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明王之治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1-10-28 09:51:58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嚮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係,勞形
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猿狙之便、執嫠之狗來藉。如是者,
可比明王乎?」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
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
喜,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莊子‧應帝王》)
〈應帝王〉可以說是莊子的政治哲學,通過陽子居和老聃的對話
,提出「明王之治」的概念。陽子居認為英明的聖王應該行動迅速、
富有魄力(嚮疾強梁),對事物掌握透徹、思考清晰(物徹疏明),
又能夠勤勉學習。但老聃卻不贊成陽子居的看法,認為這些充其量不
過是技術性的條件(胥易技係),使人身心勞累(勞形怵心),到頭
來只會成為被利用的工具,就像虎豹因為有美麗的花紋,所以被人獵
殺;猿猴和獵狗因為便捷,所以被人役使一樣。
「明王之治」是無為而治,並非依靠領導者個人的才智和氣力,
因為即使再怎麼天才,和社會上所有人相比依然很渺小。莊子在此處
並未正面肯定制度的價值,但我認為良好的制度應該是達成無為而治
的先決條件。比如一個班級如果有完善的分工,風紀股長管好秩序,
衛生股長管好環境清潔,班長就不用做太多事。而如果班上每一個同
學都能夠自動自發,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各股股長當然也就不用花太
多力氣去管理。
問題是「自動自發」如何可能?歸根究柢在於人的心態,面對該
做的事,如果內心是厭惡、逃避、排斥,覺得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
做起事來可能就會拖拖拉拉,結果也做不好。很多事情我們不一定積
極、樂意去做,但至少可以冷靜回應。壓力有時是自己給自己添加的
,凡事採取接納、包容的態度,不要有太多先入為主的負面思維,排
斥和逃避的感覺就不會那麼強烈,也比較能夠自動自發了。這種心態
或許也是道家希望我們培養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