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智仁勇可對應到人性的三面向──知情意,智屬於知識,仁屬於
情感,勇屬於意志。在宋明儒當中,程朱理學重知,主張藉由讀經來
引發人的道德行為。朱子的說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卻有一個致
命的缺陷,就是容易產生知識和道德脫節的毛病,即使將四書五經背
得滾瓜爛熟,也只是頭腦的懂,遇到事情未必能夠堅持依理而行,只
能說有讀過聖賢書,依理而行的機率比較高罷了。
陸象山、王陽明就不是從知識入手,而是直探本心,喚起人內在
的情感和意志,以充沛的動力貫徹到行為上,所以說「致良知」、「
知行合一」。這雖然能克服上述弊病,但如果人的習氣、障蔽過於深
重,動力不夠充足,工夫也可能間斷。如孔門只有顏回能夠三月不違
仁,其餘弟子都難以為繼。因此可能要將知識、情感、意志整合起來
,一方面要不斷磨練、強化人的情感和意志,另一方面也要有知識(
包括計畫與目標)的輔助,才是最全面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