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 (13)

作者: ykkdc (ykk)   2023-08-08 15:51:09
: 補充:修行的欲求,與對於名聞利養、五欲、輪迴盛事等的欲求,不能粗糙地混為一談
: 舉出事例--例如《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
: 目連報言:「....但如來住劫住者,我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當取般涅槃,眾生之
: 類壽命極短,又我不忍見世尊取般涅槃。然我身體極為疼痛,欲取般涅槃。」
: ....是時,舍利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 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欲取滅度,唯願聽許。」
: [1] 此處經文,目犍連尊者欲取涅槃,舍利弗尊者亦欲取涅槃
: 此處的欲求涅槃,並不是說,佛教不是說要離欲嗎?怎麼會欲取涅槃,又講欲求?
補充:心所法當中--欲心所
摘自:《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菩提長老(Ven. Bhikkhu Bodhi)
欲(chanda):在此欲是指欲行動(kattu-kāmatā),即要實行某件事或要獲取某
些成就。
應分別此「欲」(chanda)與屬於不善的貪(lobha)或貪欲(rāga)。[43]
後兩者肯定是不善;但前者則不定,當它與善心所配合時,即能作為追求良善目的的
善欲。
其特相是欲行動;作用是尋找目標;現起是需要目標;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標。它可比
喻為把心之手伸向目標。
[43] 在經中,欲常用以作為貪與貪欲的同義詞,所以也作不善欲解。但諸經在某些
情況解說欲為善行的潛力,即當其欲是「欲棄除不善法」和「欲獲取善法」的時候。可參
考《長部‧經廿二》或《中部‧經一四一》對正精進的詮釋。
>>>>>
[1] 在北傳的佛典,不論阿毗達摩俱舍論、阿毗達摩集論、百法明門論等
在講到心、心所時,都是將欲心所和貪心所二者分開來講,也就是,欲心所不等於貪
心所,欲心所屬於通一切境的別境心所,貪心所則屬煩惱心所,欲心所不等於煩惱心所。
比如百法明門論講到51種心所法,如果欲心所等於貪心所,那就只能算50種心所法,
而不是說51種心所法,所以,欲心所和貪心所是兩個不同的心所法,是不同類別的心所。
同樣的,南傳佛典亦是如此,如菩提長老說:應分別此「欲」(chanda)與屬於不善
的貪(lobha)或貪欲(rāga)。並非混為一談,南傳也不是將欲心所列於不善心所。
例如,佛陀自心相續的心、心所當中,有沒有欲心所?有;有沒有貪心所?沒有。
[2] 菩提長老在註釋[43]提到正精進,精進是第六意知的心所法,精進就是由善欲引生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