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玅境長老|八識規矩頌(二十一)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1-07-04 00:00:26
八識規矩頌(二十一)
玅境長老 開示
1992年於台北萬里靈泉寺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個我們凡夫,如果是懈怠的時候,自己有了煩惱,自己不在乎,自己也不努力,還是馬
馬虎虎的,去把這光陰都空過了。但是聖人可不是,聖人他自己知道,常能反省自己,我
這個臉上有個地方有點不淨,我要趕快把它洗了掉它,聖人常能知道這件事。所以他就能
夠努力的去修行、能夠努力力的修行的。修行,他就會由歡喜地就到二地離垢地、三發光
地、四燄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就逐漸的一地、一地向前進。
向前進這件事經論上說,三個阿僧祇劫。就是從開始,這外凡不算,就是這個內凡,就是
叫作勝解行地。這個勝解行地,就是他學習佛法得到勝解了,就是對於佛法有深刻的認識
了,他對於佛法的信心很堅固的了,那麼根據自己所理解的佛法去發心修行,因為還沒有
見到真理,所以要靠自己的解去修行。這一段時間在經論上看,要一大阿僧祇劫的,這麼
長的時間,那麼就到了初歡喜地了;由初歡喜地到七遠行地,又是一大阿僧祇劫;由八不
動地到十法雲地的時候,又是一大阿僧祇劫,就是三個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這個
菩薩成佛的時間要這麼長,他的原因就是他有大悲心,他常去廣度眾生;他又要去學習佛
法。佛法不是那麼短時期就能學完的。
《大智度論》說,連這個彌勒菩薩、等覺菩薩也還要向佛學習的,還有這種事情。那麼他
要自己學習無量無邊的佛法、也要修行、要廣度眾生,這個時間要很長久,所以佛菩薩有
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那個大福德、大智慧怎麼來的?就是長時期的修行來的。那和這個
阿羅漢不同。阿羅漢說他不須要那麼長時間,他就得阿羅漢道了。
其中有一件事,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來計算第一個阿僧祇劫,開始計算劫。這在《攝大乘
論》上就說出這麼幾句話:『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要具備這個條件。這個「清
淨增上力」,這個「清淨」是什麼呢?「清淨力」就是有善根的人。有善根,怎麼知道是
有善根呢?他能夠對治煩惱,知道自己有煩惱,他能發心對治它,他不放縱它。能對治煩
惱,這叫做清淨力。
這「增上力」是什麼呢?就是發廣大的願力,他能發廣大的願力。發這個願,種種的願力
,各有各又不同了。這個願是什麼呢?就是他能夠容易能遇見善知識。發這個願的時候,
能容易遇見善知識。有的人親近善知識很容易;有的人親近善知識很難、很難的。因為自
己是個凡夫,會看見了一點原因,就不高興了,就同善知識分開了,這個事情也是很常有
的事情,那麼就是困難,自己親近善知識,很困難、很困難的。有了廣大的願力,有的我
們在《高僧傳》上看,有高僧發願:『我要童真入道』,他發這麼個願,這也很難得的。
『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這個「堅固」是什麼意思呢?他能夠對治煩惱,實在就是
修行了,修四念處觀就對治煩惱了,那麼也能遇見善知識的指導。他不斷的用功,但是會
遇見困難的,會遇見惡知識的、會遇見種種的障道因緣的,但是他不退轉,所以是堅固。
他的道力還是很堅固、不動,那麼叫作堅固。
「心昇進」,就是自己能夠修四念處觀,又能得到善知識的教導,能夠不退轉,繼續地修
學佛法,那麼這個佛法的善根繼續地的「昇進」,向前進步。
那麼你若能具足這樣的條件的時候,這個時候,這第一大阿僧祇劫就可以開始計算。這在
《攝大乘論》上有這個話。這樣要到一個阿僧祇劫才能到初歡喜地的,又開始第二個阿僧
祇劫圓滿的時候,就到第七遠行地了。
這上面說「遠行地後純無漏」,這個「遠行」怎麼講呢?修行的事情是這樣,不是純是無
相的,所以叫有相行的菩薩。這個無相行就是要到了第七遠行地以後這個時候,在他這個
正念、這無分別的智慧一現起的時候,一切相皆不現前了,就入於無相的境界,而這種境
界能不間斷的一直相續下去,能這樣子。這樣子,但是他還是有功用,就是自己要加上力
量,要注意,叫作有功用,才能夠保持無相行的境界。若到第八地的時候,就不須要特別
地努力,就是任運地、這無分別智、無相的無分別智任運地能相續下去,所以那個時候叫
作無功用了。第八地就是不動地,就無功用了。這個無功用,要到佛才圓滿,只不過第八
地就開始無功用了。
「遠行地後」,這「遠行地」就是到了有功用的最後邊、有功用的最邊了,所以叫作「遠
