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羅摩經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0-07-17 00:10:48
本經的內容非常珍貴,佛陀在本經中敘述他出家的因緣,在森林中遇見古印度當時知
名的瑜珈大師,以及後來如何度化五比丘的經過。
選譯自《中阿含經》204經/《羅摩經》(晡利多品)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0/1/17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曾經,佛陀在古印度的舍衛國遊方,並暫時住在東園鹿子母講堂。
有一天,世尊於下午三點至五點左右,從禪座起身,走到講堂,告訴阿難尊者:「我
想去阿夷羅婆提河畔沐浴。」
「好的。」阿難尊者應答。阿難尊者拿著每一間禪房的鑰匙,一間一間地去通知每一
間禪房的比丘,說:「諸位賢者!請大家先前往梵志羅摩的家。」
於是,世尊帶著阿難前往阿夷羅婆提河畔,世尊脫下身上的僧伽梨,摺疊好並放置在
岸邊,便走入河水沐浴。沐浴結束之後,又一起走上岸邊,擦拭身體,然後穿上衣服。
阿難尊者站在世尊的身後,拿著扇子替佛搧風。接著,阿難走向佛前合掌,對佛陀說
:「世尊!梵志羅摩的家整頓得非常好,風景園林非常優美,懇請世尊慈悲,前往梵志羅
摩的家。」
世尊默然接受,帶著阿難前往梵志羅摩的家。
這時,在梵志羅摩的家中有很多的比丘正集體坐在一起討論法義。佛陀站在門外,等
候諸比丘說法結束。當眾比丘尋說法結束之後,便安靜下來。世尊知道法會已結束,便輕
咳一聲【原文/謦欬:ㄑㄧㄥˋㄎㄞˋ,咳嗽】並敲門,諸比丘聽到聲音,趕緊開門讓世尊
進入。
世尊在比丘眾前敷妥座位而坐,問道:「你們剛才在做什麼?為什麼在此集體而坐?

諸比丘回答:「世尊!我們剛才在討論法義,因此法事集體在此而坐。」
世尊讚歎說:「善哉!善哉!比丘集體而坐當行二件事,一是說法或討論法義,二是
安靜集體共修。這樣吧,我也為你們說法,你們都仔細地聽好,牢記在心。」
「是,我們當謹遵教誨。」
佛陀說:「有二種尋求,一是聖求,二是非聖求。什麼是非聖求?有的人已經病痛卻
仍希求病痛;有的人已經衰老卻仍希求衰老,有的人趨向死亡卻仍尋求死亡,有的人已經
愁悲憂慼卻仍尋求愁悲憂慼,有的人內心穢污卻仍尋求穢污。
什麼是已經病痛卻仍希求病痛?我們必須先對『病』下一個定義,我這裡的『病』不
是指一般人所謂的疾病,而是指對於妻妾、兒子、兄弟、象馬、牛羊、奴婢、錢財、珍寶
、米穀等等世間的名利富貴,因接觸而心生愛染、貪愛、執著、驕傲、納受,看不見這些
東西的背後所帶來的災患,不知出離解脫而依戀取用之。
其他如老、死、愁憂慼、穢污法等等也是一樣,都是指對於妻妾、兒子、兄弟、象馬
、牛羊、奴婢、錢財、珍寶、米穀等等世間的名利富貴,因接觸而心生愛染、貪愛、執著
、驕傲、納受,看不見這些東西的背後所帶來的災患,不知出離解脫而依戀取用之。
這樣的人想要尋求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悲憂慼、無穢污雜染、無上安穩涅槃,想
要得到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悲憂慼、無穢污雜染、無上安穩涅槃者,都是癡人說夢、
緣木求魚,都是矛盾,都不可能如願以償。以上,就是所謂『非聖求』。
什麼是『聖求』呢?有的人心想:『我有病,不該枉求病法;我會衰老,不該枉求衰
老;我會死,不該枉求死法;我心愁悲憂慼,不該尋求愁悲憂慼;我心已穢污,不該在枉
求求穢污法,我應該要求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穩涅槃。』
於是,此人便尋求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穩涅槃,那麼此人
想要得到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穩涅槃,就有可能如願以償。
在我尚未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時,也曾起心動念:『我有病,不該枉求病法;我會衰老
,不該枉求衰老;我會死,不該枉求死法;我心愁悲憂慼,不該尋求愁悲憂慼;我心已穢
污,不該在枉求求穢污法,我應該要求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穩
涅槃。』
當時,我還是一個年輕人,純潔、髮黑、年輕,二十九歲,享受非常多的歡樂,經常
盛裝四處遊行。
後來,我剃除鬚髮,穿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護身清淨,護口、意清
淨,我的父母因此啼哭不捨,諸親戚不悅。
我出家之後,為了尋求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悲憂慼、無穢污、無上安穩涅槃,便
