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類] 《心類》:量與非量—疑 (10)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7-19 20:02:25
摘自:心類學彙整筆記 阿底峽佛學會
* 由七種心識了解修行的次第
再決知屬於量之後生起的心識;量之前的是伺察知、見而未定、疑、顛倒知四者。其
中與現量完全相違的是顛倒知。但是,顛倒知還是能慢慢往「量」靠近。如何靠近呢?例
如:
1.顛倒知:透過聽聞、思惟、修習無我義或空性義等,我們的內心會經歷分別顛倒知
,如我執或實執等等,再由顛倒知慢慢變成疑。
2.懷疑:由顛倒知先轉變成不符合境的疑(不符義疑)→再等分疑→而後是符合境的
疑(符義疑),再由疑漸漸轉成伺察知。
3.伺察知:伺察知屬於聞所成慧,亦即雖然相信無我義或空性義,但仍未真正瞭解,
其正見仍不穩固。經由不斷的串習,再由伺察知慢慢變成比量。
4.物力比度(事勢比量):
⑴物力比量:比量屬於思所成慧,亦即透過物力正因(事勢正因),成立無我或空性
義所得之新的不受欺誑的決定解,發生在資糧道位的中品或中品以前。
⑵分別再決知:這個再決知是由比量所引生,所以是分別知,它是再次瞭解「物力比
量所瞭解的內容」之認知。
⑶結合止觀雙運的三昧:屬於修所成慧,此時進入加行道煖位。
5.瑜伽現量:現觀無我義或空性義之智慧,此時行者從加行道世第一法位根本定進入
見道位根本定,從此才能真正對治並斷除徧計我執等顛倒知。
這裡為什麼要跳過「見而未定」呢?因為,見而未定它不確定,或者說它沒有什麼特
別的變化在裡面。所以,量之前的四種非量裡,以「伺察知、疑、顛倒知」三者為主。
由「顛倒知」轉變成「疑」的過程中,無分別的顛倒知就不必管它了(屬於無分別知
的顛倒知,例如見黃色雪山的眼根識)。因為,它不是來源或根本,我們要改變的是「分
別心的顛倒知」(屬於第六意知的分別知的顛倒知,例如我執)。
分別心的顛倒有二種,一是暫時的,如執兔角的分別知,一是無始以來累積的煩惱、
執著。因為分別知暫時的顛倒,也是受到五根識的顛倒所影響,所以也不必管它。我們要
努力改變的對象是從無始以來所累積的種種煩惱、執著、無明。要轉化這些煩惱執著,必
須先讓它們一步步轉成疑…。
* 如何由有分別的比量進入無分別的瑜伽現量
分別知雖然可以瞭解細微無常、無我等這些稍微隱蔽境,但卻沒有能力現觀它。若要
現觀這些對境,必須具備「止」和「觀」兩者結合的三昧,而且這兩者缺一不可;因為「
止」具有聚焦的功能,它可以讓認知專注在同一個對境而不散逸;「觀」則可以讓認知的
倍率提昇,穿透對境的表象而到達對境的實相。
分別知之所以無法現觀細微無常、無我等特性,是因為「聲總」與「義總」的緣故,
唯有排除這兩個因素,才能從有分別的比量(屬於第六意知的分別知的比量),進入無分
別的瑜伽現量(屬於第六意知的離分別知的瑜伽現量)而現觀這些稍隱蔽境。換言之,瑜
伽現量(屬於第六意知的離分別知)不會混雜聲總和義總而現觀對境本身。
而這個過程必須在產生「瞭解細微無常、無我或空性等稍隱蔽境的比量」並結合「止
觀雙運的三昧(加行道)」(止觀雙運的三昧屬於第六意知依於比量的分別知)之後,才
能逐步揭開聲總與義總這兩層面紗,直到見道位的根本定中,才能現觀這些稍隱蔽境。
這時(第六意知根本定智的現量)才開始有能力逐漸真正對治(無間道),並斷除(
解脫道)包含徧計和俱生這兩類的煩惱種子與現行,這時所修的道,才是「道諦」(包含
見道位和修道位兩者各自的無間道和解脫道);而每一個階段煩惱的斷除才是「滅諦」。
作者: ykkdc (ykk)   2020-07-20 00:25: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