行」,同這個有相的行遠離了,這是一個意思。其次,他能超過阿羅漢、超過這個阿羅漢
的境界,因為阿羅漢還沒能說是一直地無相行,還沒能這樣,這就是叫作遠行地的意思。
這個「地」字、地字怎麼講呢?「地」字,在這個《入中論》上有個解釋,就是大悲心和
這般若的智慧和合起來,叫作「地」,這個解釋,我認為好。就是菩薩因為有大慈悲心,
加上般若的無相的智慧和合起來,他能夠引發出來無量無邊的功德。菩薩廣學佛法、廣度
眾生,都是從這二個清淨心裡面發出來的。這個地能生長萬物,能夠荷負一切萬物,那麼
大悲心和般若波羅密能發出無量無邊的功德,能積集無量無邊的功德,也能夠荷載無量無
邊的功德,所以叫作「地」。
「遠行地後純無漏」,這個「遠行地後」就是第八地,第八地這個時候純是無漏的了,就
是三界的煩惱完全都降伏了。有的菩薩假設他是阿羅漢,他忽然間發大菩提心了,那當然
三界的煩惱完全已經斷除去了,他這個時候也是「純無漏」。要是原來最初就是菩薩發菩
提心、修行的菩薩,菩薩有一件事,就是『留惑潤生』。就是對於這個煩惱,他不完全斷
除去,就是把這個種子還要保留,只是不叫它活動,種子還保留。保留做什麼呢?『潤生
』,就是幫助他在三界裡面受生,可以去度化眾生去,有這個說法,這樣子他也就緩慢了
。現在這個地方是說「純無漏」,就是到第八地的時候,這個第六識完全是清淨的了,他
裡面一點煩惱也沒有了,當然第八識還不是純無漏,因為裡面還有煩惱種子。
那麼第八地是「純無漏」的了、也是無相的、又是無功用的,這個時候他的妙觀察智和初
歡喜地的時候就不同了,所以這個更進一步的圓滿了,所以叫作「觀察圓明照大千」,他
能夠觀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觀察一切眾生的根性;觀察一切眾生的煩惱是厚、是薄;
善根是深、淺;種種的因緣,怎麼樣才能得度,這一切事情,一切、一切他都能觀察。他
能有大辯才,能夠有大神通,種種方便的廣度眾生,所以叫作「圓明」。「圓明」就是圓
滿的光明,但是他只是他第八地的圓明,比第七地、第六地他是圓明;若是第九地、第十
地,到佛,那麼當然不能說他圓明的。「圓明照大千」,他的智慧能觀照大千世界一切眾
生的境界,去廣度眾生去。
這個大千世界,是怎麼說呢?就是一個太陽所照的世界,叫作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
,叫作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叫作大千。有的經論上說,佛
是能廣度一切眾生的,但是一切眾生各有因緣,有的眾生同這個佛有緣,有的眾生同那個
佛有緣,所以就不能說一位佛度一切眾生。所以有無量無邊的佛,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了
。這位佛就在這個世界度化眾生;那位佛在那個世界度化眾生。但是有的時候,一切佛也
會集會到一個世界來的。現在是說菩薩、說這個第八地菩薩,他的妙觀察智能觀察圓明照
大千,普照一切世界、度化眾生的。
我昨天本來就想講一個故事,但是沒得講,我今天想講。是佛在世的時候,波斯匿匿王他
有一個女兒,叫作賴皮。這個女兒生來以後,非常的醜陋,有十八醜,那上面說。那麼這
醜陋的,令人看上去很驚的,不像一個人似的,所以波斯匿王為這件事心裡也很不快樂;
但是是他的女兒,他總是還照顧她。但是年紀漸漸大了,也要是嫁給人才行的。那麼怎麼
辦呢?他就想出個主意來,就是託人去找一位富貴人家的孩子,現在沒落了、貧窮了,或
者是做乞丐了,找這樣的人給她作丈夫。果然也就是找到了,找到了。波斯匿王就把他叫
到去後面,他的花園裡邊,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就對他說,說是我有一個女兒特別的醜陋
,現在想要給你作妻。我的條件,我給你特別地造一個別墅,給你很多的財富,也要請你
在政府裡作官,給你那麼多條件,你同意不同意?這個長者子、這個貧苦的人,就給這波
斯匿王跪下來。大王,你不要說你的女兒,你要是拿個狗來送給我,我都是要了,何況是
你的女兒。當然這個事情就是成了,就是這樣子,這件事就做好了。
做好了,波斯匿王告訴他,你要把你的太太鎖在深深的屋子的後邊,不要叫她出來給人看
見,你這個鑰匙你要注意拿住。這樣囑託了以後,他也不能夠老是在家裡,他也時常要出
來參加這些大的集會。那麼這個有錢的人和有錢的人是朋友,大家常常有集會。集會的時
候,年輕人總是有太太的,總是太太也一起來的。常常見面大家都很熟了。唯獨是這一位
,大家知道他的太太是波斯匿王的女兒,但是他就是不帶來,那怎麼勸他把太太帶來,他
也是不帶來。愈不帶來、人家愈注意,就是出來一個主意,說是我們什麼、什麼時候我們
集會的時候,大家都要帶太太來,如果不帶來的話,要罰他多少、多少黃金。到時候他還
是一個人來,也是不帶太太,你罰黃金、我就給你黃金。一次、二次、三次,他都是不帶
