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暮蟬悲鳴時》關鍵評論網專欄第二篇

作者: furudelika (工藤霖)   2021-04-25 23:15:22
《暮蟬悲鳴時》:從「雛見澤症候群」探討思覺失調症與鐵路殺警案
2006~2007年播映的《暮蟬悲鳴時》、《暮蟬悲鳴時 解》這兩季動畫,隨著新作《暮蟬
悲鳴時 業》在2020年10月上映,許多人為了理解新作品當中的內容,而重新觀看過去這
兩季。
《暮蟬》舊作的中心議題,莫過於「御社神作祟」的傳說,以及「雛見澤症候群」這種疾
病。雖然在動畫與漫畫中,這種疾病被描述地很懸疑、恐怖,但就現代精神醫學而言,其
實它的原型就是「思覺失調症」。
(本文有雷,請讀者斟酌閱讀)
在舊作中最先登場的《暮蟬悲鳴時 鬼隱篇》裡,前原圭一因父親搬家而到了雛見澤這個
十分排外的村莊。雖然他和同伴們相處地很愉悅,但卻無意間發現自己的夥伴魅音和禮奈
似乎在隱瞞自己些什麼。
當他發現他們隱瞞的是過去村裡發生的殺人案,以及園崎家在村中握有權力後,他開始感
覺到自己要被迫害了:「正因為他的外人身分,所以即將成為村人的消滅對象。」「鬼隱
篇」中的圭一如此地相信著。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他開始聽見了背後的腳步聲、感覺到有人在監視自己,對於周遭的夥
伴們開始疑神疑鬼,並出現了幻覺:享用魅音和禮奈送來的牡丹餅時,忽然想起過去看過
的漫畫中,食物中被埋針的恐怖畫面,因而以為自己吃到針,魅音和禮奈是要謀害他的;
而當魅音和禮奈到他家探病時,拿起了麥克筆想在他衣服上寫下「趕快打起精神」時,他
卻以為魅音即將拿針筒朝自己注射,因而失去理智,用球棒打死了魅音和禮奈......
對我來說,想要了解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心理世界,沒有什麼比《暮蟬悲鳴時》前兩季更能
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真實與虛幻的差異。
你或許會懷疑:《暮蟬悲鳴時》是建立在一個有著濃厚「活祭」色彩的村莊中,活在現代
的我們,真的有可能會變成那個樣子嗎?答案是可能的。在我修心理學的某一堂課,老師
請來了兩位思覺失調症患者訴說他們的親身經歷,其中一位患者便告訴我們,在他知道自
己生病了以前,他真的相信黑白無常時常在他身邊,要他去做這件事、那件事之類的情況

什麼是思覺失調症?一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世界
就如同許多精神疾病(如常見的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等)至今仍無法給出非常清楚的
病因一般,思覺失調症也是如此。目前精神醫學對於精神疾病的看法大多是「生理、心理
、社會、先天性格等多重原因交互影響之下而造成的結果,而引發疾病的則是『超越個人
所能負荷的心理壓力』」。
事實上,就精神醫學的角度來說,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可能得到精神疾病,只是機會高低
不同。以常見的憂鬱症而言,根據董氏基金會於2017年4月所發表的調查報告,13~21歲
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常常」或「總是」感到憂鬱的人高達了40%;若以美國的資料來看
,每一個女性在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憂鬱症發作的比例高達10%~25%,男性也有5~12%。
但即便是如此常見的憂鬱症,至今精神醫學都尚未發現必然成因,也未找到根治的方法,
何況是更為複雜的思覺失調症呢?
目前唯一知道的是,思覺失調症是在「心理壓力」的影響下發病的,醫學家們對於思覺失
調症的主流想法是「腦部的生化物質失調」所引起的疾病,亦發現某些藥物能夠減少思覺
失調症的某些症狀,但卻仍找不到真正成因,也未能找到根治的方式。
而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的症狀,主要可以分成「正性」與「負性」症狀。正性症
狀指的是:「一般人所沒有的,而思覺失調症患者會有的狀態」,例如妄想、幻覺等等。
而負性症狀則是:「一般人所有的,而思覺失調症患者所沒有的狀態。」譬如他們有時會
無法感覺到情感、無法正常說話,有身體僵直難以移動等情況。
當思覺失調遇上法律:是病,還是罪?
