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隆波帕默尊者|心是自生的,還是上帝創造的?(上)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1-06-30 23:30:55
心是自生的,還是上帝創造的?(上)
隆波帕默尊者
2019年2月16日|泰國解脫園寺
編譯|禪窗
大家要修行啊,別把時間白白地浪費掉!
關於修行的原則,隆波已經教導過很多次了。現在取決於大家自己的行動了。
如果疏忽大意,就會自我放逸。如果不疏忽大意,就會不斷勤奮地去觀,去訓練讓心和自
己在一起。如果心沒有和自己在一起,那是沒辦法修行的。既不會成就奢摩他,也不會成
就毗缽舍那,而是在修習邪定。
看得出來嗎?心往外跑了。我們只要一觀呼吸,心就會去到呼吸上。在心跑來跑去的時候
,我們要及時地意識到,一點兒都不難。
不斷地訓練自己去觀察與體會——心是跑來跑去的。時而去看,時而去聽,時而去想,每
一天都是這樣不停地循環往復,沒有太多花樣。看見有人走過來,心就會跑過去看,就會
去到他那裡而忘了自己。聽到了聲音,心也會跑去聽。有時候聽到隔壁的鄰居在說悄悄話
,很想打探,於是就拼命地側耳傾聽,心就是想要去知道。每當閑暇無事時,心就會去想
,一整天都陷在迷失之中。
心為什麼不得不去看、去聽、去想呢?因為心有欲望。我們曾經學習過欲望,欲望共分為
三類:欲愛——想要擁有和得到;有愛——想要保持和延續;無有愛——想要讓它消失。
想要得到什麼?想要保持什麼?想要讓什麼消失?其實,都是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的渴愛。
我們的「想要」,主要集中在六個根門:(比如)我們想看畫面,還沒有看卻很想看,這
個就是「欲愛」;看到了畫面以後,想要讓畫面長久地保持住,希望永遠都可以看到它,
這個稱之為「有愛」;看到不喜歡的畫面時,想要讓它立刻消失,稱之為「無有愛」。
每一個根門都具有如下三種運作的形式——想要得到、想要保持、想要讓其消失。總而言
之,欲愛共有十八種。不用驚愕,慢慢地訓練去觀察即可。
每當六根與六塵接觸時,都會想要這樣或是那樣。最開始是想要獲取所緣——想要看見,
似曾相識嗎?想要看見,這就是欲愛。一旦欲望生起了,心就會開始掙扎。
大家能感覺到嗎?當我們想要看時,心會痛苦和掙扎。或想要得到什麼,心也會痛苦和掙
扎。感覺到了嗎?當我們不喜歡某物, 希望它消失,心也會痛苦和掙扎。
在緣起十二支裡,「心的掙扎」被稱為「有」。所以佛陀開示說:欲望乃是「有」的創造
者。
心在掙扎時,緊隨而至地就是苦。能夠大概體會到嗎?心在掙扎時,就會受苦。真的很可
憐!因為眼耳鼻舌身心一整天都在接觸所緣,而欲望一整天也都在生起,所以心一直不停
被逼迫著拼命掙扎,真可謂是苦不堪言。有些人的心很麻木,根本察覺不到它苦。但是如
果你有覺性——不斷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就會發現)想看畫面時,它會苦,想讓畫面
一直存在,它也會苦,想讓畫面消失,它還是會苦;想聽聲音時,它會苦,想讓聲音一直
存在,它也會苦,想讓聲音消失,它還是苦;至於內心世界也是同樣的情形:心(總是)
渴望獲取快樂而有趣的內容,當想要生起時,心就已經苦了——想讓有趣和快樂一直存在
,它會苦,想讓(內容)消失,還是苦。因此,每一次生起「想要」,每一次都會苦,而
「想要」一整天都在生起,心的掙扎一整天都在生起,於是苦也是一整天都在呈現。
