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16

作者: ykkdc (ykk)   2022-05-06 21:14:49
《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二、先修止後修觀的理由。分四:(一)明止觀之觀為妙觀,(二)欲得妙觀則定須修止,
(三)善明觀之自性,(四)止觀次第決定。
(一)明止觀之觀為妙觀
若爾,觀前修止為何耶?如《解深密經》說,若以觀慧而修思擇,最極思擇,乃至未起身
心輕安,爾時但是毗缽舍那相應作意,生輕安已乃名妙觀。】[1]
那麼,為什麼說觀前需要修止呢?如《解深密經》所說,以智慧思擇如所有性、盡所
有性,在未達身心輕安前,只是隨順的觀,不是真正的觀,有身心輕安的觀,才稱為妙觀。
「妙觀」有時也指懂空性的觀,但是此處的「妙觀」是止觀的觀(正式的觀)。
【(二)欲得妙觀則定須修止
故先未得止者,僅以觀慧而修思擇,終不能發身心輕安所有喜樂。若得止已,後以觀慧思
擇而修,輕安乃生,故觀須止因。下當廣說。】
未得止,一直修觀,終究無法達到身心輕安。若得止,再修觀,才能達到身心輕安,
所以要先修止、後修觀。
【(三)善明觀之自性
故若非僅由住一境,即以觀慧思擇之力,若能引發輕安之時,乃是成辦毗缽舍那。雖緣空
性為境,若但由其住一所緣,引生輕安,仍未能出修止之法,非此即得毗缽舍那。】
不僅有止,而且在止的基礎上修觀,從而達到身心輕安,才是真正的觀。雖然以空性
為所緣境,但是只安住在其上而引身心輕安,都是在修止,不算在修觀。
【(四)止觀次第決定
又,未得止者,先求了解無我之義,次緣此義數數思擇,由此思擇不能得止。若不思擇安
住而修,由此為依雖可得止,然除修止之外,而無修觀之法,更須修觀。故仍未出先修止
已、次修勝觀決定次第。】
未得止,先努力學空性,懂了空性,之後再三串習,如此觀修並不能得止。
若了解空性,只是安住於其上,雖然可以得止,但是因為未在止的基礎上修觀,所以
未超出止的範圍,達不到止觀雙運。
【若不以思擇引發輕安建立為觀者,則先修止、次乃修觀全無正理。若不如是次第而修,
亦不應理。】
修觀不等於觀修空性,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所觀的內容。得觀的標準是對所緣境任運的
觀察,且達身心輕安,而此身心輕安需要以止為基礎,因此,止、觀有先後次序,即先有
止,再於止的基礎上修觀而達觀。
【三、廣引諸經論證
《解深密經》說要依奢摩他乃修毗缽舍那。又,「依前而生後」,說六度中靜慮與般若之
次第,及依增上定學而生增上慧學之次第,皆先修止而後修觀。
又如前引《菩薩地》文,《聲聞地》亦說當依奢摩他而修毗缽舍那。《中觀心論》及《入
行論》、《修次三編》、智稱論師、寂靜論師等,皆說先修奢摩他已,後修勝觀。
故印度少數論師,有說無須別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觀慧思擇,亦能引生毗缽舍那者,違
諸大轍所造論典,非諸智者可憑信處。】
「依前而生後」:前為止,後為觀。
六度之靜慮與般若二度,是依於前而能生出後之次序,定學與慧學也有次第,都是先
止後觀。
以上所說止觀的次第,是依顯乘的教授說,密續另有透過觀修能同時引生奢摩他與毗
缽舍那的教授。
>>>>>
[1] 經論對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