《暮蟬悲鳴時》作者在「皆殺篇」中陳述了他創造「雛見澤症候群」的目的:「在疑心生
暗鬼的圭一引發慘劇的場合,圭一固然有錯,但當想到「強迫圭一引生慘劇的環境」時,
我感到絕對不可以把一切責任推在圭一身上。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這一點,於是我創造
了『雛見澤症候群』此一關鍵詞......。藉著理解這病名,我們便能從單單責難犯人的立
場,轉而把疑問的目光投向製造出犯人的環境。」
然而,就法律上而言,即便患者患有嚴重疾病,法官仍然得對「被告」作出判決。而法律
和精神疾病本身正是如此矛盾的存在。針對鐵路殺警案一二審的判決轉變,導致一審鑑定
醫師沈正哲對司法感到不滿、對於專業備受質疑感到憤怒,決定再也不接鑑定工作之後,
身兼律師與心理諮商研究生的紀岳良對此爭議做出如此陳述:
對於犯罪者的精神狀態,法律關心的是「負責」,對應到刑責。而就醫學、心理學而言,
犯罪不是重點,而是這個人的精神怎麼樣被知識理論理解,回應給出治療。兩者朝向的目
的性,就有所不同。
當一個犯罪者罹患解離性身分疾患(DID 舊稱人格分裂),無論何人,都認為犯罪者有多
種人格,也確定他犯罪時是解離出來的X人格,這個X人格有著極端理性與冷血的特性。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這人犯罪時,並不是他,要處罰的話應該是針對那個X人格(論其實
際,醫學也不管處罰)。但從法律的角度,是沒辦法說出「因為犯罪時是因為他生病的X
人格主導,所以他無罪」,因為法律認的是這整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那個人格。
法律與醫/心理學系統,說著各自的話,有些事物兩者的語言無法對應,各自也都有不能
處理的現象。或許除非完全揚棄法律與醫學二分法的系統,否則所謂精神障礙犯罪事件,
永遠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就法官而言,有罪無罪依舊是自己的理解,精神鑑定可以拿來作為依據,也不能作為唯一
依據,但所謂精神障礙這件事,卻只會循著醫學、心理學體系的系統說話,說來也是矛盾

法律不是萬能,醫學、心理學也不是萬能。精神障礙判斷的場域是「兩個系統交錯,相互
拒斥又需要」。
最終,遺落的仍然是精神障礙者與受害者。
近年來許多重大的殺人案,如鄭捷案、小燈泡案、鐵路殺警案,都讓民眾深深感到恐懼,
而這個恐懼的源頭源自於「公平世界假說」:人們普遍認為「這個世界是公平的」,那些
會遭逢厄運的人,必然是他們的行為有問題,所以才會遭來厄運,而我只要不要跟那些被
害者一樣,做出那些會讓自己被害的事情,我就不會遭來厄運了──
我只要不要像她們一樣穿得太露,就不會被強姦了。
我只要不要談婚外情,就不會被殺害了。
我只要不要...就不會...。
然而,當「無差別殺人」出現時,徹底打壞了大眾的「公平世界假說」,使得人們發現沒
有辦法再以「我只要...就不會被殺了。」來使自己感到安心,於是人們開始尋找犯人的特徵,譬如「愛打暴力遊
戲」、「是個精神病患」、「孤僻不與人交際」等,然後再要求政府大力控管、限制這些
人的行為、病徵,好使得自己感到稍微安心。但負面標籤卻也於焉誕生。
而正因為法官被期望回應社會大眾的期待、讓社會大眾得到一個看似安全無虞的生存環境
,所以不得不以定義不明的「可否教化」作為是否判死刑的一個標準──因為只要他們沒
有辦法被教化,那麼他們再犯的可能性就很高,人們就會陷入危險中,所以最簡單的方法
就是判他們死刑,讓他們永遠與社會隔絕。
但是,「可否教化」該由誰說得算?在鏡週刊文化組採訪主任胡慕情的一集節目中,便談
到了「鑑定報告」的困難:
