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宗法師專訪:純粹的淨土宗(二)

作者: terryhosee   2021-07-09 10:35:54
純粹的淨土宗(二)
──淨宗法師佛門網(香港)專訪
目錄:
一、知識分子也適合修淨土法門嗎?
二、如何看待「人間佛教」?
三、如何理解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
四、彌陀救度和上帝救贖有何不同?
一、知識分子也適合修淨土法門嗎?
【記者】
很感恩弘願寺的住持淨宗法師,現在我們進行第二部分的採訪。
剛才提到,淨土宗善導大師的思想現在又慢慢地弘揚起來。大陸有法師您在弘揚,在臺灣
則有慧淨法師,但香港人對於這方面可能還是比較陌生的。香港人對淨土宗還是有認識,
但可能就不是這種純粹法脈的理解。
很多人對淨土宗有一種概念,比如說,「這種一味念佛、老實念佛,好像太簡單了吧?淨
土宗是不是對老人家,或者教育程度不高的這種根機的人,給他們的一個方便?或是特別
感性、重感情、不願思考的人才願意修這個法門?那是不是對年輕人,或者知識分子就不
太適合呢?」撇開是不是善導大師的思想這一點,反正就是一個淨土宗,對當代人來說,
什麼人適合修?請法師開示一下。
【淨宗法師】
首先,這種認識是蠻普遍的。當然,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淨土法門本
是三根普被的,就是說,它是普遍適合一切人修行的,沒有說哪種人適宜修行,哪種人不
適宜修行。不過具體講到幾種根性,我們也可以來探討一下。
在《無量壽經》裏有兩句經文: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如果以《無量壽經》來講,這三種人可能就比較難以修學淨土法門:一種就是慢心比較重
的人,自視比較高;一種就是弊惡的人;一種就是懈怠的人。
如果對照剛才那些看法,還是很貼切的。
比如說老年人。現在有些道場,尤其是念佛道場,老年人多,所以有人就得出結論說,老
年人適合修淨土。其實也未必說年輕人就不適合。
那為什麼老年人念佛的多呢?有幾個原因:
第一,他們經歷了一輩子的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人生閱歷,嘗夠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懂得人生是苦,這些佛法的預備課程他們都已經有了。淨土法門是很高的法門,不是低的
法門,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很難夠得上。體會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體會了人生是苦,他們
成了過來人,他們的心就沉穩了,就不會像年輕人那麼張揚,那麼自負。這是第一。
第二,他們比較現實。已至暮年,垂垂老矣,這個時候無常感特別強。在這種情況下,他
們會急中生智:「我都七老八十了,什麼對我是最有利的,什麼能夠真的解決我的生死問
題?」他們不會來虛的,單刀直入:「怎樣能解決我的生死大事?」他們一看別無選擇,
就選擇了淨土。
所以,這是老年人修淨土的優勢和長處。我們雖然年輕,如果也抱有這麼強烈的無常感的
話,就無所謂老人與年輕人了。古德講:「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所以,
如果年輕人也有這樣成熟的心智、老成的人生閱歷、緊迫的無常感,那麼他也就是當機念
佛的根性,所以不在於年輕、年老。
再說知識分子。人都以自己的知識為驕傲,比如說,太空梭可以上天,潛水艇可以入海,
高樓大廈能建起來,這不都是知識所累積的嗎?所以人類都以知識為驕傲。但是要知道,
我們所知道的是非常有限的。人類的知識,在人類的範圍之內有特別的作用,可是現在我
們探討淨土的領域,是科學知識所達不到的。你說有什麼知識能解決你的生死問題,能解
決你往生淨土的問題?面對生死,面對未來的世界,面對諸佛菩薩淨土的境界,所有的知
識都派不上用場,我們等於沒有知識,等於白癡。
所以說,有知識、有文化,和沒知識、沒文化,在佛的面前是平等的。就像螞蟻一樣,在
螞蟻中,可能也有有智慧的老螞蟻,它一輩子會搬運東西,會跋山涉水,但是面對太空梭
,面對人類的這個層面,它的知識完全用不上。而人類的知識,因為有邏輯、重分別,對
於解脫這方面,它不僅沒有增上力,甚至還可能有障礙力。所以古人說「為學日益,為道
日損」,學問是知識的積累,它會越來越增加;但在道業的修持方面,反而是要削減我們
的分別念,讓它越來越減少,減少到最後,「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個時候真心才
