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倉忠仁波切:「煩惱障」、「所知障」定義9

作者: ykkdc (ykk)   2022-08-20 14:18:42
: 《金光明經》:
: 「諸佛如來(佛果)究竟斷盡諸煩惱障、所知障故,名為涅槃(大般涅槃)。」佛的
: 內心意識成就大菩提,大菩提的意識上斷盡煩惱障、所知障之滅諦取名大涅槃、大解脫。
補充
摘自:《般若心經.釋義明光》倉忠仁波切教授
https://tsadong-rinpoche.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
* 何以名為「所知障」?
首先清楚,「所知」的定義是「堪為覺知境」,因此,所知就是存在的。
又,基本法是所知,所知可分為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因為,以「堪為覺知境」而
言有二分—虛假世俗諦、真實勝義諦(二諦是存在的境,二諦是所量、所知、有、存在);
又,以有境(心識覺知)通達對境而言,則有通達真實之勝義諦、通達虛假之世俗諦
,所以,修行上所要思惟觀察的就是二諦。(二諦是符合量的心識覺知所通達的對境。)
如是,所知(存在的境)分為二諦,(障礙心識覺知)同時現證二諦之障,就是所知
障;相反的,當斷除彼障而能同一刹那通達二諦之時,就是證獲佛果位、成就一切相智。
又,何以名為「一切相智」(一切種智)?二個法是一切法,三個法也是一切法,如
是類推,一切法(諸法)包含於二諦,所以,同時現證二諦相之智,就是一切相智。
此中「相」,意謂二諦的相(世俗諦的相與勝義諦的相)。
此中「智」,藏文上的內涵意謂「本是善性」,所以,應當以善或道的體性而去理解
,比如,諸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等五道)皆是智。
總之,唯佛能一剎那現證二諦相,獲得此殊勝智(現證二諦相之智)就是成佛。
* 再者,於此末尾,以結合修三士道之理,再次闡明:大乘菩提心之重要。
希求無上菩提,是獲得佛果位的主要因;希求聲聞菩提,是獲得聲聞解脫果位的主要
因;希求緣覺菩提,是獲得緣覺解脫果位的主要因。其中,由不同發心而有差別。
所以,大乘菩提心(希求成就佛果菩提的發心)猶如父親,決定孩子是大乘種性、成
就佛果位;空正見(通達空性正見的智慧)則猶如母親,堪能生出聲聞、緣覺、菩薩等不
同種性的孩子。
即使通達空性(具有通達空性的智慧),若無大乘菩提心(沒有為利一切有情願成佛
的發心),則必定不能成佛。
因為,菩提心(由大悲心引生為了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而希求佛果的發心)是大乘菩薩
道的精隨首要,猶如佛像裝藏表徵中脈的木頭,猶如繪製佛像的中心線,偏離中心線則其
他皆不正。
又,菩提心的強弱(希求成就佛果之動機的強弱),則是取決於大悲的勢力(大悲是
內心當中緣一切有情而想幫助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的動機),所以,大悲猶如大乘道的命脈
,對於大乘道之初、中、後,皆是極為重要。
首先,由大悲之力而能引生菩提心,修道期間也是依大悲之力推動而能增盛菩薩行,
成辦佛果位之後也是依大悲之力推動而利益眾生。
總的來說,悲是極為重要,無論修大乘或修小乘,乃至來世獲得增上生果位也是依靠
悲之力。
堪能獲得增上生的因是持戒,基本上則是以十善為根本而起修,其中,比如不殺生,
不殺生的原因就是悲。
又,以中士道而言,其修行目的是獲得解脫,獲得解脫的主要因是修三學,其中的戒
學也是以十善業、四根本戒(殺盜婬妄四根本戒)而起修,比如不殺生,不殺生就是由於
慈悲的緣故。
如論述中說,希求解脫必須建立三寶皈依處,其中主要皈依的對象是法寶,又,皈依
三寶應修的學處有二分——應遮學處、應學學處,其中,應遮學處之中有「皈依法不傷害
眾生」,這也是由於悲的緣故。
如是,無論修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皆是依於悲的力量,修行佛法的基本就是慈悲
,傷害眾生就會得到惡果報(如三惡道),利益眾生就會得到善果報。
所謂佛教,基本上就是以見(智慧)、行(行持)而言,見是緣起見,行是無害行,
由於有無害(悲)才有無害行。
所以,基本上,我們必須謹慎業果,並以慈悲而對待眾生,如此才能於修行上有所增
長。
總以上,以「前言引導之確定動機」及「略述修大乘菩薩道」二大章節作為前行教授
。理由是,《般若心經》的顯義是「般若波羅蜜多」,隱義則是「現觀次第」,也就是,
以「通達空性之般若波羅蜜多」結合「大乘五道之次第」而詮說。因此緣故,希望以此前
行教授有助於全面了解《心經》所表詮的內涵。
>>>>>
[1] 所知包含一切法(諸法),例如,有為法(屬無常法)是所知,無為法(屬常法)是所知
所知是符合量的心識覺知所通達的境,所知可分為勝義諦、世俗諦。例如,瓶子是所
知(量知所緣),瓶子此所知的如所有性屬勝義諦,瓶子此所知的盡所有性屬世俗諦。
未成佛時,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意知通達所知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