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臺灣京崑劇團 11/22 大稻埕公演

作者: morrishsing (morrishsing)   2020-11-15 23:48:57
21與22兩天,22是趙氏孤兒。
春秋時期,晉靈公(丑)荒淫無道,不理朝政。丞相趙盾(老生)進諫,斥責權臣屠岸賈
(音如古)(架子花)迷惑君王。晉靈公暗示屠岸賈除掉趙盾,屠岸賈乃派刺客行刺趙盾
,刺客反被趙盾感動,撞樹而亡;屠又言有靈犬可辨忠奸,使惡犬在朝堂上撕咬趙盾,趙
盾雖被力士所救,晉靈公終受蠱惑,抄斬趙盾滿門三百餘口。唯晉靈公之妹莊姬公主(青
衣)是趙盾兒媳,身懷有孕,被接回宮中,倖免於難。
屠岸賈聽說莊姬分娩,欲斬草除根以絕後患。趙盾門客程嬰得宮女卜鳳(花旦)之助,救
出嬰兒。屠岸賈搜宮不得,揚言將處死國內所有與趙氏孤兒同歲的嬰兒。程嬰與公孫杵臼
(老生)定計,程嬰以自己的親生兒子頂替孤兒,交給公孫杵臼撫養,自己向屠岸賈出首
,屠岸賈信以為真,殺了嬰兒與公孫杵臼,並認孤兒趙武為義子,與程嬰一起收留在自己
府內。
十五年後,大將軍魏絳(銅錘花臉)還朝,公主泣訴孤兒一事,魏絳乃誆程嬰過府,痛打
程嬰,程嬰方告訴魏絳實情。二人定計,將趙家一事畫成圖畫,適逢趙武(娃娃生)出外
打獵,遇見公主,被公主驅趕,回家後程嬰趁機告訴趙武實情,然後程嬰宴請屠岸賈,於
席前由趙武親手將其殺死,為趙氏報仇雪恨,並與莊姬母子團圓。
此戲取材自春秋時代晉國的下宮之難,書上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不過情節比較簡略,後
來在史記,國語,新序及說苑中也能看到,故事則比較詳細。搬到戲劇裡最早是元雜劇“
趙氏孤兒大報仇”,或稱”冤報冤趙氏孤兒“,作者是紀君祥,他的作品只有這齣完整保
存下來,後來南戲有“趙氏孤兒報冤記”,明朝時又有人根據南戲改編為傳奇“八義記”
。這也是最早被翻譯成外文的中國戲劇(伏爾泰翻為中國孤兒,他是法國人,應該就是翻
成法文了),電影則有早期的黃梅調電影“萬古流芳”及陳凱歌“趙氏孤兒”,傳統戲曲
方面差不多說得出來的劇種也都有這齣戲。由這麼多不同形式的搬演,就可見這個故事有
多著名。不過專家說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與戲劇情節其實十分不同,我只是普通觀眾,並不
關心究竟差在哪裡,這就留給有興趣的版友去慢慢研究考證吧。
京劇演這個故事,也有幾個版本。第一要提的自然就是余派老生名劇搜孤救孤,還有唐(
韻笙)派戲鬧朝擊犬(南麒北馬關東唐裡的唐,不過流傳不廣),以及唐文華的老師胡少
安前輩的大八義圖,和這次的趙氏孤兒。搜孤救孤是八義圖的一部分(全部太長,極少演
),本來主角是公孫杵臼,但是從譚鑫培唱了程嬰之後,就變成以程嬰為主,余派來自譚
派,所以這戲余派也是唱程嬰。十八張半中留有錄音,冬皇孟小冬也有錄音流傳,孟的錄
音還被視為一窺余叔岩晚年的唱腔修養,到底達到何種程度的門徑。孟最後一次演出也是
此戲,演完後散盡行頭,只留一件程嬰穿的褶子,再也不曾上台,所以有人也因此認為此
戲是孟小冬的心愛之戲。大八義圖則是經過胡少安老師的修編版本,加了許多情節,完整
呈現出“八義”劇情(八義是因為故事內有八個義士),全鬚全尾,有些像是新舊綜合版
,總要演個二或三晚才能演完,是胡少安老師當年在海光劇隊時的招牌戲。
扯了這麼多,終於要進入正題了。這齣趙氏孤兒,是大約1960年時自秦腔的同名劇目改編
