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f93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2025-08-10 20:18:39另外開一貼:
推 taonlys: 所以這根涅斯脫留的差異在哪,可以幫我詳細解說一下亞他 08/10 17:51
→ taonlys: 那修 涅斯拖流 和亞波底裡流的差異在嗎?謝謝 08/10 17:51
嚴格的說,應該是比較亞流、亞他那修和亞波理那流才對。因為涅斯托流是後面的,拉進來比較,有點相是把張飛和張菲放在一起對比~~~我把我現在在做的書的目錄發給您看,您就知道了。
尼西亞爭議時期,基本上是四大派:尼西亞正統派(亞他那修或『同質派』),保守派(又被稱作半亞流主義或『類質派』),亞流主義(『異質派』,算是左派),和因為反亞流而把自己也搞成異端的亞波理拿流(右派)。
當然,還有一些小的分支,如抗靈派等等。就不提了。
不過,還是要先談撒伯流和亞流,否則你會搞不清楚為什麼會變成這麼複雜。
286年在安提阿舉辦了一個大會,開革了持撒伯流主義的撒摩撒他的保羅。這派是堅決的一神論。所以,對於他們而言,父、子和聖靈如果是三個不同的『位格』(意思:獨立的存在),那就意味『三神論』。所以,他們教導父、子和聖靈是獨一真神在三個不同階段的顯現的『形態』。神成為人前只有父,神成為人後就是子,子復活後則是聖靈。所以,他們否定這三個位格是『同時並存的』(Co-exist)。他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使用了『同質』這個語言。因為,如果父、子和聖靈是『同質』的,並且因為只有獨一真神有這個神性,這就證明父、子、和聖靈是『一位ꄊz神,不是『三位』神。所以這派又被稱作『形態論』(Modalism)。
在這個安提阿大會後整個大公教會對於撒伯流主義和『同質』一詞是高度警覺的。任何教導『一神』的張力,都會被認為是撒伯流主義的復活。換句話說,在安提阿大會後的大公教會充滿著『三神』的張力。
亞流主義就是這個『三神』的張力的爆發。亞流雖然實質上仍然是『獨一神論』——這方面跟撒伯流主義是一樣的。(這點跟TJC很相似,不過TJC應該沒那麼極端。)所以他的神學為了捍衛『獨一真神』的教義,採取『異質』的方式來處理子(和聖靈)的位格和性質。如果,只有一位神,那麼子(和聖靈)就不是神。如果子(和聖靈不是神),那麼祂們就是被造物,與神『不同質』或『異質』。(否認聖靈是神的亞流派變種被稱作『抗靈派』。)因此,亞流派的基督在『出生』的時候不具有神性,僅僅是一個被造之物。但是,這個被造的基督因為某種特殊的原因被父揀選,
有份於這位父,而被『神化』成為『神』(god,不是God,所以亞他那修罵亞流的時候,也使用『神化』教義作為武器)。所以,對於亞流而言,基督作為神,是『名義上』的神,他甚至說基督是被『錯誤』的被稱作神,因為祂本身只是一個被造之物,祂的神性是『後天』得到的,就如同先知、使徒、和我們一樣。在這個基礎上面,亞流認為『生』等同於『造』。亞流所有的觀念和口號都是基於這個思想架構。由於亞流也承認Triad(三一體)的語言,因此,亞他那修說他相信的是一個由『不同等次』的三個存有組成的東西。
當時大部分的大公教會雖然都承認神的三一性,但是因為對於撒伯流的恐懼,也因為沒有一個成熟的語言或神學架構來表達神的三一性,所以,他們採取了一種折中主義的做法,說父、子(和聖靈)既不是『同質』,也不是『異質』,而是性質『相似』。因為,『相似』這個詞同時具有『相同』和『不同』的意思。他們因保守的立場被稱作保守派或『類質派』。但是,在尼西亞爭議發展的過程中,他們因為對於撒伯流的恐懼,不自主的會去支持亞流派。就像亞流在亞歷山大城被開革後,就直接去找當時保守派領袖的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優西比烏因為支持他,後來亞他那修
罵亞流派的時候,他就榮獲『陪被罵』的光榮地位。
亞他那修屬於尼西亞正統派,或『同質派』。『同質』這個詞是正統派用來抵擋所有異端的終極武器,是《尼西亞信經》的核心觀念(但是華人基督教往往搞錯),在《迦克頓信經》裡面出現兩次。換句話說,正統派的神論是標準的三一論,也是今日所謂正統的三一論。他們把神的『相同』定位在『神性』上面,把『不同』放在『位格』上面。這樣就完美的處理了神的三一性和基督的神人二性。換句話說,基督『因其神性』與『神(父)』『同質』,所以,祂也是獨一的真神——因為真神才能夠具有神性。但是,因為這位神也成為肉身,並在成為人的時候取得了被造的人性
(但是沒有罪),因著這個人性,子就與父和聖靈『不同』,這個不同就使得子的『位格』與父(和聖靈)的『位格』不同。所以,基督有兩個『生』,從神生和從人生,這兩個出生的結果就是《迦克頓信條》中的兩個『同質』。