來,人家就說這怎麼辦法?我們還是想辦法。這個地方暫且不提。
這個賴皮的先生回到家裡就對他太太說,我常常出去參加人的集會,被人家罰了很多的黃
金,是怎麼、怎麼原因,所以我不能帶你出去就被人罰,就說這個話。一說,這回他的太
太心裡很痛苦、很難過。這一次心裡就想,我父親信佛,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我這樣苦
惱,是不是也可以求於佛嘛!那麼這一天,她先生出去參加集會去了,她在家裡就是拜佛
,向佛懺悔。懺悔,忽然間就看釋迦牟尼佛從這個地裡面出來了,這個出來很慢。這個頭
髮先出來,出來,她一看見佛真是來了,心裡面非常歡喜。她這一歡喜,她這個頭髮,這
個面貌,漸漸就變了;佛最後完全這身相都出來了,她的身相完全也變了,變成像那天女
似的。佛也為她說法,然後佛就走了。
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提到他先生參加集會了,那些人出了個主意,怎麼罰他,他也不
帶太太來,我們不要緊、有辦法,勸他喝酒,把他灌醉了。灌醉了以後,就翻他的身體,
把他的鑰匙拿過來了。拿過來,這幾個人就到他家裡來,就把他的門開開。一開來看,他
的太太這樣子,哎呀!不得了,怪不得,他不帶來,這是天上的人。所以又把門鎖上了,
又回來了。回來了,他這時候酒還沒醒,就把鑰匙就交還帶在他身上。過了一會兒,他醒
了,還不知道怎麼回事,那麼他就回家了。回家一開了門,一進去,一看有這樣的女人,
說妳是誰?說我就是波斯匿王的女兒賴皮,你就是我的先生。說是妳以前不是這樣,怎麼
忽然間這樣呢?她就如此如此的一說。那麼心裡非常歡喜,就到波斯匿王那兒報告,說你
女兒要來看你,波斯匿王說不要、不要。這個時候,他說,不是啊,你女兒今天和以前不
同了,他像天上的女人似的。啊,是那樣子,怎麼回事情呢?他也這樣報告了。說是那這
樣子,我們都去見佛。就坐著車,就到佛那兒去集會、見佛。
拜過佛,這波斯匿王就問佛,說我這個女兒生來的時候,這相貌的醜陋,那是不可以說了
,不像人樣了,看見了心都是痛。今天為什麼佛慈悲,加持她,她就會轉變了呢?像這麼
樣的莊嚴,像這樣的美呢?佛說過去是有事情的。過去的時候,她是一個大富長者的女兒
,這個時候有這個辟支佛,常到她家來乞食。這個辟支佛的相貌非常的醜陋,看上去是不
好,令人心裡面不舒服。而那個大富長者的女兒,辟支佛來的時候,總是她給他那個飯菜
來供養這個辟支佛。但是供養的時候,她又罵這個辟支佛,就說你怎麼樣的醜陋,怎麼、
怎麼不好,就是用種種的形容詞罵他,但是她還是供養他的。說是因為她這樣的關係,她
五百世,多少世相貌醜陋,但是總是還是出生在富貴的人家。因為她還供養辟支佛,所以
又能遇見佛,她能生懺悔,這果報就轉了,所以今天又能這樣的美,由醜陋又變成個美。
這件事,我們在這個文上看,「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都是自作自受。這
個自作自受,人的相貌莊嚴,在六波羅密裡邊,當然你布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你都能夠修學,當然這是相貌一定會莊嚴了,但
是其中這個忍波羅蜜有點關係,我們若不能容忍,常常的發脾氣罵人,你的相貌就是醜陋
。如果你能夠容忍,對於別人有什麼不好,或者自己的利益有受到損害,你也容忍、不發
脾氣,你的相貌就會莊嚴的。所以這個忍波羅蜜應該要學,應該要修行,應該要學習的。
文章來源(附音頻):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dharma/bashiguijusong/110/audio/0
==============================================================================
《八識規矩頌》
   
唐三藏法師玄奘造
   
前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嗔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徧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爭。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薰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舍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
心得: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
般若波羅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