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最初獲得滅諦,是在見道時獲得9

作者: ykkdc (ykk)   2022-09-28 21:22:42
接續上一篇...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教授《入菩薩行論》達蘭薩拉大乘法苑
第八品 靜慮(禪定)
5.「自身(自己)本無常,猶貪無常人,縱歷百千生,不見所愛人。」
在此所要斷除的散亂,最主要是貪心,也就是所謂掉舉的意思。
掉舉是說,去緣與現在所緣的這個主題,亳無相干的一種貪心或是一種散亂。
第 5 句說到,如何斷除掉舉的方法?
「自身本無常,猶貪無常人」──透過無常的想法,去對治常執之後所產生的貪心,
這是一種。
或者也可以說「自身本無淨」──不乾淨,「猶貪無淨人」;
或者說「自身本無樂」──苦,「猶貪無樂人」;
或者「自身本無我,猶貪無我人」;
可以透過這種的方式,去對治貪心等種種的過患。
6. 未遇則不喜,不能入等至;縱見不知足,如昔因愛苦。
7. 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亦毀厭離心,終遭愁嘆苦。
8. 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無常眾親友,亦壞真常法。
9. 行為同凡愚,必墮三惡趣;心欲赴聖境,何需近凡愚?
10. 剎那成密友,須臾復結仇,喜處亦生瞋;凡夫取悅難!
身為一個初學者,我們有時候去看世間人所做的事情,會覺得好像很有意義,可是慢
慢的學佛學久了之後,就會覺得他們所做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會知道世間人好像都在貪
著世間的瑣事,沒有意義。
這是一個很好的,讓我們去對治貪心的主緣,因為當你從貪著世間瑣事中獲得醒悟的
話,就可以避免很多貪著世間無意義的小事情,這也是一種最主要的對治貪著、貪心的來
源。
11. 忠告則生瞋,反勸離諸善;若不從彼語,瞋怒墮惡趣。
12. 妒高競相等,傲卑讚復驕,逆耳更生瞋,處俗怎得益?
世間人一般都做什麼呢?
世間人看到比自己更有功德、或更有學問,或更有錢財時,他就會產生嫉妒;
世間人他看到比自己更沒有學問的,比自己更差勁的,就產生輕蔑、低視的心態;
世間人碰到與自己同等學問者,就會想盡辦法把人家拉下來,跟他斤斤計較、比較。
世間人所遇的就是這三種人,可是每一次遇到這三者任何一者時,都是在煩惱惡業中
打轉,我們還要跟世間人混在一起嗎?不要了。
當然我們要認識世間的凡夫,這是需要的,可是不要跟他們走得太近,不要受世間凡
俗的影響,讓自己也變成跟凡夫的行為一樣,沒有意義。
13. 伴愚必然生,自讚毀他過,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
14. 是故近親友,徒然自招損。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
15. 故應遠凡愚,會時喜相迎,亦莫太親密,善繫君子誼。
雖然我們生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遇到很多的這種俗人,而且我們周遭的朋友當然也
就是凡夫而已,可是要跟他們之間保持一種心靈上的距離,不要太過分的依賴他,受到他
們的影響,再去做這種世間亳無意義的瑣事,遠離這種的貪著。
16. 猶如蜂採蜜;為法化緣已,如昔未謀面,淡然而處之。
在此為什麼要說貪心的過患呢?
因為成辦三摩地(禪定奢摩他安止)的最主要的二大障礙:第一個就是沈沒,第二個
就是掉舉。(獲得禪定奢摩他安止的障礙,就是以沉沒、掉舉為主的五蓋。)
沈沒和掉舉中,第二個掉舉的對治力,最主要就是此處所說的內容,因為這是比較嚴
重的問題。
我們在修學三摩地(止)時,很容易被貪心給牽引,或者是偏離主題,去想一些過去
發生的事情,或者是現在發生的一些事情種種等,一直使我們的內心無法安住在境上面,
掉舉本身又是一種貪心的性質,為了能夠斷除這種掉舉的緣故,所以在此說到許多貪
心的過患,說到世間的俗事是沒有意義的、不應該貪著等等。
在此為什麼要說世間雜事沒有意義,不應該貪著,其原因是什麼呢?