但是,因為『同質』被塞進《尼西亞信經》以對抗亞流主義,就使得在『保守派』的眼中,《尼西亞信經》和正統派就有一種撒伯流主義借屍還魂的嫌疑。這也使得保守派對尼西亞信仰一直持抗拒的態度,直到381年第二次尼西亞-康士坦丁堡大會才徹底解決。
亞波理拿流主義大概是350年左右開始爆發。亞波理拿流生於主教家庭,學問廣博,滿有愛心,為信仰辯護,更是多產作家。他也是與亞他那修並肩作戰的戰友。但是,他的問題是把『同質』從基督的神性嫁接到基督的人性上面。根據目前的文獻,他的觀點並不統一,有:1)基督的理性魂被聖靈取代;2)基督人性非受造;3)基督人性是屬天的,從天而降;4)基督不具有人性;5)基督的理性魂變成神性等等。但是,最普遍的觀點是:他認為人類的魂中的理性(也被當作靈)具有罪性,導致始祖犯罪。因此,如果要保證成為人的神不犯罪,就必須解決這個具有罪性的魂的問
題。亞波理拿流就主張,聖靈在成為肉身的時候,不僅僅是『取得』人性,還『替代』了人類魂裡面的心思,徹底解決罪的問題。這個觀點就導致基督取得的人性變得『殘缺不完整』。所以,拿先斯的貴格利在反對他的時候,就打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口號:『凡祂取得的,才能得到醫治;凡祂沒取得的,就無法得到醫治。』(意思大概是這樣。華人基督教流行所謂『整全人論』就是從這裡來的。)
也就是說,根據正統教義,如果基督未曾取得我們的理性,那麼我們的理性就沒辦法得到救贖。我們的救贖就不是全人的,而是殘缺的。
(有趣的是,高舉『整全人論』支持『二元論』批判『三元論』的某神學傳統正是教導亞波理拿流的:基督人性非受造,這個觀念。所以,我常說,華人基督教的神學是一鍋粥。去讀神學院的:祝你好運!)
附帶題一下:我看了基本書,包括古教會歷史什麼的,都提到,亞波理拿流非常喜歡跟哲學家混在一起,他甚至因為過分把神學哲學化,被開革。他膽子超大,把舊約改寫成為英雄式的歌劇,把新約改寫為對話錄。理由是,為了讓持希臘文化的羅馬人更容易接受基督教信仰。(大家很耳熟吧?這是現在非常流行的口號!)但是,批判他的人都指出,他的問題是跳脫神學傳統和神學的定義,以哲學作為解釋神學的基礎。(這基本上就是自由主義神學的進路。)
簡單的說,在這個階段中,整個大公教會的基督論像一個鐘擺一樣,從一性論(撒伯流主義,否認基督人性)擺到亞流主義(否認基督神性),再擺回到亞波理拿流主義(否認基督人性)。
講涅斯托流還是要回到亞流身上。
由於亞流否認基督是神,那就導致瑪利亞生出來的『不是』神,只是一個被造的人。所以,在尼西亞爭議的時期,正統派就開始強調:因為基督是神,所以瑪利亞是神的母親;凡是否認這點的,就是亞流派。
(新教方面對天主教愛的要死的神之母這個稱號就非常尷尬,一方面不否認,但是採取『淡化』處理。簡單的說:能不談就不談!)
這個做法在當時的處境下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等到了100年後,大公教會就『忘了』為什麼要堅持瑪利亞是『神之母』。所以,這個稱號在無形間,就抬高了瑪利亞的地位,甚至超過基督。
聶斯托流就是在這個情況下跳出來,告訴大家:瑪利亞生的是一個人,不是神;子神是父神『生』的。所以,『神之母』在無形間會幫父神『找到老婆』!這是不得了的大事。
但是,區利羅還是在原先尼西亞的立場上面強調『神之母』這個稱號後面的神學意義,抨擊聶斯托流是否認基督是神的異端。(當然,後面還有教會的政治鬥爭因素。)最後,區利羅得到勝利。
我因為寫另一篇的論文的原因,把聶斯托流的作品讀了一遍。非常令人驚訝的是,在他的作品中,他用不同的方式講述了區利羅的成名絕技——『屬性想通』。所以,聶斯托流本人不是異端。像梵蒂岡有一個『教會合一促進委員會』(Dicastery of Promotion of Church
Unity),是一個直屬教皇的機構,層級非常高。這個機構致力於與基督教各派別進行教義對話,尋求諒解和共識,再尋找合一的機會。這個機構就和傳統上認為是聶斯托流派的『亞述教會』達成和解。(網站:https://www.christianunity.va/content/unitacristiani/en.html)大家如果英文ok,可以自己去看。
但是,聶斯托流本身的教導就具有一種『強調基督神人二性的區別』的張力。這種張力被他的門徒們進一步放大,就開始教導,天上有一個耶穌,地上有一個基督。在基督受浸的時候,兩者結合,就成為耶穌基督。
這個教導又被稱作『兩個兒子』的教義。但是,本質上面是『嗣子論』。在這個架構下面,基督基本上就跟舊約的先知和新約的信徒沒啥不同。這個觀點事實上已經出現在268年被定罪的撒伯流主義中,也出現在亞流派的教導裡面。