,由北京京劇院的四大頭牌馬譚張裘聯合演出:馬連良演程嬰,譚富英演趙盾,張君秋演
莊姬公主,裘盛戎本來演屠岸賈,後來改魏絳。說是四大頭牌聯合,其實是眾星拱月,因
為從劇情就看得出來,全劇還是以馬連良為主,而這戲也成為馬派後期的一個高峰,並順
理成章的成為馬派戲,別派的老生一般是不演的(當然臺灣例外)。
此戲很長,沒辦法講太細,所以只好把馬譚張裘四個人演的角色說一說。男主角程嬰在此
戲(十四場)裡出現八場,唱段自然不少,不過最主要的兩段唱是拷打公孫杵臼時“在白
虎大堂奉了命”的二黃導板,垛板迴龍接原板,及畫圖時“老程嬰提筆淚難忍”的反二黃
散板接原板。前者保留搜孤救孤的經典唱段,但是在細微處創新,呈現馬派的風格;就拿
第一句來說,余派唱“白虎大堂”,虎字出口就往高走,唱腔比較質樸,挺拔剛健頓挫分
明,馬派多一個字,唱“在白虎大堂”,虎字先有一個小腔,接著在氣口後原地拔高,然
後盤旋而下,比起余派更有戲劇性,也比較華麗。後者由反二黃散板起唱,第四句後半轉
入原板,這種安排在另一齣馬派名劇蘇武牧羊中也有。散板情緒厚重,但不適合大段唱,
原板則能沈浸往事,悠悠訴說,配上反二黃的板式,調子低迴婉轉,催人淚下。有人說馬
連良在這段的嗓音與前半齣的嗓音不同,刻意模擬垂暮之人,我是覺得時間相隔十五年,
嗓音有一點變化是應該的,但也不認為需要刻意放大差別,想想洪羊洞,真要模擬將死之
人的聲音,戲還怎麼唱?
除了唱腔,戲中程嬰八次上下場,配合劇中情境,或急促或緊張或悲傷,各個身段不同。
例如他的第一場,去駙馬府報信,悶簾西皮導板“昏王他把旨傳下”,心焦如焚,匆匆而
來,快到了還要回頭看看有沒有人跟蹤,商議好了如何救孤的下場,必須要趕快走,但想
到走了就是永別,又不忍遽爾離去,所以出門後不直奔下場門,而是回頭再看一眼,同時
確定屠岸賈還沒來,才在急急風裡急忙下場。除了上下場之外,程嬰每一場的唸白及身段
都有可觀之處。像是“盤門”,救了孤兒要逃出宮去,遇守門將軍韓厥盤問,本來已經混
過去了,不料嬰兒忽然哭起來,程嬰只好施展三寸不爛之舌,才逃得一劫(可是韓厥也自
刎而死,跟秦香蓮裡的韓琪有點像)。還有“獻孤”,程嬰目睹卜鳳慘死,公孫杵臼受刑
,屠岸賈還命自己去拷打公孫杵臼,最後看著公孫杵臼還有自己的兒子死在屠岸賈的手下
,欲哭不能,全身無力,拖著腳步慢慢走下去,背影就要能催人淚下。以上只是舉幾個例
子,總而言之,程嬰的心情還有處境,唸出來的,要靠語氣,沒唸出來的潛台詞,要靠表
情身段,還要別的角色的密切配合,語氣緊慢,身段尺寸,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更需要
演員心裡有,如果心裡沒有,觀眾看得也就味同嚼蠟,更不可能隨之入戲了。
扮相上面,程嬰換了好幾次,而且都有創新處。一開始戴學士巾,掛黑三,穿襴衫(這是
清朝時的小生名角朱素雲創始的衣服,朱去世後絕跡,馬又恢復,樣式是圓領寬邊,表示
有功名但未做官的書生,也有人叫它改良的圓領褶子,在新寶蓮燈裡落第的劉彥昌也是穿
這個),繫縧子;進宮救出孤兒時繫大帶,不過是在身後(據說是山西梆子的扮相,不知
有無特殊意義);與公孫杵臼定計及白虎堂時改為傳統扮相,綁白領,黑褶子,戴加翅子
的高方巾。後面因為過了十五年,他又是被屠岸賈收留府中,所以從年齡來看,戴白三,
從環境來看,衣服也變得較為富貴。被魏絳揍及最後報仇兩場,戴員外巾,分別穿墨綠及
黑色的帔,這兩件帔的袖子很大,下襬較短,露出裡面的襯衣(忽然想起京崑劇團的潘金
蓮與四個男人,裡面的張大戶穿的就是這樣,只是顏色不同);還有這兩場之間,跟孤兒