能顯現出來。
所以,知識分子在求道這方面,尤其是學淨土法門,要知道淨土法門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而知識本來就是可思議的,所以知識用不上。如果知識分子不以自己的知識而驕慢,能
夠謙虛地低下心來,面對真理,面對佛陀,能夠把自己當作一個愚人一樣,那他就是大智
慧的人。
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世間的學問範圍之內,我們承認知識分子、科學家
們,但在解脫這一方面,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有這樣一種平等的心,那麼知識分子在學
淨土法門方面,反而會有大成就,他也能引導更多的人。所以,我們盼望知識分子揚長避
短,把短處避掉,發揚長處。
通常看來,在沒有文化的人當中,學淨土反而容易相應,因為他沒有什麼可倚靠的,也沒
有什麼可高慢的,沒有什麼分別,這樣就更容易和不可思議的淨土境界相應。所以,很多
成就往生的人都是那些文化不高,甚至連幾加幾都算不太清楚的人,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
,容易成就。從古到今各種《往生傳》裏記載了很多這樣的人,往往成就特別高,因為他
們的心很單純。
剛剛所說「這句名號是不是太簡單啊?」這個簡單的法你能夠相信,就說明你不是簡單的
人物,就說明你的心很純。我們中國人說「大道至簡」,真正的真理是很簡明的,不會那
麼複雜,真理只有一,所謂「一以貫之」。這句名號如果能夠一直貫到底念下去,這種人
是不可思議的。
二、如何看待「人間佛教」?
【記者】
另外一個問題,近代很多人提到「人間佛教」。近代人間佛教可以追溯到太虛大師,先是
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然後當代的一些大德再把它改良,提倡「人間佛教」,特別
著重把佛教的實用性與生活化的一面帶到社會上來。這也是針對當前社會的需要,所以很
多人覺得很容易接受,包括不是佛教徒的人也覺得這種思想挺好的。
那剛才談到的,比如說老人家考慮到生死大事,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會特別願意修淨
土,而且修得特別精進。那麼在往生之前,對於當前的社會的需要,淨土宗行人,包括不
同年紀的人,要怎麼去回應呢?
【淨宗法師】
這個涉及面很廣泛。人間佛教,就是你剛才所說的,先是太虛大師在民國時代提出了人生
佛教。因為那個時候佛教很衰微,社會對整個佛教的觀感也比較差,佛教好像都是作經懺
,為人死後作超度的,就變成了只和死人有關的東西,和人生好像沒有關係,所以太虛大
師就針對這一點提出人生佛教。後來又有一些大德提出人間佛教。
應該說這種出發點是非常好的,這也是佛教在衰微的狀態下,一個奮然振作的行為,同時
也是在佛教當前這個危機的狀況下,希望走出一條新的路子。從這個立場來講,我們都很
讚歎。
但是我個人對人間佛教有些自己的思考,我覺得這也是現在不少大德在考慮的它的爭議性
的方面。就是說,佛教有兩個方面的特點:第一是「化世俗」,第二是「世俗化」。
佛教本身是要教化世俗,讓世間的眾生達到解脫成佛的目的,這是佛教的本質,如果這個
丟掉,就全盤皆輸,就不叫佛教了。但是為了化世俗,就必須世俗化,因為如果沒有世俗
化,人家都不能接受你,不瞭解你,你跟他都打不成一片,你怎麼能化導人家呢?就像有
人掉到水裏去了,你要拉他上來,那你也要跳到水裏去。但是,你跳到水裏去不是要跟他
一道淹死,而是要有本事把他拉上來。
現在的人間佛教,可能在佛教世俗化這一方面走得比較靠前,但是如果不能完成佛教化世
俗,那麼它的前景是堪憂的。比如講佛教的實用性,講它跟人生的結合,我覺得佛教最大
的實用,就是解決人的死亡問題,生死輪迴的問題,這是佛教的實用性,這是我們本來的
題目。至於其他方面,比如說你要看病,看病找醫生,醫院治病是它的實用性;說到賺錢
,經濟學很實用;世間很多事情,科技就很實用。佛教之所以在世間有不共的長處,不在
於慈善或者其他方面。這些方面是共通的世間善法,儒家、道家等等都在鼓勵這些,這個
不是佛教的特質。佛教不可替代的實用性,它的特殊價值的體現,就在於它能解決我們的
生死問題。如果我們放棄了這一點,那等於是放棄了佛教。
社會上很多人認同「人間佛教」,他是認同佛教嗎?他是在認同「人間」兩個字,因為你
這樣做很好,這是人間的。我們應該是通過這個,善巧過渡,等到他認同、讚賞,然後把
佛教正確的理念和利益給予眾生。這樣,人間佛教的前景就開闊了。
如果講到淨土法門,我個人認為,淨土法門是真正的人間佛教、完善的人間佛教、純粹的
人間佛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淨土法門攝受的根機是凡夫為本。所謂「人間」,也就
