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最初獲得滅諦,是在見道時獲得9

作者: ykkdc (ykk)   2022-09-27 18:11:49
: 《律藏》——《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唐.義淨法師譯):
: 「言應勤者,勸不放逸,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止故,
: 謂於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雙修等運,獲聖道故。」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教授《入菩薩行論》達蘭薩拉大乘法苑
第八品 靜慮(禪定)
內道和外道,都有奢摩他(止),也有毘婆舍那(觀),為什麼呢?
一般講奢摩他(止)和毘婆舍那(觀)的時候,我們有說,緣世俗諦的毘婆舍那,緣
勝義諦的毘婆舍那,有分二者。
如果我們是講,緣世俗諦的毘婆舍那(觀)的話,那是屬於內外共同所擁有的(內道
和外道共同都有的觀);
緣勝義諦(無我、空性)的話,那就是出世間的毘婆舍那(只有內道才有的觀)。
所以毘婆舍那(觀),可分世間的毘婆舍那,和出世間的毘婆舍那二者,光以毘婆舍
那來講,是屬於內外共同所擁有的。
為了獲得毘婆舍那(正式的觀),首先要證得奢摩他,證得奢摩他之前,要斷除世間
種種散亂的因緣,無論是外體的散亂因緣─身上的障礙,或心上的障礙,這一切都要斷除。
其因緣最主要就是散亂心,讓內心散亂,或是讓身體散亂的種種因緣。
身體散亂(身處散亂)的因緣,就像(處於)喧嘩的這種地方,很吵、很熱鬧的地方
,這是身體散亂的因緣。(佛教說於阿蘭若處修行,阿蘭若處是遠離喧囂的處所。)
3. 貪親愛利等,則難捨世間;故當盡棄彼,隨智修觀行。
4. 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
這種奢摩他(止)和毘婆舍那(觀),怎麼生起呢?
毘婆舍那(真正的觀)是一種智慧,可是它不是很單純的智慧,不是很單純智慧的原
因是什麼呢?
這種毘婆舍那(正式的觀)的生起,是透過觀察力,一直在觀察境,由觀察力去生起
未曾有過的一種身心輕安,在身心輕安的同時有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叫做毘婆舍那。
為了使我們能夠生起毘婆舍那,也就是從觀察力而生起身心輕安的緣故,這之前必須
要有止力(奢摩他安止)去生起身心輕安,才有辦法由觀力來生起身心輕安。
所以在毘婆舍那(正式的觀)之前,一定要有奢摩他(正式的止)。因為觀力所生的
身心輕安,這之前必須要有止力所生起的身心輕安,所以它的次第是決定的。
奢摩他(止)和毘婆舍那(觀),這二者的差別,並不是由所緣境去做區分的。為什
麼呢?
緣盡所有的,也就是緣世俗諦的奢摩他(止)也是有的,緣世俗諦的毘婆舍那(觀)
也是有的;
緣勝義諦的奢摩他(止)也是有的,緣勝義諦的毘婆舍那(觀)也是有的。
所以,毘婆舍那(觀)和奢摩他(止)之間的差別,並不是來自於所緣上的差別。
第 4句說到「能滅諸煩惱」,什麼叫「能滅諸煩惱」呢?是斷除煩惱的次第過程。
我們先以最基本的,暫時壓伏煩惱的一個次第來講,外道他們也是這樣認為:
我們現在所處的就叫自地,無論是欲界也好、或初禪天也好、二禪天也好,這叫自地;
他認為在自地的時候會有煩惱,像欲界有欲界的煩惱,初禪天有初禪天的煩惱,所以
他認為自地為粗,上地為細;
所以以粗細而分的禪定去追求上禪天──更上的天界,他認為更上一界,或更上一天
的話就沒有煩惱了;
因為他認為自地的時候會有煩惱產生,所以為了斷除自地的煩惱,他追求更上一界,
更上一天的無煩惱的境界;他們以一種自地為粗,上地為細,以粗細分的禪定去修學。
他們雖然透過粗細分的禪定,(世間道的)毘婆舍那和奢摩他的力量,能夠讓他們往
上一層樓,一直往上走(世間道止觀獲得四禪八定),可是這種煩惱消失,只是暫時性的
,這個叫做壓伏煩惱的一種對治力而已;
因為其煩惱的根本──真實執著(執取自性有的執著)沒有斷除的緣故,將來還是會
再次產生煩惱的,
唯有透過緣無我(勝義諦空性)的毘婆舍那,才有辦法徹底的斷除煩惱的根本──真
實執著(執取自性有的執著)。
所以不是靠世間的毘婆舍那,要斷除煩惱根本的話,還是要靠出世間的毘婆舍那。
什麼叫出世間的毘婆舍那呢?
就是緣空性的毘婆舍那(以勝義諦空性為所緣的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