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38歲大叔的斜槓人生請益

作者: hass231470 (11!)   2019-02-12 00:42:13
看了原po L的回推文還有Y大的文章, 我再以自身經驗回一篇心得, 先講結論;
社會觀察 與 以利他思維行動 是兩回事
個人翻身 與 創造社會價值 是兩回事
原po L還有Y大其實分別分享了35-40歲公務員背景的社會觀察, 還有25-30歲入社會的觀察
, 在觀察的過程跟自己過去的窮苦或挫折經驗連結產生的看法, 但怎麼把這些看法與心得
轉化成行動才是最值得討論的地方, 但也是最少人討論的地方
我前篇提到的重點其實是在第三方部門, 包括NPO, NGO, 還有CS. 可是這些目前不是長輩
在做, 就是少數背景好的年輕人, 而如果能理解到這些活動與價值鏈的創造並有資源與能
力投入的, 也可能都要50了. 需要吃資源人品, 也吃組織者的資質還有執行與號招力
而L認為的創造被動收入, 與Y分享的獵人頭男友經驗分享, 我覺得都仍停留在個人對社會
的觀察階段, 比如區分人的背景做族群分類, 尚未進入到能夠針對族群有所行動階段.
很多人即使有那個同理心, 但也就一輩子停在那, 這也是一大問題, 這是我們人民素養需
要提升的問題, 因為對很多人來說, 利他與共同創造社會價值是個很模糊的概念, 而所謂
生涯規劃, 其實大多人是指個人努力, 或是想辦法取得e高c/p工作的捷徑, 所以很多根本
是背道而馳的, 甚至是繼續去傷害弱勢底層而不自知, 甚至不如直接去做義工
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能創造什麼價值? 比如在金融市場上的獲利, 比如獵人頭在仲介費
用的收取, 如我前面所提這些都是非實體市場, 即使獲利, 可能不如一頓飯或一張床, 甚
至這些交易背後對實體市場是幫助還是傷害都是問號. 真正能幫助的, 是創造在實體市場
上因為一項服務, 底層人可以將自身價值發揮, 拿到市場裡去交換獲取報酬, 取得從泥淖
裡爬起的機會, 進而逐漸穩定的改善家境與下一代環境, 而不是那種突然懂了什麼, 然後
賭博式的翻轉人生
至於教人怎麼做生涯規劃與階級翻轉, 我覺得效果是不如直接投身公益, 因為這種東西是
一種自身經驗法則, 比如說一邊做公務員穩定收入一邊投資, 比如說念好學校拿進大公司
這都是仙在限定背景下的經驗, 比如公務員身份, 國立碩士, 與獵人頭接觸等等, 這樣的
生涯規劃, 對底層人來說根本完全勾不著邊
在Y大的分類裡面其實也提到, 其實板上的生涯規劃與幫助人, 還是以過得去的家庭為主,
你不會去龍山寺說要打造被動收入, 不會去跟一些XX之家的人說要怎麼進入大公司. 所以
說要幫助底層口號和自己行動可能是兩回事, 以我自身投入的經驗與心得, 我可以說一般
人與這塊的gap, 是有如鴻溝般巨大, 連理所當然的努力派生涯規劃思維, 根本都無法套用
. 要不然就是很多人因自己一時困境產生的同理心, 但對於環節, 系統, 還有行動能否創
造實際價值的思慮, 可能都沒辦法消化
比如龍山寺和火車站的人,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居所暫時安頓, 然後給他們時間打理好自己,
能體面點去面試勞力工作, 將來能成為工人或送貨員, 甚至計程車司機, 那就已是翻身了.
比如孤兒育兒院的人, 需要的是家庭而不是一昧的捐贈, 因為很多不是孤兒, 而是因為被
渣父母拋棄, 所以應該是要往縮小孤兒院規模去想, 而不是擴大, 回到原本根源解決, 讓
這些父母負責, 讓孩子可以返回家庭. 持續擴大的結果, 最後反而會形成更大的坑, 小孩
將來沒競爭力, 甚至老闆也歪了跟你說我要養員工不然要收起來嗎?
諸如此類都光是在思維上就有巨大差異, 更別論具體環節流程的影響, 這些都是在投入前
就需要思考的, 不然可能只是更糟而已. 而板上的生涯規劃對這些人來說, 可能全部都是
沒有幫助的. 我可以說直接去做義工或捐錢都比抒發一時的同理心或見解有用, 跟他們講
這些道理與分析, 或是幫助或宣揚的方法不對, 甚至會引起反感與反效果
今年我如往年送了北車的朋友除夕便當, 但我在另一個人氣較多的板被浸水桶, 原因是違
反版規(送禮), 這社會的荒謬很多是你無法想像的, 這就像扶老太太過馬路被開罰單一樣,
很多人講的底層翻身, 其實是對於自己困境的一種抒發, 並不是真的能站到他人立場,
甚至社會立場去做思考行動. 而在這個抒發過程也可能不如己意就隨之動搖, 或是連行為
有沒有創造對社會的利他效果, 都沒辦法分清楚流程環節的影響在哪, 這要的不是一份心
而已, 更要對人與社會有清楚的瞭解研究, 所以目前有餘裕的還是長輩在做居多, 像我們
年輕人在做的, 確實很多是家裡有背景的人. 但這並不是家庭好才可以去做, 很多問題其
實根源是社會冷漠還有人心造成, 就算不投入, 平常能建立這種意識提醒自己, 也可扮演
在關係惡化方向發展前畫下停止線的角色, 這樣也就很有幫助了
最後我整理一下;
1. 實體市場與非實體市場價值創造的不同
2. 個人困境與社會族群困境的不同
3. 社會觀察階段與將想法轉換成可執行的方案的不同
4. 直接的幫助可能更有用
5. 如以上還沒能成形, 至少先更多深層地認識社會, 成為縮小gap的人而不是擴大gap的人
以上一點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