說出實情,又要換穿褶子,戴白髮鬏。這麼多扮相,光是趕場也夠角兒和箱管師傅忙的。
其實馬連良對行頭有一個要求,就是要三白,護領及水袖白比較容易做到(其實我還真看
過職業劇團水袖放下來上面有一塊污漬的),靴底也要白,就比較沒人在乎了。
趙家的老爺,丞相趙盾,只在全劇的前三場有事。第一場是戴文陽,掛白三,穿白蟒,先
激動的勸諫皇帝,又和屠岸賈對唱西皮原板轉快板,吵得不可開交,結果被皇帝送回家去
冷靜。晚上在院子裡祈禱國運昌隆,戴相巾,穿開氅,悶簾二黃導板(或者上唱二黃散板
)接散板,轉迴龍接原板,把屠岸賈派來的刺客感動的說出實情,不願殺他,但又無法覆
命,只好撞樹而亡。第二天又上殿彈劾奸臣(恢復第一場扮相),結果被屠岸賈以惡犬撕
咬,幸得力士相救,狼狽而逃,不過最後還是被屠岸賈一劍劈死(這沒演出來,是在下一
場由程嬰說出)。是個戲份集中,又有表現之處,又可早早下班的好差事。
女主角莊姬公主,在趙府時是鳳冠宮裝,程嬰進宮救出嬰兒及屠岸賈進宮搜查時改穿褶子
斗篷,包綢子,十五年後與魏絳見面,及在陰陵碰見趙武時穿黑帔,戴套翅(套翅似乎只
有這齣戲裡有),最後報仇換回鳳冠女蟒(據說張君秋是穿綠蟒,不過綠蟒沒別的戲要穿
,劇團也用不著單為此戲又花大錢做一件)。主要的戲份是和魏絳見面,出場唱四句西皮
慢板“宮廷寂靜影孤單”,見面後和花臉對唱(花臉西皮原板,青衣二六),不過在所有
張派唱腔中,這段西皮慢板算是沒那麼常見的,除非是張派專場演唱會,否則也不常聽到
。另一個旦角卜鳳,是太后所賜,專門伺候公主的宮女,地位和剪秋槿汐容珮一樣,算是
大宮女,所以戴大過橋,被屠岸賈拷問時戴甩髮,穿褲襖,加坎肩及腰巾子。後來因程嬰
獻孤,氣憤之下抓住程嬰的手一陣亂咬,被屠岸賈一劍劈死,和狸貓換太子的寇珠還蠻像
的,不過因為劇情地位畢竟不如寇珠,所以受刑時,沒有如烏龍絞柱這種的身段表現。
屠岸賈在搜孤救孤裡是銅錘的活兒,金少山及裘盛戎都曾演過,但是因為劇本安排不同,
在這齣戲裡用銅錘扮並不適合,或許這就是裘盛戎後來即使戲份較少,還是改演魏絳的原
因吧。扮相是戴改良紫金冠(我一直不懂為什麼架子花演的壞人,戴著和周瑜陸文龍同款
,只是不同色的盔頭)加翎子,戴黑滿,穿紅蟒,還有一個少見的大披肩,這個扮相從開
始一直到殺了嬰兒,同時因為他正一帆風順洋洋得意,裘盛戎為他設計了許多掏翎子的身
段。與趙武射獵改穿箭衣斗篷,戴黲滿,最後赴宴被殺,戴員外巾,穿開氅。他被殺的那
場,因為已經是最後,不宜拖拖拉拉喧賓奪主,不然以他的角度,養了十幾年的義子,竟
然是仇家之後,而且還要殺他,正如金兀朮與陸文龍,其實是可以大大發揮的。
魏絳的戲不多,剛開始(戴台頂,掛黲滿,穿黑軟靠)與公孫杵臼一起和屠岸賈吵架,還
沒吵完就被皇帝命令去鎮守邊關。這一去就是十五年,直到被召回京那場,才得到一個急
急風四將起霸,大開門,馬童中軍雙進門,四擊頭後回頭裡出場,打虎頭引子的主角派頭
的待遇(掛白滿,穿蟒)(這個引子雖然沒有伴奏,但還是要照著之前的曲牌的調門,不
能賣高嗓門),之後與公主見面,責打程嬰,設宴報仇,扮相都一樣,只是換不同顏色的
蟒。既然是銅錘應工,自然少不了唱,不過最有名的一段就是漢調二黃原板“我魏絳聞此
言如夢方醒“。魏絳責打程嬰,程嬰說出實情後,撕邊(或絲鞭),魏絳唸“這、這、這
...“同時後退,踩右腳,丟鞭,崩登蒼裡踢蟒抓蟒亮相,再起撕邊接脆頭,跺腳搓手唸“
哎呀”,趨前扶起跌坐在地上的程嬰,然後開唱。整段表演,連鑼鼓帶身段與唱腔,情緒
飽滿,很是動人。這段唱可算是魏絳的主打歌,花臉演員和票友沒人不會,清唱時也很常
見,非常悅耳好聽,即使沒有花臉嗓如我,也能跟著哼出整段。