是凡間的意思,對不對?人間嘛,你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所以人間就是凡間,就是我
們普通的人世間。那淨土法門的物件就是凡夫為本。
所謂「佛教」,就是成佛之教。佛教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緣覺乘、菩薩乘和佛
乘。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決定成佛的。所謂人間佛教,是不脫離人的本位,不
脫離人的凡俗生活,在與現實吻合的狀況下,還能達成解脫成佛的目的,這才是人間佛教
的完整定義。偏於人間一邊,不能出世解脫,或者偏於出世解脫一邊,與人間分開,都不
能叫人間佛教。在所有的佛法當中,淨土宗在這一方面的特質特別明顯。當然其他法門,
比如天臺、禪,都是教我們成佛的,但是一般的根機難以達到。所以,我理解的人間佛教
就是淨土法門。
三、如何理解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
【記者】
法師提到,修行淨土宗就肯定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哪種根機,什麼樣的凡夫都可以
往生,這是很穩當、很有保證的。這主要是仰賴阿彌陀佛的願力。如果從經典上找根據的
話,應該就是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裏的第十八、十九和第二十願。我看到有些書是這樣
講的。
請法師為我們開示一下,為什麼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十九、二十這三願,提出了關鍵的
思想,能保證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淨宗法師】
這個問題在教理上比較專業一點。這三條願在整個四十八願裏,叫作「攝生三願」,就是
攝受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條願。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這三條願裏都有四個字:「
欲生我國」。「你要往生我的淨土,你要願意往生的話,我怎麼保證你的利益」。其他願
,比如四十八願中的第一條願,叫「國無三惡道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
生者,不取正覺。」這條願沒有談到我們怎麼去往生,只是說往生之後兌現給我們一個好
處——沒有三惡道。其他的願,也都是指往生之後的利益。而這三條願,是直接關係到我
們如何從這個世界到極樂世界去的,是三條關鍵的路線,所以就稱為「攝生三願」。
這三條願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系統,讓你萬不漏一,一個都不漏。如果分析起來,這三條願
有兩個類別:一個叫「當機願」,一個叫「結緣願」。
所謂「當機願」,就是說你今生聽到這個願,符合這個願的內容的話,你今生就可以解脫
了。
所謂「結緣願」,就是說今生還沒有解脫的人,阿彌陀佛絕對不會放棄他。你只要聽到了
阿彌陀佛的名字,比如為了發財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到廟裏拜拜,求身體好,也沒想要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人,阿彌陀佛說:「你第二生、第三生、生生世世,我都會跟
著你,一直把你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這輩子只要念過一聲佛,燒過一炷香,合過一次
掌,磕過一次頭,通通算是跟阿彌陀佛結了個緣,這叫作結緣願,這條願就是第二十願。
願文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
,不果遂者,不取正覺。」「聞我名號,繫念我國」,就是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知道了有
西方極樂世界。「植諸德本」也就是種諸善根的意思,修行種種的善事功德。「植」就像
種樹一樣,「本」就像種子一樣,就是種植善根,根已經種下去了,但還沒有發展起來,
因為他還沒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來生,阿彌陀佛會用願力加持他,遲早會讓他發願求
往生——「至心迴向,欲生我國」。等到他這個心發起來了,不再是簡單的「聞我名號,