所以,就造成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當亞流和亞他那修(和正統派)『對罵』的時候:亞流因為亞他那修捍衛『同質』的緣故,罵他是是撒伯流/撒摩撒他的保羅;亞他那修因為亞流教導基督是神的『養子』,也罵亞流是撒伯流主義/撒摩撒他的保羅。
好啦!基本上,大概就是這樣~~~~~~
============================================
目錄
感謝 I
前言 II
本書的結構與如何使用本書 IV
目錄 VI
收錄作品的編年表 - 1 -
第一章、亞流爭議的背景 - 2 -
一、人類語言的限制——「位格」(kmτασι^就是「性質」(οm\)
? - 4 -
二、哲學對神學的影響 - 9 -
三、撒伯流主義、撒摩撒他的保羅與268年的安提阿大會 - 10 -
四、亞流:對撒伯流和撒摩撒他的保羅的恐懼與反動 - 16 -
五、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373)其人其事 - 18 -
六、帝國的穩定與對教會事務的介入 - 21 -
七、亞流派、保守派(半亞流派)、正統派與亞波理那流主義 - 22 -
八、完美的《尼西亞信經》,不足的《尼西亞信經》 - 22 -
九、提多烈教會歷史(卷五)第三章 - 22 -
十、亞波理那流並其歷史 - 22 -
十一、「S」型的教義動盪歷史 - 22 -
第二章、歷史文獻 - 25 -
一、簡介 - 26 -
二、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的《康斯坦丁生平》節錄 - 36 -
三、亞流異端,它的起源、發展以及在主教間引發的爭議 - 45 -
四、亞流異端的起源 - 52 -
五、第五十四封信——致撒拉蓬,關於亞流之死 - 64 -
六、信件三十九——論某些被教會所接受的書卷以及它們的數目 - 68 -
七、教皇達馬修斯在帖撒羅尼迦寫給馬其頓主教保利努斯關於大公教會信仰的宣言 -
71 -
八、《提多烈教會歷史》(卷五)摘錄 - 75 -
九、亞波理那流派並他們的歷史 - 80 -
第三章、尼西亞正統派文獻 - 85 -
一、簡介 - 86 -
二、罷逐亞流 - 88 -
三、亞歷山大主教亞力山大的信 - 97 -
四、亞歷山大主教亞力山大致康士坦丁堡主教亞力山大的信 - 102 -
五、信仰宣言 - 115 -
六、論路加福音十22(馬太福音十一27) - 121 -
七、尼西亞定義護文 - 128 -
八、論狄奧尼修斯的觀點 - 170 -
九、致埃及和利比亞的眾主教 - 193 -
十、安提阿人大卷 - 215 -
十一、關於阿米努姆和塞琉西亞兩個大會 - 224 -
十二、書信40:致阿德爾菲烏斯,主教和認信者,反對亞流黨人 - 289 -
十三、致非洲的眾主教——埃及和利比亞九十位主教的信,包括亞他那修 - 296 -
十四、巴西流信件236第6段翻譯 - 308 -
十五、駁斥亞波理那流 - 311 -
十六、羅馬主教大馬修的信 - 361 -
十七、至康士坦丁堡主教尼克塔里斯的信 - 363 -
十八、至克萊多尼烏斯教士-駁斥亞波理那流(第一零一封信) - 366 -
十九、 駁斥亞波里拿流;至克萊多尼烏斯的第二封信(第一零二封信) - 376 -
二十、證明聯合是不能混亂的 - 381 -
第四章 保守派文獻 - 385 -
一、簡介 - 386 -
二、尼西亞大會 - 389 -
三、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演講錄》節錄 - 399 -
四、潘菲勒斯的優西比烏的《自我辯護》 - 411 -
五、尤斯塔修斯,西瓦奴和提阿非羅,馬其頓人的代表,寫給羅馬主教利拜耳的信仰宣
告 - 415 -
六、猶斯他修寫給羅馬主教利拜耳的信仰宣告 - 417 -
第五章 亞流派文獻 - 421 -
一、簡介 - 422 -
二、宴席 - 425 -
三、亞流致亞歷山大主教亞力山大的信 - 438 -
四、亞流致尼哥米迪亞主教優西比烏的信 - 439 -
五、尼哥米迪亞主教優西比烏致推羅主教保利努斯的信 - 442 -
六、長老亞流和尤佐烏斯寫給康士坦丁的信 - 445 -
第六章 亞波理那流派文獻 - 448 -
一、 簡介 - 449 -
二、對話錄節錄一 - 454 -
三、對話錄節錄二 - 462 -
四、亞波理那流的見證一 - 486 -
五、亞波理那流的見證二 - 489 -
六、亞波理那流的見證三 - 496 -
附錄一、中英文人名對照表 - 500 -
附錄二、中英文地名對照表 - 501 -
附錄三、翻譯文獻來源 - 502 -
附錄四、尼西亞爭議時期教會會議匯表 - 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