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土法門的專修和雜修如何界定?

作者: ttnnreuadf (Blue)   2021-06-20 11:12:53
關於專雜二修,淨業行人幾乎人人都知道;但是真正地、非常到位地去理解專雜二修是很
不容易的。一般人很容易從字面上理解:專修就是專門念阿彌陀佛,最多還念個阿彌陀經
、無量壽經、觀經,不能修淨土法門之外的,正行、助行之外的都不能修,否則就是雜修
了。但是,是否就這麼簡單呢?如果僅僅這樣理解,你很可能就會理解錯誤,這並非完全
是善導大師的本意。表面上看來,善導大師對專修雜修講得很淺顯易懂,但實際上,這裡
需要進行簡別。
行有專雜,信心為本
我們通過印祖文鈔來分析一下: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修淨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揚帆,則更為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
亦可充飢。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
。況往生咒,系淨土法門之助行乎。」
「修淨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揚帆,則更為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
亦可充飢。兼具各蔬,亦非不可。」關於專修、雜修、圓修的問題,印祖給我們做了比喻
:譬如順水揚帆,那就更為易到;還譬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飢」這是指專修,「
兼具各蔬,亦非不可」,這是比喻我們一般人以為的雜修,其實,有可能這是一種圓修,
即使不是圓修,也不見得完全就是雜修。
有些人可能很難理解,會產生這樣的疑惑:你這樣修阿彌陀佛之外的各種法門,如果也不
是圓修的話,怎麼還能說不見得是雜修呢?我們下面再分析。
「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印祖這裡指出,專修的人如
果專念佛不持咒當然可以,但如果你專念佛,以為持咒不對,那就不可以了。
「況往生咒,系淨土法門之助行乎」。這裡印祖給我們指出,不是說持咒就完全成雜修了
。比如持往生咒,就是專修中的助行。
這部分內容的科判安立為:「行有專雜,信心為本」,就是為了特別說明信心的重要。實
際上根據善導大師的觀點,講專修主要是指「至心」,講雜修主要是指「不至心」。不至
心當然就不是真信切願,這樣又雜修的話當然很難往生。專修呢?專修有個前提就是「至
心」,就是真信切願。善導大師是這樣進行比較的。
如果不了知這點,盡在外表上做文章,會產生這樣的猶疑:唉呀,我是在專修嗎?我有沒
有修阿彌陀佛之外的法門呀?我如果修阿彌陀佛之外的法門那就麻煩了,我可能就成雜修
了,那我就很難往生了……他不知道善導大師專修雜修的講法有個基礎:專修是至心,雜
修是不至心。
你如果至心,那你專也可以,兼也可以;如果不至心,那你兼也不行,專也不行。不至心
的「專」不叫真正的專修,因為不符合善導大師講的專修原則;如果是至心的兼修,也不
叫雜修,因為善導大師講的雜修是不至心。所以,是否容易往生,不能僅僅以善導大師「
百中希得一二,千中難得三四往生」這句話去判斷。至心的就不是雜修,至心回向照樣容
易往生。
所以,關於專修以及兼修,像印祖這裡講的,一個菜都沒有,專吃白飯也可以充飢,但一
般人做不到,如果天天讓他吃白飯他會受不了;同樣的道理,對於一般人,你讓他天天就
念一句佛號,他也很難持續下去,所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兼修淨土之外的法門,
也是可以的。但是,要特別注意,這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須是至心的。這一點非常
重要!
下面引用的內容,就是印祖對這個道理的開示: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開示五則(陳景藩筆記)》: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
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實為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
兼持經咒為有把握。汝祈我決,我與汝說其所以,汝可自決。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
則專兼均可。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難得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修行、念
佛當然應該專精,但是我們一般凡夫人妄想紛飛,如果不加念經、持咒這些輔助修法,有
可能導致悠悠忽忽、懶惰懈怠,修行反而不得力。印祖這句話我們可以體會出一個什麼道
理呢?能專修當然最好,但是如果做不到,那兼修經咒也是適合一般人的。就像吃飯一樣
,如果專吃白飯,一個菜都沒有,一般人享受不了,因此還是需要配幾個菜。
「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實為最善。」倘若能夠像死了父母一
樣傷心、著急,如救頭燃一般的緊迫感去專門念一句佛號,達到「一行三昧」、」念佛三
昧「,「實為最善」。如果能夠專修念佛,當然是最好的。
「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如果悠悠忽忽、散漫去念
,反而不得力,時間長了,可能就懈怠懶惰,念到後來實在念不下去了,甚至就放棄、廢
舍,完全不修了。因為他只念一句佛號,念到後來可能實在念不下去了,就像天天只吃白
飯,一個菜都沒有,到最後見了就會噁心、不想吃了。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兼持經
咒更有把握,這樣修行也更容易長久。
「汝祈我決,我與汝說其所以,汝可自決。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則專兼均可」。善
導大師所講的專修、雜修,就是至心、不至心的差別。如果至心,那就「專兼均可」,專
修、兼修都可以。
「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難得利益矣」。如果不至心,
專修就落於悠悠忽忽;兼修就落於紛繁雜亂、心不歸一。因為本來就是不至心、不真切,
「故致一切皆難以得利益矣」,專修、兼修都得不到利益。
印祖這段教言非常重要,通過印祖的解釋、開顯,我們就能很透徹地理解善導大師專修、
雜修的本意。總的來說,信心為根本,所以此處科判為「行有專雜,信心為本」,就是為
了強調信心。
這樣我們就知道,念佛修行,最關鍵的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至心、不至心上,或者說在
真信切願上。而這信心如何生起呢?不是說單靠這樣念佛就能生起信心。印祖這裡講了,
如果「根本不真切」,信心不夠,那你專修、兼修都不行,要麼落於「悠忽」,要麼落於
「紛繁」。所以這個根本不是單靠念佛就能夠抓住的,否則印祖也不會說「專落悠忽,兼
落紛繁」了。
真正的信心,決定無疑的勝解,也就是善導大師《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給我們講的「決定
信」,也叫「至心」。「決定信」,就是決定無疑的信心,沒有絲毫懷疑,但這個信心不
容易得。善導大師在《四帖疏》中用了極廣的篇幅來講什麼叫決定信的相狀,就是要讓我
們儘量生起這樣的信心。可見,必須通過廣泛聞思,特別是通過聞思淨土教理,斷除種種
粗細的疑惑,這樣才有可能生起「決定信」,才有可能得到「至心」這個根本,也就是生
起「真信切願」。這裡實際上是給我們點出了修淨土法門的關要。
摘自仁禪法師《觀經四帖疏講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