
3.Sony CineAlta F/FS 系列製作流程說明 FS7, F5, F55, F65 高階攝影機拍攝流程
http://event.sony.com.tw/2015_MySony_4KStory/resources2.pdf
4.[閒聊] 給業餘者想踏入拍攝微電影的入門建議 Juhnhood (約翰虎)的文章
https://www.ptt.cc/bbs/DSLR/M.1433922830.A.A1A.html
5.[閒聊] 有感而發
作者: mingchaoliu (歐美系統受害者)   2016-11-03 21:56:00
要錄得久還是DV比較不會熱當,不然P/S出DV是出心酸的P/S家對相機的錄影功能還是有些限制,不然誰要買DV?
作者: canandmap (地圖上的流浪者)   2016-11-03 22:12:00
偷偷說,P可以錄1小時以上
作者: ferrinatice (Fervent Apprentice)   2016-11-03 22:58:00
大推這篇,應該收入精華區
作者: thalesf (Cantabile)   2016-11-03 23:31:00
先推再看XD
作者: nan0205 (nan0205)   2016-11-03 23:46:00
推。低預算考量,錄影X70首選;拍片a7s2、5d3王道另外除非後期調光很有自信,不然其實用中規中矩的風格檔怕完後只拉亮度對比也沒什麼不好
作者: Parodius (NLS.TW)   2016-11-04 00:08:00
整理好文推 .. 不過同音錯別字有點多,建議有空修一下(?
作者: speedshuffle (咻~)   2016-11-04 01:08:00
錄影真的選SONY跟P就好
作者: unojazz (Uno是一的意思)   2016-11-04 01:29:00
推推
作者: shine840513 (shinyo0513到很多人都1是)   2016-11-04 01:47:00
作者: rextem (熱血熊寶貝)   2016-11-04 10:19:00
推好文.其實除非一開始買機器就是要拿來錄演講錄上課之類一次錄就會超過30分鐘的再來考慮DV.不然目前新的單眼.不論有無反光鏡.FHD畫質要錄超過30分鐘都不難..說實話一班人錄影題材很難連續超過30分鐘拉..如果拿來拍片更是不用說.一個鏡頭5分鐘就很長了.甚至是拍婚錄.進場也很難走超過15分鐘.所以為什麼DV越來越難賣..除了相機都能錄以外還有手機跟gopro夾擊.DV在台灣市場好像也只剩下SONY在賣而已
作者: energyandpig (鄰.間.對.的游隼)   2016-11-04 10:31:00
推推,感謝大大幫忙整理~
作者: aztec1234 (調適生活)   2016-11-04 10:32:00
其實30分鐘的限制還好,只要是在任何環境條件下都是30分鐘都還算好掌控。Sony的30分鐘限制麻煩的點在於因為有過熱問題,所以他們的30分鐘是在環境條件容許下才達得到,這會讓每次使用都有種在擲茭的感覺至於a6300,我認為如果解決過熱,要不就是體積變大,要不就是價錢變高,要不就是Codec降級,都會讓原本已完善的部分變得不完善,所以就看開點吧...
作者: rextem (熱血熊寶貝)   2016-11-04 10:57:00
a6300過熱應該也只有4K過熱吧?如果是這樣那倒是還能接受拉畢竟市面上4K機器也還不多.比較完整的只有panasonic.他的m43機器只剩最低階GF沒4k.但是中階G7也夠便宜了我覺得文章裡應該標注一下a6300會過熱是在拍4K的狀態下.這樣比較不會搞混..
作者: retx (XDDDD)   2016-11-04 11:54:00
6300錄1080p不會過熱,但1080p的畫質比其他家的差……之前去拍台南39,錄4K,有兩台a6300輪著過熱……對於要密集斷斷續續的錄有很大的風險,網路上有人分享加風扇,但收音如果只架在機上還是會收到風扇噪音……
作者: kkaakkaa2435 (安安)   2016-11-04 13:05:00
靠杯專業
作者: suzukihiro (慢慢的等待)   2016-11-04 13:08:00
想問一下是不是比如防震機制啟動有時會錄到
作者: aztec1234 (調適生活)   2016-11-04 13:25:00
有預算的話加個外錄器應可避掉過熱的情形,不過這也讓整套裝備變得不輕便
作者: ad47 (我現身了~)   2016-11-04 15:32:00
....喵的還以為鬼打牆怎麼看到自己說過的話~
作者: PttCraft (WOT NA 怒伯)   2016-11-04 17:14:00
Y'CbCr只是不同的色彩空間模型,444一樣保有完整色彩資444資料量大到不符實際,大概電影工業才會使用。就連電視廣播大概也只用到422,已經算是高品質了。
作者: canandmap (地圖上的流浪者)   2016-11-04 17:20:00
Panasonic防手震那邊沒寫清楚,目前有分Hybrid OIS(即電子防手震)、GX8的四軸防手震、Dual IS(機身與鏡頭防手震同時作動)、G80/85的Dual IS 2、GX85的五軸
作者: jamekuo (jamekuo)   2016-11-04 17:54:00
1-3-1對pixel binning和全像素讀取(超取樣)的部份是否正確?
作者: lxxshhann (wayne)   2016-11-04 19:27:00
推好文
作者: ad47 (我現身了~)   2016-11-04 21:33:00
(Y'CbCr部分應該沒有寫錯拉~後文寫是基於這個模型去壓縮)
作者: retx (XDDDD)   2016-11-04 22:45:00
在很安靜的環境下,我用a6300+18105錄影時,用內建收音會收到鏡頭變焦到105mm停頓點的聲音,防手震的聲音可能看機器跟鏡頭,沒特別注意過,之前也想過外錄,但成本會太高,除非我有一台a7s必須外錄4k……有空會在修改部份內容……有其他建議可以再提出來,謝謝!dp上有人分享pixel bining的文章可以參考 goo.gl/HV3mHn
作者: Chdolodocha (米拉米拉)   2016-11-05 03:43:00
大推好文 好詳細
作者: ferrinatice (Fervent Apprentice)   2016-11-05 13:21:00
再推一次
作者: yanghp   2016-11-05 20:11:00
謝謝你,很棒的分享
作者: aztec1234 (調適生活)   2016-11-12 20:17:00
我覺得你在Codec的部分這樣講不好,Oversampling在Video codec裡指的是Pixel oversampling,例如1600萬畫素的資料量透過一些運算得到Full HD的解析度另外還有Color oversampling,這個有點反過來,是從較低位元深度的原始資料透過Oversampling的方式產生較高位元深度的資料Oversampling這個字眼其實是訊號處理上的一個概念,實現它的方式則是有很多種,所以你用Oversampling的有無去為機種分類其實不對,像GH4也有做Oversampling,只是是用在Full HD上,並非你的分類所寫的那樣不過當初a6300宣稱Super35 mode為Oversampling不用Pixel binning的廣告詞的確會讓一般人誤認為Pixel binning是某種落後的技術,Oversampling很屌很強大這樣實際上Pixel binning也是一種實現Oversampling的方式,受限於系統的頻寬所以先做Pixel binning減少資料量再做後續處理,a6300則是頻寬夠所以不先做Pixel binning而是直接原始資料往後段處理傳過去
作者: retx (XDDDD)   2016-11-13 17:35:00
了解,受Sony廣告影響,解釋起來過於複雜,決定把sampling刪
作者: xxxxj (juju)   2016-11-15 13:58:00
a6300不是用u3卡錄4k會跳警告,其實速度夠還是能錄,我有一張c10沒標u3的Sandisk,寫入大概40Mbps還是可以順順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