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如何解讀莊子的「坐忘」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1-12-18 21:02:15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
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
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
,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
丘也請從而後也。」(《莊子‧大宗師》)
這一段是莊子著名的「坐忘」工夫。如果從字面意義解讀,莊子
似乎是反道德,反對社會規範,反對感官經驗,回歸到萬物一體的道
。如此一來就很難理解莊子在說什麼,社會規範是順應一時、一地、
某些人的需要而產生,是否恰當還可以有討論空間;但反對仁義道德
和感官經驗就說不通,難道莊子完全不需要過現實生活嗎?
曾昭旭老師對於道家文本的解讀提出一個很好的說法,他認為道
家批判的仁義並不是儒家的仁義,儒家的仁義源自人之性善,這沒什
麼好批判;但如果仁義變質成為僵化的教條,對生命構成壓力、負擔
,就需要反省、批判,道家針對的是這部分。結合此說來看,「忘仁
義」、「忘禮樂」不一定是反道德,而是「道德而無道德相」,不顯
現定型的框架,自然達到仁義禮樂的境界,「忘」是超越而不是否定
。儒家和道家的主張並沒有衝突。
為什麼要「忘仁義」、「忘禮樂」?因為仁義禮樂一旦訂出明確
標準,相對就有「非仁義」、「非禮樂」,人就要接受這些標準的檢
驗,做不到就批判,生命的壓力、負擔、創傷便是由此而來。但如果
是本來就想做、當下覺悟,就不必有太多繁瑣的檢驗批判,才是真正
的仁義禮樂。
至於感官經驗,恐怕也不能反對,除非是死人或昏睡,不然大腦
總是隨時接受外界訊息的刺激,無法像電腦一樣「關機」。就算是靜
坐,也只是暫時摒除雜念而已,還是要過日常生活。道家的「道」如
果是提倡成為死人或昏睡,也是說不通的。「道」應該是活潑潑的生
命。因此所謂「離形去知」,我的解讀是不依賴感官經驗,不需要刻
意思考,身體自然能夠順利運作。如此一來就可以集中精神心思去做
更有意義、價值的事。重點在超越身體之上的心靈,而不是否定身體
。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雙腳能走路,不是經過學習才會,而是本來
就會;如果要刻意思考操作,反而代表身體出問題。更有意義、價值
的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溝通,達成人我一體的「大通」境界。
這必須先放下自己內心的偏好和成見(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才
能辦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