植諸德本」,而是把心發到「至心迴向,欲生我國」,那時候就必然滿他的願——「不果
遂者,不取正覺」。所以這條願叫作「繫念果遂願」。就是說,只要聞過阿彌陀佛名號,
念過阿彌陀佛名號,想過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即使漏掉了,來生一定把你救到西方極樂
世界。這是結緣願,是在後面作保障的。
那另外兩條願就更快了,不能等到下一生了,叫當機願,就是第十八願和第十九願。為什
麼有兩條願?因為一個叫真實願,一個叫方便願。
真實就是阿彌陀佛的本懷,是沒有隱瞞的,這是第十八願。願文說:「設我得佛,十方眾
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設我得佛」,我如果成佛的話。「十方眾生」接著直接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你相
信我,你依靠我,你真實地,不要懷疑,「至心信樂」,願意往生我的淨土。念佛怎麼念
?「乃至十念」。「乃至十念」的意思就是說,就你的根機、能力,能念多少念多少,一
向專念,善導大師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輩子一向專念,哪怕臨終只念十聲
、三五聲,都算「乃至十念」,這樣都可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樣如果你不往
生,我就不成佛。阿彌陀佛保證我們這輩子決定往生。「若不生者」四個字,特別乾脆,
沒有任何含糊。這是當生得利益。這樣的人,是跟阿彌陀佛因緣非常成熟的,一聽到這句
名號,就「至心信樂」,不懷疑,也沒有繞彎子,這種人還是不多的。這條願叫「念佛往
生願」,是真實願。
還有一種人不是這樣,他是靠修行種種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專修念佛,這就
是第十九願的根機,這種人就再給他發一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
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這條願叫「臨終來迎願」。阿彌陀佛說他成佛的時候,這些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這是一般通途大乘法門的修行方法,但是要想成佛,談何容易?太難了;就把他的「發菩
提心,修諸功德」回轉過來——「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要想成佛的話,到極樂世界來
,保證能成佛的,所以他也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畢竟他還沒有完全專修念佛,不是
完全仰靠佛的願力,而是靠自己的種種善事功德迴向,他心中不是很有把握。阿彌陀佛就
說:「你不用擔心,即使這樣,你臨終的時候我一定現前來接引你。」既然講到臨終接引
,當然也是這一生的事情,不會等到第二生。所以,如果發了菩提心,修諸功德,又至心
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百分之百往生,沒有任何疑問。所以,這條也是當機願。
我們看這三條願,豈不是沒有一個遺漏嗎?你真實念佛,一向專念,根機成熟,今生保證
你往生;即使沒有專修念佛,你諸行迴向,至心發願,欲生我國,也保證臨終來迎接你,
肯定往生;即使求人間福報、不求往生的,念了一聲佛,下一生還要讓你來往生,「不果
遂者,不取正覺」,不達到這個結果,不圓滿佛的本心、本懷、願望,他絕不成佛。
還有幾句話說:「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我成佛的時候
,名字叫無量壽,只要有人聽到無量壽佛名號的,通通來往生,不在今生就在來生。有時
候在大街上有紙條貼著「南無阿彌陀佛」,這就結了很多緣;從念佛機中聽到一句阿彌陀
佛,就跟阿彌陀佛結了緣;我們出家人,小孩子看到之後,就合掌念一聲阿彌陀佛,這都
結上緣了,將來必定成佛。這都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這三條願特別圓滿,也特別慈悲。
四、彌陀救度和上帝救贖有何不同?
【記者】
剛才法師提到了,人只要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就肯定能生淨土。這主要靠的是阿彌
陀佛的本願力救度。但是這裏強調的他力,是不是像西方耶穌教說的,有一個造物主,有
一位上帝,你什麼都不需要管,你就把生命交托給上帝就好了,他總會保證你能升天堂?
這樣好像淨土宗跟耶穌教之間不是差不多嗎?
