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達賴喇嘛尊者:止和觀二修中哪個比較重要?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10-06 11:43:22
轉自:達賴喇嘛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dalailamaworld
摘自:1995年1月9日 達賴喇嘛於印度達蘭薩拉開示
各位兄弟姐妹們,我非常榮幸在此為大家講法,有關心靈的快樂。當然,我始終相信
,人生最終的目標是快樂。快樂有兩種:一種主要來自身體上的舒適,另一種基本上是來
內心的想法,或是透過心理的訓練。
我們人類透過好幾世紀,發明某些(訓練內心的)技巧,運用這些個技巧,塑造我們
的心。其他的動物沒有辦法做到,我們通常稱為「修」。
通常,「修」有兩種,一種是觀察修(觀),這主要是以理由的應用。另一種「修」
只是單純的讓我們的心專注在單一的境上(止),不經觀察,只是針對單一的點。
止觀二修中哪個重要。如何訓練我們的心?如同我之前所講到的,修有兩種。解剖分
析式的觀修(止觀當中的觀),我覺得這是比較有效果的。
善擇的智慧,你也知道,我懂的英文詞彙很少,知道的詞彙意思很有限,有時候我可
能會用錯詞彙,在人腦裡,善擇的智慧是人腦最健全的品質。
以佛教的角度而言,應該是以懷疑的態度,不輕易的接受,不要急,再實踐,然後再
觀其理由,看到理由,再由實踐後的經驗產生了覺受,之後才去接受。這才是佛教徒應有
的態度,科學的途徑。運用理由是非常有必要的,透過理由讓我們改變原有的概念。
只是簡單的專注一境的靜坐(止),在那個當下你可能會覺得減少了干擾,但長遠來
講對我們的心沒有什麼作用。
解剖分析式的觀修(觀),分析情況,透過理由及實踐才能產生真正的信心,一旦有
了信心,你的信仰才會變得非常堅定。即便他們說這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已經實驗過了,
我已經對各種情況做過分析。對我而言已經非常的清楚,因此其他的解釋不會輕易動搖我
的心。
專注一境的禪修(止),即是:你會單純地專注在某個點上,禪修不需產生堅定的信
心,如果接收到不同的訊息,你會馬上隨著那個訊息而轉變。
因此解剖分析式的觀修(觀)較為重要、有用。這倆者中,在解剖分析式的觀修時,
即便你是正在分析,你應該將內心的能量全部集中為一,這樣一來,我們的分析力會變得
更強大及深入,為此,我們需要某種程度上的專注一境之禪修。
這兩種修中,解剖分析式的觀修,在學術界裡被廣泛地使用,如果你曾有專注一境禪
修的經驗,便可增強解剖分析式的觀修,令其品質變得更佳、更容易些。
>>>>>
[1] 摘自:2020-06-07 達賴喇嘛尊者於視頻會議與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年輕人進行線上互動
以心理學而言,現代教育或當今世人只關注感官覺受,並不關注第六意識。要去體會
第六意識的話,就得忽略眼耳鼻等感官的覺受,這是依據奢摩他(止/禪定安止),還有毘
婆舍那(觀/智慧勝觀)——觀察修。這兩者(止、觀)都屬第六意識,而不是感官覺受。
[2] 如尊者說止觀都屬第六意知,《雜阿含經》:「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佛陀在經典當中說如何修習止、觀--大乘經典《解深密經》(玄奘法師譯):
「菩薩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第六意知),內心
(第六意知)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佛陀說如何修止)
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內心第六意知專注)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
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觀)(佛陀說如何修觀)。」
《大般涅槃經》:「毘缽舍那(梵語vipasyana-音譯"毘缽舍那",義譯"觀",即止觀
的觀)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為慧。」
(註:末學約十年前2014年元旦,於本版開始po系列文:[讀經]《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1) 止觀勝利(1),系列文前面一開始的部分總說止、觀,可先學習正確認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