具備了覺性和智慧的人,看到這些真相就會心生厭離:明白除了「心一直動蕩不安」以外
,生命根本別無他事,無論是多麼美妙的境界,都只會引發心的動蕩不安。
(你們)大致看過這種情形嗎?基本看得到嗎?當「想要」生起時,心就會動蕩起伏。然
而,我們可以阻止欲望和想要嗎?它是一整天在生起的,根本無從阻止。因此,我們的心
始終處於動蕩不安之中,找不到絲毫的寧靜和快樂。
惟有在欲望徹底停擺的那一刻,心不再掙扎,因此不再動蕩,心契入真正的寂靜與安詳,
此寂靜即是涅槃。心若沒有了意欲,就會抵達涅槃,涅槃是寧靜、祥和、快樂的。(涅槃
的快樂)不同於世間的快樂。後者是垂死掙扎的、焦灼式的快感,是動蕩不安的。
涅槃的快樂是另一種情形,完全不可類比。涅槃是心完全擺脫了意欲、不再掙扎的快樂。
欲望的止息,是謂「離欲」,心的不再掙扎,是謂「無為」,不執著所有的色法和名法,
解脫了漏煩惱的包裹與纏縛。
我們的心是帶「殼」的,心被漏煩惱包裹著。如果有誰曾經見過的話,就會知道那是真的
苦!誰曾經見過心是帶「殼」的?是苦還是樂?苦,非常非常苦!和坐牢幾乎沒有什麼區
別。而坐牢還有刑滿釋放日,還可以減刑,總能基於這個或那個原因讓你減刑的。或等到
刑滿釋放,也就自由了。但是,包裹心的漏煩惱卻永遠不會放我們自由。多少生多少世都
自由不了,永遠只能墮為欲望的奴隸,始終處在被囚禁的狀態裡。
如果我們修行,就會親見自心一直處在被囚禁的狀態;或是修行之後看到,自己的心始終
是動蕩不安的。於是我們會明白:這世間並不值得留戀,世間惟有苦,除此無它。
除了苦,沒有什麼(東西)在生;除了苦,沒有什麼(東西)在滅。因此,與其放任自己
渾渾噩噩地迷失在世間,還不如培養覺性——持續不斷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心生欲望和「想要」時,要及時地意識到;心生動蕩、起伏與掙扎,要及時地意識到;心
去執著這個、抓取那個,要及時意識到;心苦了起來,要及時地意識到……如果我們修行
直至可以洞見:心始終處於被逼迫的狀態,始終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始終處在受苦的狀
態……當修行能夠照見(這一事實)時,就再也無處安身了。
但是,我們原先的智慧是不足的。比如,我們看到這個畫面會苦,就會換去看其它畫面。
又或是我們處在人類這一道,活得久一點的話,痛苦就會接踵而至,有些人乾脆選擇自殺
,試圖逃離人界,而投生到新的其它界域,但卻永遠不可能逃避得了苦。
因為無論去往何處,心都攜帶著煩惱習氣一起出現,故此,根本無路可逃。真正的「逃生
」之道惟有一條:那就是透徹瞭解自己的心,直到欲望徹底止息。欲望何時止息,緣起十
二支的「有」便何時結束,「有」何時結束,「苦」就何時終止。
(所謂)「有」,即心的掙扎。隆波已經講過幾個回合了,可是一講到「有」,大家的心
就有些「皺眉」,理解不了。
我們的心共有三種掙扎的模式:既有可能朝向壞的方面掙扎,也有可能朝向好的方面掙扎
,還有可能朝向「不與所緣接觸」的方向掙扎。因此要慢慢去學習,慢慢從事實中去領會

有朝一日洞悉了真相,世間就再也不值得留戀了。其實世間的中心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因
為此心不存在真正的寧靜與快樂,無論此心去往哪一界、哪一道,結果都只是苦而已,根
本沒有其它可能性。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避難所。因此,我們應該持續不斷地培養覺性和