【淨宗法師】
外表差不多,但本質不一樣。
雖然形式上都講救度、講救贖,但是兩者的「救」不一樣。比如說這個人生病了,醫生來
救他也是救,那跟阿彌陀佛救度,就天差地別了,其中的境界、原理,還有利益,完全不
一樣。
基督教和佛教淨土宗相比,在表現形式上應該說是有雷同的地方,但是本質不同。在哪裡
呢?淨土宗是佛教的理論體系,它是以佛教的緣起學說作為根本的;基督教的學說呢,是
建立在創世紀,就是上帝造物主的創世:這是它們根本的區別。淨土宗既不認為說阿彌陀
佛就是造物主,也不像基督教說全靠上帝的大能大力,它是一種緣起法則所起的作用。阿
彌陀佛因中發大願,清淨願力緣起,形成這樣的極樂世界,這跟佛法通途的原理是一致的

基督教我不是很瞭解,不過我聽說基督教有所謂的選民,聽說是上帝的選民,選上的就可
以到天國,如果選不上那可能就不能去了。如果以阿彌陀佛來講,個個都是選上的,沒有
什麼人是選不上的,因為他主動發願要來救度我們,沒有說有選擇性,這方面也不一樣。
再一個從救度的方法來講,阿彌陀佛發願用名號來救度眾生,所以一旦你稱念阿彌陀佛名
號,無論你是佛教徒還是基督教徒、你信佛不信佛,這個願力都會自然、客觀地在你身上
起作用,佛的光明就會照耀你。
《淨土宗》雙月刊第六期,就登載了一個事例:
在西方國家,有一個一百零六歲的老人,在養老院裏住著。剛好那一天他過壽辰,兒女們
都回來了。養老院裏有個八十幾歲的老太太,晚上被鬼所纏,她是信基督教的,人家給她
念《聖經》,但是不管用。她的護士是學佛的,就對她說:「那我給你念念佛經怎麼樣?
」她沒辦法啊,睡不著覺啊,家裏人說:「那好吧。」哎,一念佛,好了!這個事情,這
位一百零六歲的老人就知道了,所以她的兒女來了之後,她說:「你們幫我念佛吧。」結
果就在當天,她壽辰的這一天,她說:「啊,好大一朵蓮花!我要走了,再見,再見!」
然後就往生了。你說這可思議嗎?
所以說,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宗教的選擇,也沒有眾生的差別,沒有差別,絕對平等,因
為阿彌陀佛是兌現他因中的誓願。基督教的救度,有沒有這種特點我不知道。
再一個,從救度的利益來講,往生的地方和境界都不一樣。基督教是講升天堂,基督教好
像沒有說升天堂後成為上帝的;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成佛的境界,平等成佛。
另外,阿彌陀佛的救度,任何人都有希望得到。即使你今生不信佛,甚至謗佛墮落到地獄
,阿彌陀佛也不會嫌棄,他會說:「我將來還要把你從地獄裏救度出來!」基督教裏面,
據我所瞭解有所謂「永劫的獄火」,你如果不如何就會墮入獄火,永劫不能翻身,地獄硫
磺的火來燒你,這樣好像還有人遺棄在救度之外。那如果以阿彌陀佛救度來講,就沒有這
回事情。經中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救度。他這種
心是恒常的,是無量壽的,是永劫沒有終止的。「常運慈心」,要救拔有情眾生,「度盡
阿鼻苦眾生」,阿鼻就是最深重的地獄,無間地獄,無間地獄的眾生還要下去救度他。
所以,雖然都講救度,但是從救度的徹底性、平等性、究竟性和圓滿性,還有方便性上講
,我認為,沒有任何的教門、法門,能比得上阿彌陀佛的救度的。我們隨便念一聲阿彌陀
佛,甚至不用祈禱——我就遇到過一位老太太,她說:「叫我信上帝,我怎麼信啊?」因
為要講信嘛,她說「我要怎麼信」,她信不來。那我們這個法門,即使你信不來,你會念
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啦。她就覺得很簡單,也不用上教堂,甚至也不用到寺院來禮拜,在
家裏念佛也可以。所以,從究竟性、方便性、徹底性,我們從這幾方面來比較,沒有超過
阿彌陀佛救度的。
在這個世間,我們鼓勵救度,比如醫生來救病人,比如災難的時候有救護隊。這個「救」
是很慈悲的,尤其當我們落難的時候,或者我們的親人遇難的時候,難道我們不需要救嗎
?我們聽到「救」這個字,即使當我聽到基督教的救度,也是很感動的,我們希望有人來
救。但如果論徹底、圓滿、究竟、平等,那沒有超過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的。這不是我們在
這裏「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大家可以平等地來比較一下的。
【記者】
感謝法師非常精彩的開示。現在第二部分就到這裏,稍後我們再進行第三部分的訪問。謝
謝法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