......過往精神鑑定的爭議之一,就在於可否教化。
可否教化對精神科醫師來說是一件沒有懸念的事,因爲精神科醫師清楚知道自己不是神,
而且他們身為醫生的責任與義務,就是治病。但這是在醫療的範疇,當他們在法庭上被要
求回答這個問題,就會超越了他們所能回答的倫理界線。但許多法官會將這個難題丟給精
神科醫師,使得精神鑑定的信度,一直受到質疑。
除此之外,這集節目也提到了精神鑑定在法律上不被重視的問題:
.......這次的精神鑑定爭議,並非能不能教化。這次的爭議,在於檢察官主張,精神鑑定有許多
瑕疵。檢察官所謂的瑕疵,是認為精神鑑定只做一次,不夠嚴謹,且質疑鑑定醫師沒有相
關專業。其次,是認為醫師只靠一個人就做成結論不夠公允。第三,是醫生做結論時,是
在速食店做成的。第四,是鑑定團隊只花了兩小時跟被告會談,就認定他罹患了思覺失調

這些說法乍看之下都很有道理,但是只做一次,是在法官裁定進行精神鑑定時,檢辯雙方
都同意的;其次,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長期以來都有受法院囑託進行精神鑑定。鑑定醫師沈
正哲,也做過非常多起司法精神鑑定。就算沈醫師過往經驗不被認可,那麼在審判的準備
程序中,檢察官理當針對這一點提出質疑或異議,但檢察官沒有,直到鑑定結果不如他預
期。
正因為鑑定結果不如檢察官的預期,所以才開始出現了鑑定報告有問題的檢討,詳細內容
都在該集節目中被呈現出來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進去閱讀原文。
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就目前的精神醫學來說,思覺失調症並非一種可以假裝的疾病,鄭再由殺警前的心理歷程
,正如同《暮蟬》中的前原圭一一般,感受到自己受到迫害、向警察報案卻被當瘋子,警
察找來她女兒,要他女兒把他帶去醫院,但鄭再由卻不理會女兒,獨自一人離開。爾後,
他去了社會局、去了保險公司解約、去了議員服務處求助,但都只被當作怪人,沒有人理
會他口中的「有人要謀害我」。
在他的世界裡,他確實有著強烈的迫害感,於是決定買了兩把刀防身,並再次報警,但再
次被警察勸離。陷入強烈被迫害感的他,決定北上召開記者會,找人揭穿他即將被謀害的
計畫,卻在火車上感受到有人在監控他的行動,而警察是監控者派來的,於是才拔刀防身
,鐵路殺警案就此發生(詳細的心理歷程可參訪此篇深度報導)。
就精神醫學來說,鄭再由需要的是強制治療,但是就法律來說,法官必須還給大眾一個「
公平世界」,於是鄭再由必須被量刑,必須被關進監牢裡,即便監牢對於思覺失調症而言
少有治療效果。
事實上,不只是精神疾病,一般並未患病的犯罪者,多半也是因為各種心理壓力而犯罪的
。紐約市立大學約翰傑刑事司法學院(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副教授
、協助囚犯出獄後上大學的Prison-to-College計畫創辦人貝茲.卓辛格(Baz
Dreisinger),因工作探訪世界各地的監獄,而產生了一個重大疑惑:「監獄這項懲罰機
制,真的有效嗎?」進而著手撰寫了《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
那麼,目前世界上再犯率最低的國家,又是怎麼做的呢?目前再犯率最低的國家,乃是採
取「北歐監獄模式」的北歐各國,他們不把犯人當作傳統觀點下的「犯人」對待:犯人得
以正常社交、參與各式課程、有著舒適的房間、學習各式的課程。
而在實行「北歐監獄模式」之前的挪威,出獄後的再犯率高達60%~70%,就和現在的美國
一樣,但自從1990年代開始進行監獄改革之後,嫌犯出獄後兩年的再犯率下降至20%,五