開發智慧,一旦透徹了解到自己的心——它是苦的聚合體。
一旦徹底了解,就會放下。但只要了解還不徹底,肯定就還放不下。要想能夠徹底了解,
必須常常地觀察。
佛陀的法是完全敞開的,直來直去,沒有任何隱藏。全都是跟我們自身相關的,既不玄奧
,也不神秘。
佛法也不是一種哲學,而是最直白、最直截了當的事實和真理。何時有「想要」,何時就
有苦,不存在其它的結果。
問題在於,我們沒有興趣了解這個事實。如果我們持續不斷地探究自心,投入興趣,不久
就會看見:何時有想要,何時就有苦。每次「想要」,心就立即掙扎,裡面會「嘟噠嘟噠
」,起起伏伏、起起伏伏。然後我們就明白了,欲望真是糟糕透頂啊,而消滅欲望的方法
,惟有「知苦」。
佛陀可不是消極地看待這個世間的,如果是消極看待,他就會說——世間充滿了「苦」,
卻沒有出路!聽到這種說法會頹廢的,然而佛陀並沒有這樣教導。
佛陀開示的是:這個世間有「苦」,但同時也有離苦的出路。
要有覺性,持續不斷地讀自己的心……以前沒有的那些美德,就會慢慢地獲得;以前沒有
的戒,慢慢就會開始具足。不斷地閱讀自己的心,以前沒有戒,現在開始有戒;以前從沒
有過禪定,現在開始有禪定;以前從未生起智慧,現在開始生起智慧——(能夠)正確地
認識與了解五蘊、名色、身心的實相。如果福報波羅蜜也圓滿的話,心就會從漏煩惱的包
裹中解脫出來。
首先,我們需要訓練去觀察的是:我們的心何時有想要,何時就會「苦」。大家去持續不
斷地這樣觀察,直至非常嫻熟,一直到證悟三果阿那含。然後,再進一步去看:為什麼會
有想要(生起)?之所以會有想要(生起),是因為無明(存在)。無明即是不了解名色
、身心的實相,我們誤以為名色、身心是寶貝呢。
如果看到了實相,明白了它們本身就是苦,那麼一旦「知苦」,就會自動切斷欲望。就在
切斷欲望的一瞬間,心即刻不再掙扎,抵達寧靜和快樂,即「滅」。所抵達的寧靜,是平
息了所有煩惱與欲望的寧靜,是擺脫了一切造作與掙扎的寧靜。
如此殊勝美妙的證境真的存在,並非子虛烏有。如果我們深入修行,終有一日將會抵達純
凈無染,抵達這種無與倫比的寧靜與快樂,這是貨真價實的真相。自始以來,即已存在。
只不過世人對此蒙昧無知而已,佛陀是第一位發現者。
法,並不是佛陀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法,本身已然如是存在了。佛陀只不過是發現了可
以引領我們離苦的方法:我們必須要能夠斷離欲望。而要想能夠斷離欲望,我們必須去除
自己的誤解——對於「名色的真相」的誤解,從而了解到:事實上,此身此心本身就是苦

如果沒有看見這一點,無論如何都會再次出生的。比如,當我們將自己的身體看成是時苦
時樂的,心就會生起「想要」、生起欲望,想要讓它快樂,想要讓它不苦。即便我們看到
了自己的心,可是由於智慧不究竟,我們誤以為自己的心是時苦時樂的,於是,心就開始
拼命地掙扎,想要擁有快樂,想要讓它不苦。只要不了解事實,心就會開始動蕩、開始掙
扎。
而一旦了解事實,掙扎就會停止。徹底「知苦」了,「集」就會自動被切斷,於是,「想
要」和欲望再也不生起。「斷集」僅僅發生在一個心識剎那之間。
當聖道生起時,生起的是出世間智慧。它僅僅只生起一個心識剎那,不會耗時很久,只是
一瞬間而已。
覺得難嗎?就算難,也必須學。如果非常簡單的話,為什麼還要學呢?
比如,隆波在修行的時候,高僧大德教導念誦佛陀,而後思維色身。於是隆波就開始觀身
,看一會兒,它就全部「爆掉」了。(隆波當時)覺得太平淡、太過簡單了。因為定力非
常穩固,所以只要觀身,它就全部「爆掉」,感覺不過癮。等遇見隆布敦長老時,他教導
要觀心,觀心真是過癮啊!
