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4

作者: ykkdc (ykk)   2022-04-09 11:56:23
《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顯示此二攝一切定
丑二、顯示此二攝一切定。分二:
一、由例說明大小乘一切根本皆攝於此二中,二、欲修習止觀應極力探究此止觀總綱。
一、由例說明大小乘一切根本皆攝於此二中。分二:(一)由例說明其義,(二)結合經教說
明。】
「顯示此二攝一切定」:「此二」即止、觀。
【(一)由例說明其義
譬如一樹雖有無邊枝葉花果,然總攝彼一切扼要厥為根本;如是經說大小乘無邊三摩地,
然總攝一切之宗要厥為止、觀。】
譬如樹木雖然有很多枝葉,但是都從樹根長出;大小乘功德如同枝葉,止、觀如同樹
根,止、觀是大小乘功德的來源。
此處提到「攝」一詞。
「攝」﹙或「攝受」﹚有攜手、相互幫助之意,如有菩提心攝持(菩提心是由利他的
大悲心引生為利有情願成佛的意樂動機),即使布施一粒米,所得的功德也不會耗盡,此
攝持指的是在什麼動機下做什麼。
又有如車攝車輪這樣的攝持,這種攝持較普遍。
這邊的「攝」的用法又不一樣,有二種解釋:
一是因攝果。止觀是因,大小乘一切三摩地是果。只有因果之意,沒有幫助之意,即
不是「信心可以帶動成佛」這種攝持的用法,而是如水可以結冰,冰的因素是水。或如雖
然有不同種類的衣服,但衣服都從衣料來,無邊三摩地,如四無量心等,就如衣服,止觀
就如衣料。
另一種解釋是含遍,可以說止觀包含一切三摩地。
雖然這二個解釋不一樣,但說的都是一切三摩地包含在止觀之中,表達的就是要找止
觀,不要找其他的。
【(二)結合經教說明
如《解深密經》云:「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
皆此所攝。」
二、欲修習止觀應極力探究此止觀總綱。分二:
(一)彼為總綱應研究,(二)引《修次》說明。
(一)彼為總綱應研究
故欲求定者,不能尋求無邊差別,應求一切等持總聚止、觀二品,一切時中恆應修學。】
欲得止者,不要各別去找四無量心、四神足、天眼通等無邊三摩地,要學總攝它們的
止觀。這點很重要,因為佛菩薩的一切功德都來自止觀。
天眼通是內心第六識的情況。要得天眼通,要修止觀得到正禪,之後再於眼根上修習
,再用禪定就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內的情況。1天耳通的情況也一樣。他心通也是在
止觀的基礎上,覺知他人的感受。
這些都說明它們的本質是止觀,先有止觀,再發展出來。佛典中有很多三摩地,如慈
悲三昧,八解脫道中有他化、自化等,雖然內容上不一樣,但都是有止觀後,稍加努力即
可獲得。2
【(二)引《修次》說明
如《修次下編》云:「世尊雖說諸菩薩眾無量無數等持差別,然止、觀二品,能遍一切勝
三摩地,當說止觀雙運轉道。」《修次中編》亦云:「由此二品能攝一切三摩地故,諸瑜
伽師一切時中應修止、觀。」】
「等持」指三摩地。
>>>>>
註:
[1] 佛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外,眾生的神通只能看到自己共業所成的三千大千世界。
[2] 問:大藏經中說到很多神通,可信度高嗎?
答:做一個佛教徒要相信三寶有神通,否則就無法相信有解脫道可修。佛有許多三摩
地功德,若世間沒有神通,佛怎麼會有?若神通存在,而佛沒有神通,那麼如何禮敬祂?
所以如果覺得神通是不可能的,就不必信三寶,相信三寶就要接受全部。西藏人會接受神
通,但是在台灣,神通好像不被接受,這樣對三寶的信仰會產生危害。三寶就是很有力量
啊!連這些都不信,正面說來是不相信神通,背面就是否定三寶。
現在有很多顛倒的說法:問什麼是佛?有人說生起正念是佛,生惡念是魔。如果這麼
簡單,我們修行做什麼?自己都成好幾次佛,魔也不可怕了!不信三寶,歸依心就無法生
起。現代因為修行者越來越少,所以世人就不相信經典所說的內容。前輩的人因為看到過
典範,所以就會相信。現在這種修行人已經很少了,再過個三十年、四十年,世間沒有了
修行者,如此經典所描述的內容就會變成神話,因為沒有根據就不被科學承認。但經典所
說的這些內容,是因為時代轉變,修行人少,所以才沒有的,不代表以前沒有。未來佛典
中的內容可能會變成特異,但我們是不能把佛典的內容當特異,這樣會否定解脫,如此末
法真的會來,末法就是不相信。
(註:神通都屬意現量,也就是屬於補特伽羅內心第六意知的現量,如天眼通、天耳
通等,雖然字面上有眼、耳等字,但不是眼知、耳知的現量,而是屬於意知的現量。又,
佛的六神通都屬於漏盡通,因為佛的意知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的遍智是漏盡的覺知。)
[3] 經論對讀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唐.玄奘法師譯):「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
尊!此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能攝幾種勝三摩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
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止、觀)所攝。」
《大寶積經》:「復有二法,…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二?一者、於
奢摩他(即止)常勤修習,二者、於毘鉢舍那(即觀)而得善巧。」
又,《雜阿含964經》: 「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止、觀)
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
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
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
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
丘!當修二法(止、觀),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止、觀)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
[4] 止住修(止)和觀察修(觀),培養的是我們本具定慧的第六識(一切有情本具第六
意識,自心第六意識的心、心所當中,本具有定心所、慧心所的心所法)。持續培養
定慧二個心所法能成就奢摩他和毘缽舍那,加上聞思通達空性的法義,若持續修下去
,即能現證諸法的究竟實相。現證空性的力量,才有能力對治斷除無明的我執煩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