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身患而心不患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2-06-08 16:58:57
選譯自《增壹阿含經》第13經第4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8/8農曆七月初一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行腳到古印度的拔祇國,並在該國的尸牧摩羅山中落腳,佛陀就暫時住
在這座山中的一座名為鬼林鹿園中修行。
當時,有一位名叫那憂羅公的在家居士來訪世尊,他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
,然後起身坐在一旁。
那憂羅公長者對世尊說:「我年紀已老朽,再加上抱病纏身,多諸憂惱,懇請世尊能
隨機賜我教訓,使一切眾生聽聞之後能因此長夜獲得安樂。」
世尊對長者說:「如您所言,病痛纏身,這世上又有甚麼東西可以真正依靠?這幅臭
皮囊,究其實,也不過只是以一張薄皮覆蓋在血肉之上罷了。
長者,您當明白,凡有依憑此身者,貪圖肉身的須臾之樂,就是愚痴之心,非智者所
看重。是故,長者,雖身有病,但令心無病,就是這樣學習。」
長者聽聞佛陀所說的這一番話之後,便從座位起身,跪地頂禮世尊之後,便起身離去

在歸途的半路上,長者反覆思索佛陀剛才對他的開示,可是他仍不解其意,他又想起
被佛譽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於是他決定前去向舍利弗尊者求教。
正好舍利弗就在他不遠之處的一棵樹下禪坐。那優羅公居士來到舍利弗的面前,他跪
在地上,額頭觸地,對舍利弗頂禮,然後起身坐在一旁。
舍利弗問長者:「長者啊,我看您顏貌氣色和悅,諸根寂靜,想來必有所因,難不成
您剛剛有聽聞過佛法嗎?」
長者回答:「是啊,您說的一點都沒錯!剛剛世尊的確以甘露之法溉灌了我的胸懷,
我的顏貌氣色又怎能不和悅呢?!」
舍利弗說:「可否跟我分享您聞法的心得?」
長者便將佛陀與他的對話經過都跟舍利弗說了一遍。
舍利弗聽後便問:「長者,為什麼您不進一步跟佛陀請教『身有患、心無患』的意思
?什麼又叫做『身有病、心無病』?」
長者回答:「我的確忘了跟佛陀請教,所以佛陀跟我說的這一段內容我確實不明白箇
中含義,為此我特來向您求教,請您為我解說。」
舍利弗說:「好吧!請您仔細地聽好!牢記在心!我現在就進一步為您廣解其義。」
「感恩,舍利弗,我一定會專心聽講。」
舍利弗說:「長者,凡夫之人因不遇聖人,不曾接受過佛陀的聖教,也不隨順佛陀的
訓誨,亦不遇其他善知識,不與善知識保持良好的互動,這樣的凡夫就一定會有我見,他
在看待肉身色蘊時,一定會很固執地認定肉身色蘊就是我,或肉身色蘊是我的一部分,或
我是肉身色蘊的一部分,或肉身色蘊中有我,或我中有肉身色蘊。
他人的肉身色蘊或我的肉身色蘊乃因緣合會於一處,因緣而集於一處,然而有生就一
定有滅,所以當肉身色蘊生起的同時當下便趨於敗壞,本質上遷流不息,因為無常變易,
無法隨心所欲掌控,我無法令自己與他人的肉身色蘊永遠不老、不病、不死,因此我就會
生起愁、憂、苦、惱等諸大苦聚;
受蘊也是一樣,凡夫一定會有我見,他在看待受蘊時,一定會很固執地認定受蘊就是
我,或受蘊是我的一部分,或我是受蘊的一部分,或受蘊中有我,或我中有受蘊。
他人的感受與我的感受皆乃因緣合會於一處,因緣而集於一處,然而有生就一定有滅
,所以當感受情緒生起的同時當下便趨於敗壞,本質上遷流不息,因為無常變易,無法隨
心所欲掌控,我無法令快樂的感受或好心情永遠不變、不退,無法避免沮喪、憂鬱、躁鬱
等負面情緒的產生,因此我就會生起愁、憂、苦、惱等諸大苦聚;
想蘊也是一樣,凡夫一定會有我見,他在看待想蘊時,一定會很固執地認定想蘊就是
我,或想蘊是我的一部分,或我是想蘊的一部分,或想蘊中有我,或我中有想蘊。
他人的想與我的想皆乃因緣合會於一處,因緣而集於一處,然而有生就一定有滅,所
以當念想生起的同時當下便趨於敗壞,本質上遷流不息,因為無常變易,無法隨心所欲掌
控,我無法令他人或我的心永保善良的念頭,無法永保自己或他人事事判斷正確、不犯錯
或不糊塗,無法永保自己或他人的記憶不衰退、不精神失常或不失智,因此我對想蘊就會
生起愁、憂、苦、惱等諸大苦聚;
行蘊也一樣,凡夫一定會有我見,他在看待行蘊時,一定會很固執地認定行蘊就是我
,或行蘊是我的一部分,或我是行蘊的一部分,或行蘊中有我,或我中有行蘊。
他人的行蘊與我的行蘊皆乃因緣合會於一處,因緣而集於一處,然而有生就一定有滅
,所以當行動生起的同時當下便趨於敗壞,本質上遷流不息,因為無常變易,無法隨心所
欲掌控,我無法令自己與他人的身口意行永保善良純潔,因此我就會生起愁、憂、苦、惱
等諸大苦聚;
識蘊也一樣,凡夫一定會有我見,他在看待識蘊時,一定會很固執地認定六識就是我
,或六識是我的一部分,或我是六識的一部分,或六識中有我,或我中有六識。
他人的六識與我的六識皆乃因緣合會於一處,因緣而集於一處,然而有生就一定有滅
,所以當六識生起的同時當下便趨於敗壞,本質上遷流不息,因為無常變易,無法隨心所
欲掌控,我無法令我的六識永保如意,因此我就會生起愁、憂、苦、惱等諸大苦聚;
就是這樣,長者,以上就是所謂的『身有患,心亦有患。』的真諦。」
長者接著問:「那麼,請問什麼是『身有患,心無患』?」
舍利弗解釋:「長者,賢聖弟子因服侍、供養、親近聖賢,修行戒律,與善知識保持
良好的互動,親近善知識,因此他就不再會固執地認定色是我、或色中有我、或我中有色
、或色是我所、或我是色所,當自己或他人的肉身色蘊遷轉不住而發生改變時,多聞聖弟
子會很清楚明白這不過是緣起緣滅的現象,無須執著,不會因此緣生出愁、憂、苦、惱等
諸大苦聚;
其他如受、想、行、識也是一樣,裡裡外外及其中皆無我、無我所,一切都是緣起緣
滅,不起愁、憂、苦、惱。
長者,以上就是『身有患而心無患』(身受【苦】心不受【苦】)的真諦。是故,當如
是學習,捨去對身心的執取,不要有染著,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去修行就不會出錯。」
那憂羅公居士聽聞舍利弗的開示,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https://i.imgur.com/rKwfg5W.jpg
作者: elfswordsman (光頭)   2022-06-17 09:25:00
感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