這個心是真的神奇啊,它可以有十四種工作方式。五花八門——既有「好的心」,也有「
壞的心」,還有「不好不壞的心」;既有「快樂的心」,也有「痛苦的心」,還有「不苦
不樂的心」。真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
我們要慢慢去練習,心共有四五十種,但是我們並不具備所有的心,比如,我們並沒有禪
定狀態的心。
我們能看到幾種,就看那幾種好了。假如我們瞋心重,就去觀心的生氣和不生氣,假如只
能看到這些,那就只看這些,不用想方設法地奮力看到更多。
難嗎?生氣的心,認識嗎?確定嗎?心會生氣嗎?不會。其實是:心是一種,生氣是另一
種。只不過「生氣」和「心」兩者是同時生、同時滅的。「貪」和「心」也是俱生俱滅的
,不分先後。
觀心的早期階段,我們也許會覺得一頭霧水,一會這樣,一會那樣,太繁瑣了。但是隆波
卻反而覺得有意思,從來不覺得修行是一份苦差事,而是覺得修行太好玩了。從未見過的
,竟然可以見到;從未了解的,竟然也可以了解;從未領悟的,竟然可以領悟……太神奇
了,根本想不出還有什麼可以比這個更神奇的。(隆波)對於自己的心的探索是興致盎然
的,可是只要探究色身時,就會覺得淡而無味、提不起勁。這個身體並沒有什麼複雜的,
錯綜複雜的是心。
隆波(那時候)喜歡學習新奇古怪的事物,心是躍躍欲試、興致勃勃的,渴望學習和鑽研
。訓練禪定而後思維色身時,(心裡)是藏著欲望的——渴望體證道與果。至於打坐的時
候,則是想要獲得寧靜。然而,隆布敦長老只是教導觀心,把「想要」徹底拋到九霄雲外
了。
隆波在觀照的時候是饒有興趣的,這是欲神足,也就是觀照的時候非常滿意。有了欲神足
,自然就生起勤神足,滿意於觀察、滿意於探究,非常享受這樣觀察和探究,持續地覺知
心理活動。對觀察和探究感到滿意了,心就會勤奮地踐行,於是產生了勤神足;當我們對
自己的心投入了關注度,這是心神足;而後就是不斷深入地了解來龍去脈,持續地跟自心
打成一片,持續地深入探索它,此謂「觀神足」。當我們有了欲神足,主動想要及時地知
道自己的心,繼而生起勤神足——精進與勤奮,興致盎然地,不願再跑到其它地方,只是
反覆鑽研和探究——這是什麼?慢慢觀察和細細體會,而不是思考。不是思考這個境界是
什麼,不需要去思維。言語道斷,直截去看,到了明白的那一點,自會知道那是什麼。自
會知道該境界是什麼?該境界的職責是什麼?該境界盡責之後,會有什麼結果?這是自然
洞悉到的。接下來,隨著越來越嫻熟地不斷重複去觀察,根本不用思考,最終也會明白該
境界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首先,看到境界生起,可是不知道它是什麼,僅僅只看到某些境界在心中呈現。看到境界
生起以後,再看它如何運作。當它運作以後,會有什麼結果?比如:境界生起會控制我們
的心,其結果是讓我們的心感覺痛苦,噗通噗通亂跳,哦,這種情況稱為「瞋」。名稱其
實不重要,然後,繼續觀察下去。
起初,它是陌生的,因為我們從未看過這種境界,等到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觀察,日復
一日,到了某個程度就會明白,瞋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瞋心肯定有因才生起。我們會了
解瞋的「因」是接觸了不滿意的「境」;加之我們原本就有生氣的隨眠煩惱,觸碰到了不
滿意的「境」,就會引發瞋。在我們練習觀心的時候,看到某些境界生起了,不用思維「
它是什麼」,隨著持續的觀察下去,很快就會了解的。
隆波的心是喜歡獵奇的,僅僅看到了現象的生與滅,覺得不夠,覺得學習得不夠、不徹底
,必須要了解生起的境界,和其它境界的差別才行。每一種境界各有其自身的特徵,這一
各自的獨立特徵是謂「特性」。每一種境界各有其特性,在運作時,快樂和痛苦的運作機
制是不同的,其導致的結果也不一樣;好與壞所導致的結果不一樣;貪與瞋所導致的結果
也不一樣……每一個個體都是與眾不同的,寧靜與散亂,也是不同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去
體會。
而隆波的心,只是看到境界的生起,並不會就此作罷;即使看到它的運作流程,也還是不
夠;甚至看到了運作所致的結果,也仍然不滿足。必須要照見到「何者存在?故而它會存