年內的再犯率也只有25%。
挪威的監獄是如此人道地對待犯人,而對於精神病患犯罪,則是以患者的身分讓他們受審
,並進入精神病院治療。而數據也確實顯示,他們的監獄模式是目前全世界最有效遏阻再
犯的監獄模式。(關於挪威監獄的參考資料:北歐把監獄辦成「度假村」,奇怪邏輯導致
犯罪率大減)
然而,即便如此,人們心中的那些怨念、恐懼、報復心態等等,又要如何平息呢?我想,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但絕對不是以「懲罰犯人」這樣簡單的方式一言以蔽之的。
最後需要點出的是,根據Jenny Shaw等人於2006年所發表的調查指出,英國監獄中的殺人
犯僅有5%的人患有思覺失調症,且大多數患有精神疾病傾向的犯罪者並非嚴重的精神疾病
,最常見的診斷為人格障礙及酒精與藥物濫用,且其中僅有1/3的人在犯罪時心理狀態異
常。因此,思覺失調症與犯下殺人罪的關連並不大,僅有極少數的精神病患可能因其心理
狀態異常而犯下殺人罪。
(完)
本文由蟬學家貓心本人撰寫。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作者: TeamFrotress (Heavy is Dead)   2021-04-25 23:23:00
太長啦
作者: ryoma1 (熱血小豪)   2021-04-25 23:28:00
にぱ~☆
作者: flysonics (飛音)   2021-04-25 23:39:00
太長而且跑題 暮蟬的魅力並不在於思覺失調症這件事上結果通篇都在講這個 = =
作者: Jetstream (Sammuel)   2021-04-25 23:41:00
這篇看來只是借暮蟬某一部份來聊另一個主題
作者: frosagen2018   2021-04-25 23:44:00
我以為御社神會在所有人身邊耳語,還是只有輪迴者
作者: disinsightme (苦笑生活)   2021-04-25 23:56:00
命題太不精確了
作者: furudelika (工藤霖)   2021-04-26 00:12:00
沒關係,請期待下一篇,暮蟬舊作的通篇分析
作者: StrikeBee (JKユニット)   2021-04-26 00:33:00
「僅由表面事實就直接對他人貼標籤是正確的嗎?」從社會寫實的角度比較能看出龍7的寫作理念,暮蟬、海貓皆有對於「真實」的探討疾病比較像是主題的引子,當然作者要分析這個也不是不行...XD
作者: jaguarroco (賈古拉)   2021-04-26 00:51:00
end
作者: tonefan990 (統粉990)   2021-04-26 03:38:00
推話說建議稱Rena,禮奈算是舊版動畫字幕組誤譯https://i.imgur.com/MjJf6YT.png不知道原po有沒有玩過原作,罪滅篇TIPS提到很多精神疾病相關的事情(主要是普通醫生試圖用現有精神疾病去解釋Rena的症候群發作症狀),很有趣裡面提到很多相關症狀去google以後也確實都跟思覺失調有關某方面來說蟬跟貓都是龍七想給大眾掃法律和時事盲而寫的,每次看相關社會新聞就能理解他的感受 XD這麼說或許有些僭越,但我對暮蟬這個棋盤算是研究得滿透徹的,原po發下篇的舊作通篇分析之前介意先讓我過目嗎?也許可以互相切磋一下
作者: windqqr (瘦到底的感覺真好!)   2021-04-26 07:50:00
原po不就是梨花嗎 (誤
作者: nihilistrue (nihi)   2021-04-26 09:05:00
暮蟬劇情本來就包了很多社會議題在裡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