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世俗菩提心(闡釋「世俗菩提心」的性相)

作者: ykkdc (ykk)   2022-01-02 13:12:32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2011/04/3.html
菩提心的定義/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 菩提指的是佛果,希求佛果的心是菩提心
菩提心有其嚴格的定義,但是可以大概理解為「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意識)」是菩
提心。
這裡面,一定要具備二個部份:一、是為利有情的部份,類似大悲心等(大悲是希求
利他,利益一切有情離苦的動機);一、是願成佛的部份(希求自利成佛,想要成佛)。
因此,菩提心本身是希求佛果的心(菩提心本身是想要成佛的意識),因素是:為利
有情。為利有情是因素,不是菩提心本身,可是講條件的時候會講二個(二個希求)。
所以菩提心也是具有二個欲求(希求利他自利)的心(意識),二個欲求(希求)是
:1.很希望利益有情(利他,希求利益一切有情),與2.很想成佛(自利,希求成佛)。
(一位補特伽羅的心續中,由第一個希求利益有情的因素(大悲為導,希求利他),
而生起第二個希求我要完善自己(希求自利)成辦佛果無上菩提。
一位補特伽羅的心續中,這兩個希求的次第,首先由大悲心希求利益一切有情,而後
生起我要成辦佛果菩提的希求,菩提心即希求成佛。
菩提心是因大悲的希求利他,而希求自己成辦無上菩提的佛果。為什麼要成佛?因為
成辦佛果一切種智的究竟智慧功德,才有圓滿利他的能力而圓滿自己希求利他的大悲。)
菩提心的定義:
「與自身的助伴(與意識心王自己本身同俱相應助伴的心所法,菩提心的心、心所,
是怎樣的心、心所呢?)──為了利他而緣圓滿菩提(佛果)的欲樂心所(希求心所)相
應而生,大乘道入門之道類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識心(菩提心本身是第六意識心王)。」
(菩提是佛果,菩提心希求佛果,為了利他而希求佛果是內心第六意知的希求。)
(註:吾人覺知的心心所,心王與心所同俱相應,心所是心王的助伴。
心(覺知)包括有心王與心所,此處助伴是說心王與心所同俱相應,心王是主體,心
所是心王的助伴。
例如,一個意識(覺知)包括有心王與心所,生起菩提心的意識覺知(心、心所)時
──心、心所,即心王與心所,有心王就有心所,心所是心王的助伴,心王與心所同俱相
應,菩提心本身是意識心王,與菩提心的意識心王相應的欲求心所是希求佛果的欲心所。
菩提心是以希求佛果菩提的欲求命名,即希求菩提,但是菩提心本身是心王。與希求
利他而希求佛果的欲心所相應的意識心王,這樣的意識心王本身稱作菩提心,菩提心是為
利他希求成佛的主要意識心。
覺知的心、心所當中,心所法的分類,欲心所屬別境心所,欲心所不是貪心所,貪心
所屬煩惱心所。一般說的貪欲,不等於別境心所的欲心所。
欲心所(希求心所),或譯作欲樂心所,此處的欲樂,並非一般說五欲之樂,五欲之
樂的樂受屬受心所,受心所屬遍行心所,而此處欲樂心所屬別境心所,不是在說受心所。
別境心所的欲心所(希求心所、欲樂心所),是說希求好樂的作用。有些會加注音為
ㄧㄠˋ,例如經典常說「願樂欲聞」,表示佛弟子對佛所開示的法有好樂(ㄧㄠˋ)希求。
《優婆塞戒經》:「眾生有思,名為欲心,以如是欲(希求)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
名為菩薩性。」此處的欲,指欲心所,心、心所當中,欲心所是對所思惟之事物發起希求
的作用,此處所思惟之對境是佛果菩提,想要以善業利益有情而對佛果菩提發起希求心。
《華嚴經》:「為欲(希求)究竟功德智慧(佛果無上菩提的一切種智),…常為利
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起大悲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一切種智(佛果)。」
蕅益大師<百法明門論直解>:「欲者(心心所當中的欲心所),於所樂境,希求冀望
以為體性,精勤依此而生;深信其有力能得樂果能成聖道,而起希望之欲…愛樂證修…」
心、心所當中,別境心所的欲心所,不等於一般說的貪欲。經典說到的欲,有不同用
法。或指貪欲,與心所法中,煩惱心所相應。或指五欲塵,屬色法。或指心所法中,別境
心所的欲心所,希求心所的作用。依經文脈絡有不同用法。)
■ 大乘道入門之道類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識心:
(‘大乘道入門’之‘道類’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識心’)
(1).先說「大乘」:
菩提心(想要成佛的發心意識)是大乘道的門檻。
有菩提心(有想要成佛的意識)即是大乘,沒有菩提心(沒有想要成佛的意識)就不
是大乘,是不是大乘,取決於有沒有菩提心(是不是大乘就看有沒有希求成佛的意識)。
說「大乘」,是為了排除蔗皮式的菩提心(蔗皮式發心,又稱造作式菩提心)。
以七因果方式修習菩提心的次序是:1.知母、2.念恩、3.報恩、4.悅意慈、5.大悲心
、6.增上意樂,接著是7.蔗皮式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七因果修習方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