梅蘭芳大師曾說,傳統戲曲觀眾的心態,是不管一齣戲中間有怎樣的離合悲歡,總希望最
後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即使這個結局是在好人含冤而死後,冤屈才得昭雪,壞人才得報
應,例如六月雪竇娥冤),免得花了錢還帶一肚子悶氣回家,落得個睡不著覺(雖然大家
都心知肚明,人間世並不是什麼事都天從人願的)。這種想法或許太一廂情願,不夠深刻
,可是其實不止傳統戲曲,現在的影劇作品不也是如此嗎?什麼時候看過連續劇或電影是
一悲到底,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所以即使最後沈冤得雪,母子團圓,這齣趙氏孤兒仍
被視為悲劇。想想中間自願非自願的死了那麼多人,自願者固然捨生取義,求仁得仁,但
是非自願的,例如趙家那三百多口呢?深宅大院裡,總有幾個是消息來得太晚,來不及逃
的吧?去了的人回不來,團圓結局只是用來安慰觀眾而已。而我更覺得,悲劇的原因固然
是昏王無道,寵信奸佞,可是那位駙馬,知道要被皇帝滿門抄斬,還是乖乖的等人來殺,
或許這是古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奴性,但是公主要進宮阻止,駙馬還說算了去
了也沒用別去了?!即便知道是古代,我還是非常的不以為然,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吧。而且以劇情來說,爭而不得,更有戲劇性,演員更有表現,觀眾也更會被感動,所以
這戲情節打動不了我,這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還是伍子胥鼎盛春秋比較解氣。
第一次看完這戲,最深的印象就是,怎麼每個人都在忙著換衣服?當然其他戲也有改裝,
況且因為角色的年齡身分時間地點不同,換個扮相也是應該的;不過還是忍不住想,要是
那天台下有不熟悉該戲及演員的觀眾,會不會根本就不知道台上那個角色剛才已經出來過
了?另外前面說到黃梅調電影,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李麗華(已故),或許因為她曾跟穆
鐵芬及章遏雲學戲,有她在內的黃梅調電影(我收集的有這一齣(她演公主),還有秦香
蓮(成龍演她的孩子)和閻惜姣),她都是唯一有水袖的(其他人都是古裝的袖子),而
且耍的虎虎生風,很有程派的味道,但是跟其他沒什麼京劇底子的演員放在一起,看起來
真是格格不入。
我幼年時原本只對旦角及武戲著迷,偏有一位老師特別喜歡生淨戲,有一次幫老師把東西
拿回辦公室時,老師提到海光即將公演此戲,我因為既不喜歡又沒看過,所以只有淡淡回
應,老師因此發現我號稱戲迷投胎卻沒看過搜孤救孤,也沒看過大八義圖。於是帶著我連
續幾天把戲看完,而且還細細解釋,更抽問心得,因此導致我即使沒興趣的戲也認真看,
還要順便學個兩句好表示自己的用心,藉此保障以後的蹭戲。寫下此文,一是向大家介紹
這齣趙氏孤兒,二是留戀那段三天兩頭就往國藝中心跑的日子,三是懷念已經離我而去的
長輩們,感謝您們任由我從小沈迷在戲曲的世界裡,更牽著我的手,用滿是寵溺的眼神,
帶我領略戲曲的無限美好;人生踽踽獨行,但每當急管繁弦響起,恍惚中您們仍然就在眼
前。
作者: chachagod (恰恰喬)   2020-11-17 18:02:00
推!寫的好細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