最主要是要讓我們在修學禪定的時候,不要太去想世間的俗事或是貪著,因此而說貪
著的對治力。
至於沈沒(昏沈),因為我們在修學禪定的時候,內心要非常明朗的看到所緣境,要非
常清楚的看到,
但是沈沒(昏沈、瞌睡)會有一種沒有辦法讓你看清楚,黑黑的這種感覺,暗暗的這
種感覺,這是由昏沈所生的副作用。
這二者(內心的掉舉與沉沒)是修學禪定時最主要的障礙了。
之後我們會看到修持菩提心自他相換的內容,在修學自他相換時,最主要的障礙就是
因為自方和他方分得太清楚了,於是緣自方的貪,緣他方的瞋。
緣他方的瞋、緣自方的貪的對治力,在此會說到,在此說到貪心的種種過患。
為了將來能夠成辦自他相換的平等捨,以及為了能夠使我們對治禪定時候的掉舉,而
說了種種貪心的對治力。
仔細去想的話,雖然貪、嗔二者都會障礙禪定專注一境,像我們生氣的話,也會想一
些偏離主題的內容。
可是貪、瞋二者比較之後,嗔心是非常排斥它現在所緣的這個境,它是一種排斥的心
態,它是一種遠離的心態。
可是貪心卻不是,貪心是完全想要佔有,或心好像被這個境給吸取的感覺,好像黏住
的那種感覺。
所以在修禪的時候,貪心這種散亂過害,絕對比瞋心還來得嚴重,因為他被這個境暫
時給吸引住了,這也是在此為什麼要說貪心對治力的原因,因為貪心本身作用的緣故。
17. 吾富受恭敬,眾人皆喜我。若持此驕慢,歿後定生懼。
接下來說到,當別人供養我們,或讚嘆我們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隨著這種的讚嘆或供
養而產生貪心。
18. 故汝愚癡意,無論貪何物,定感苦果報,千倍所貪得。
「故汝愚癡意」,這應該不叫「故」,應為「樂」,因為快樂,所以隨著貪心而轉,
藏文這是快樂的意思。
19. 故智不應貪,貪生三途怖。應當堅信解:法性本應捨。
20. 縱吾財物豐,令譽遍稱揚,所集諸名利,非隨心所欲。
21. 若有人毀我,讚譽何足喜?若有人讚我,譏毀何足憂?
如果有人毀謗我的話,我有什麼好痛苦或好傷心的呢?因為雖然別人毀謗你,但是還
是有人讚嘆你啊。當別人讚嘆你的時候,你有什麼好高興呢?因為實際上有另外一者正在
毀謗你。你們不覺得這種邏輯很巧妙嗎?很美嗎?真的是很有智慧的一種思惟模式。
22. 有情種種心,諸佛難盡悅,何況劣如我?故應捨此慮。
因為修學菩提心的緣故,我們對實際的利害或是實際的善惡關係,要辨別的非常清楚
,而去做最有利益的事情。
就好比菩薩們,是不應該讓內心產生瞋心的,內心產生瞋心的話,他一定要用忍辱刻
意控制嗔火。
可是為了要調伏粗猛的眾生,菩薩為了阻止他的惡行為,所以他會以悲憫心,表情卻
是非常嚴厲的方式,無論我們把它取名為瞋心轉為道用或是其他,在那個當下,菩薩會很
嚴厲的去呵斥,這是把實際的狀況分得很清楚之後,去做取捨拿捏的。
(例如:小孩、學生無知玩火,父母、老師嚴厲的呵斥,表面上發怒,實際上不是出
於瞋心,而是愛護他遮止他的惡行為。和瞋心不同,瞋心是想傷害對方,此處是救護。)
同樣的,菩薩是不允許有我慢的,不允許把自己視為高高在上的,把別人視為很低,
這是不允許的。
可是在這個同時,菩薩卻又要有非常強烈的自信(這種自信有時候又稱做佛慢,可是
和我慢完全不同,不會視自己為高他人為低),也就是我(有信心)絕對可以做到,這種
(承擔的)責任感是絕對要有的,所以這種利害關係、區別,一定要以智慧去分辨清楚。
23. 睥睨窮行者,詆毀富修士;性本難為侶,處彼怎得樂?
24. 如來曾宣示:凡愚若無利,鬱鬱終寡歡,故莫友凡愚。
第23和24句說到貪心的對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