在?」因何緣故而導致了生氣?什麼因素消失了,生氣才會滅去。
隆波必須洞見到如下的程度才行:
1. 知道該境界的近因,
2. 知道該境界的職責,
3. 知道其運作的結果,
4. 知道其生起的原因。
共四項。總共有這四項,其專門的術語為「四特質」,也就是,四個獨特的特點。
如果我們明白每一種境界都有這樣四種特質,一旦了解這四種特質,我們也就透徹地明白
了。接下來,那個境界再也無法欺騙我們,因為我們看透它了。
聽起來似乎很難,實則並不難。不停地訓練、持續地觀察,很快就會自然明白的。
隆布敦長老教導說:「修行並不難,難的是不修行的人,已經讀了很多的書,接下來讀自
己的心吧。」
「讀」這個字是有其含義的——它是指如實觀照。比如:讀書不是寫作,也不需要「指手
劃腳」。看小說時,情節是怎樣的,就那樣去了解。時而是愛篇,時而是恨篇;時而痛哭
流涕,時而又開懷大笑;時而心想事成,時而又前功盡棄……
原本是讀外面的書,現在我們像讀書一樣來讀自己的心。時而到了愛篇,時而到了恨篇;
時而是傷心,時而是自卑……不斷地起伏跌宕著。
我們要慢慢地學習和體會它們,並不難的,之所以顯得難,是因為我們對之不聞不問。之
所以不聞不問,是因為我們疏忽大意,仍然誤以為這個世界很美味、很誘人。
你們能掂量出自心的份量嗎?心仍然粘著在世間的百分比是多少?看得出來嗎?粘著的百
分比是多少?
心還粘著於世間的部分,看得出來嗎?誰能夠看出來?修行以後,它是增加了?還是減少
了?必須減少的。如果修行以後反而增加了,說明肯定修錯了。
最初,我們覺得生命裡的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可是隨著深入修行,就會看到世間離我們
越來越遠,我們的心開始逐漸從世間退出來。
大家對此有偶爾的體會嗎?心從世間逐漸鬆脫出來。如果還無法細究到百分之幾,那也沒
關係。無論心鬆脫出來,還是心最近又開始跳進去粘著了,我們都要及時去知道。
心為何會從世間鬆脫出來?因為它看到了世間的無意義。只要心對世間仍然津津樂道,它
就鬆脫不出來的。
怎樣才能看到世間的無意義呢?就是要洞見到世間的真相!事實上,它是無意義的。可是
由於自己蠢,所以為它界定出了某種意義。
然而世間有何意義可言呢?試著體會一下。如果活得到隆波這個年紀,就會發現毫無意義
可言,世間只是一場夢而已。
小的時候,是做異想天開的夢。隨著越來越了解世間的真相和生命的真相,世間就沒有什
麼吸引力了。它只能騙騙那些笨蛋,讓他們紙醉金迷、疏忽大意,但它騙不了那些明眼人

有一些明眼人可能並沒有聽過法,但是人生的經歷同樣把法教給了他們。比如:在某些時
段,我們的人生很幸福;有時完全出乎意料,就讓我們跟所愛之人陰陽兩隔;有時完全意
想不到,就必須面對棘手的難題。
隨著不斷地緊隨著探究和體會,如果具備覺性和智慧,我們就會明白這個世間什麼都靠不
住、什麼都信不過。這就是法!它存在於我們真實的生命之中。
為什麼老人看待世間時,只是淡然一笑?因為真的看過了太多,經歷了太多,看到過太多
的事實。
大家已經苦過幾次了?苦過嗎?還是一生從未受過苦?如果誰的人生從未受過苦,那才是
最可憐的!距離佛法依然還有十萬八千里,沒有看到苦,就沒有看到法!
發現了嗎?感覺到了嗎?法進入了我們的心。它已經看到了苦,感覺到了嗎?
事實上,法就是如此平常而普通!反而是我們自己無法接受平常與普通,因為我們企圖得
到不平常的事物——渴望得到永恆的快樂。永恆的快樂是根本不存在的。
根本不存在永恆的快樂。假設我們愛上了某個女人,並且追求成功,(試問)這種愛所獲
得的快樂能夠維繫多久?很快就會變味的。因此,我們千方百計追求到的事物——快樂是
不確定的,而且它的每個角度都是不確定的。
從心的角度來講,也會厭倦;如果一直都是快樂的,也會厭煩的。包括嘗美食,吃到了滿
意的味道會有快樂,但如果一直吃那個味道,你也會惡心反胃,受不了的。整日整日都吃
不到其它食物,假如只能吃一種水果——金枕頭榴蓮,不用多久,哪怕只是聞到這個味道
,我們就要吐了。
看到了嗎?我們自身在發生變化,外在的「境」也在變化。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變化的,我
們自身會變——我們的心會變……那個為我們帶來快樂的對象(比如某個女人)會變化,
我們自己的心也會變化,一切處在動蕩變遷之中,你又能找到什麼海枯石爛呢?
但若我們明白「一切都不是恆常的」這一真相,我們還會飢腸轆轆、拼命搏取嗎?額外付
出艱辛與努力,卻只為了得到短暫即逝之物?
法,才是永恆的事物!修行後,如果心抵達了法,就會獲得真正的清涼與喜悅。
慢慢去觀察自己的心,欲望來了,知道;掙扎起來了,也知道……它是怎樣的,就那樣慢
慢地體會、慢慢地閱讀。
大致還能跟上嗎?非常簡單的。
看到了嗎?根本沒有使用巴利文,通俗易懂。若要講得難度大一點也可以,要親見和認識
「特性」,一旦認識了特性,繼續不斷地深入探究,接下來就會看到「共性」。
認識共性嗎?共性是指一切有為法的共同特徵,(有為法是指有因才會生起的事物。)這
個共性是指「無常、苦、無我」的共通的特質。快樂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質;痛
苦也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質;這個共通的特質被稱之為「共性」。
共性,指的是普遍存在的特質。不是卑劣,而是普遍。(註:卑劣與普遍是泰語近音詞)
(隆波笑了)
訓練心去觀察每種境界特有的個性,是謂「特性」,「特」是特別之意,是指絕無僅有的
特質;同時,每一個現象又都具有「無常、苦、無我」的共性。
比如:快樂和痛苦不同,是因其特性不同;貪和瞋不一樣,是因其特性不一樣。
一點都不難!慢慢去學習和品味吧,能夠知道多少,就知道多少。
需要實踐的內容並不多,需要看到的境界也不多,僅僅看到一對境界就夠了,比如:看到
心的「想要」和「不想要」,僅僅看到一對境界就可以了。想要生起了,知道;想要消失
了,也知道,僅此足矣。
難嗎?想要生起了,意識到過嗎?想要能夠意識到它,很難嗎?毫無難度可言啊。有心要
知道,就可以知道的;沒有興趣知道,就不可能知道,如此而已。
比如:隆波跟隆布敦長老學法時,長老要求隆波觀心,隆波就努力去觀心,感覺說:呃,
為什麼自始以來就有心,但卻從不了解它呢?心是什麼樣的?心在哪裡?心是怎麼運作的
?不斷地觀察和體會。
知道嗎?心是源自於什麼?呆住了,看到了嗎?跟自身相關的事情總是一問三不知。(隆
波笑)
心是自己生的嗎?還是上帝創造的?
看到了嗎?我們從未涉獵過這些跟自身相關的話題。
相信嗎?心是源自於物質?現在覺得有更多的興趣要學了嗎?今天隆波就以行為心理學的
方式來開示,讓你們用「想要了解」和「想要體會」,來代替「想要成為」和「想要得到
」。
正是有了「想要了解」和「想要洞悉真相」,才讓我們不斷地繼續鑽研;如果只是「想要
成為」和「想要得到」,就會懶得行動但卻期待碩果纍纍。
首先,需要感知到所有生起的現象;其次,看到一切現象的生、住、異、滅,接著便會知
道和看見,而後明白:一切現象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逐步地提升自心,讓心漸漸聰
明起來。而不是年齡越大情況越糟,完全被煩惱習氣吞沒了。
如果不斷進步,就會長大成人——越來越了解世間、越來越了解生命,苦卻越來越少。
真是奇怪啊,心是怎樣生起的呢?
文章出處: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26/
YouTube影音(泰語中文字幕):https://youtu.be/-jDi6LwVdW4
==============================================================================
玅境長老《和尚法語》(九十九):
我要有什麼條件才能出家?就是對於佛法要有信心,能把世間的事放下,那麼就可以出家
。沒有說「帶來兩百萬美鈔」這個條件;沒有這個條件的!
==============================================================================
心得: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
般若波羅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