前往參訪外道大師阿羅羅伽羅摩的道場,我問他:『阿羅羅,我想要跟您學梵行,不知可
不可以?』
阿羅羅大師回答我:『賢者,當然可以,如果你想要跟我學,就請自便吧。』
我又問:『阿羅羅,請問您怎知自己已自知、自覺、自作證(解脫)?』
阿羅羅回答我:『哦!賢者,我已超越色界定的一切識處定,如今我已證得色界定最
高成就的無所有處定(外道瑜珈最高的無想定),因此,我有自信自知、自覺、自作證。』
我心想:『如果阿羅羅有此信心,那麼我也有此信心;如果阿羅羅有此精進,那麼我
也有此精進;如果阿羅羅有此智慧,那麼我也有此智慧。阿羅羅這般修行都已臻自知、自
覺、自作證,如果我也想證得此法,就應該獨住,遠離人群,覓一空曠安靜之處,心無放
逸,修行精進。』
於是,沒有多久,我證得了色界定的無所有處定。我又去問阿羅羅加羅摩:『阿羅羅
,我現在的境界就是您所謂的無想定嗎?這就是您所謂的自知、自覺、自作證?』
阿羅羅伽羅摩回答我:『是的,沒錯。』
阿羅羅伽羅摩又對我說:『賢者,我的成就您也能達到此法作證。不如這樣,您跟我
一起來教導眾學生。』阿羅羅伽羅摩大師給予我與他同等的榮耀,使我受到眾弟子的最上
恭敬與最上供養。
然而,我卻心想:『這樣的禪定並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這樣的成就並不究竟
圓滿,我應該要捨棄此法,另求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悲憂慼、無穢污、無上安穩涅槃
。』
於是,我立即捨此法而離去,前往參訪另一位當代的瑜珈大師鬱陀羅羅摩子,我問他
:『鬱陀羅,我想要跟您學,不知可不可以?』
鬱陀羅羅摩子大師回答我:『賢者,當然可以,如果你想要跟我學,就請自便吧。』
我又問:『鬱陀羅羅摩,請問您怎知自己已自知、自覺、自作證(解脫)?』
鬱陀羅羅摩子回答我:『哦!賢者,我已超越無色定的無所有處定,如今我已證得無
色界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因此,我有自信自知、自覺、自作證。』
我心想:『如果鬱陀羅羅摩子有此信心,那麼我也有此信心;如果鬱陀羅羅摩子有此
精進,那麼我也有此精進;如果鬱陀羅羅摩子有此智慧,那麼我也有此智慧。鬱陀羅羅摩
子這般修行都已臻自知、自覺、自作證,如果我也想證得此法,就應該獨住,遠離人群,
覓一空曠安靜之處,心無放逸,修行精進。』
於是,沒有多久,我證得了無色界定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我又去問鬱陀羅羅摩子:『
鬱陀羅,我現在的境界就是您所謂的非想非非想定嗎?這就是您所謂的自知、自覺、自作
證?』
鬱陀羅羅摩子回答我:『是的,沒錯。』
鬱陀羅羅摩子又對我說:『賢者,我的成就您也能達到此法作證。不如這樣,您跟我
一起來教導眾學生。』於是,鬱陀羅羅摩子大師給予我與他同等的榮耀,使我受到眾弟子
的最上恭敬與最上供養。
然而,我卻心想:『這樣的禪定並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這樣的成就並不究竟
圓滿,我應該要捨棄此法,另求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悲憂慼、無穢污、無上安穩涅槃
。』
於是,我離開了鬱陀羅羅摩子的道場,前往象頂山南方的鬱鞞羅梵志村,彼處地名叫
斯那,那個地方的風景非常優美,山林鬱茂,林中有一條尼連禪河,河水清流盈岸。
我看見如此優美的景觀,便心想:『此處如此清幽美麗,應該有人在此修行,我也應
該在此禪修。』於是,我持乾草來到菩提樹,在樹下敷妥尼師檀,結跏趺坐。
當時,我立下一個誓願,如果我不能證得漏盡解脫,就絕不離開此座。就這樣,我當
生已知、已見定道品法:『此生已是我歷劫生死的最後一站,我已成就最高的梵行,我該
修的修行都已完成,此生壽命結束之後已不再有下一生,我如實已知我已解脫生死輪迴了
。』
當我初覺無上正等正覺之後,便心想:『我當為誰先說法呢?』接著,我先想到了阿
羅羅加摩大師,可是,有一位天神在虛空中對我說:『大仙人,阿羅羅加摩大師已往生了
,他過世到現在已有七天了。』
其實,我自己也以神通得知阿羅羅加摩大師已過世七日。
於是,我心中感嘆:『可惜啊,可惜,阿羅羅加摩大師福薄緣淺,無緣聽聞正法,倘
若他能聽聞正法,一定很快便當下知法、見法。』
後來,我又想:『我當為誰先說法呢?』接著,我又想到鬱陀羅羅摩子大師。可是,
又一位天神在空中對我說:『大仙人,鬱陀羅羅摩子也往生了,他過世已十四日了。』
我也以神通觀知鬱陀羅羅摩子的確已過世十四日。
我心中也感嘆:『可惜啊,可惜,鬱陀羅羅摩子大師福薄緣淺,無緣聽聞正法,倘若
他能聽聞正法,一定很快便當下知法、見法。』
  後來,我又想該為誰先說法?我想到之前五比丘辛苦服侍我,當我在修苦行時,五比
丘也在一旁照顧我,所以我應該先為五比丘說法。
我心想:『不知五比丘今在何處?』我以清淨的超人天眼看見五比丘就在波羅 仙人
住處的鹿野園林中。
於是,我隨即穿好衣服,拿著缽,前往波羅 加尸城。
當時,有一個名叫優陀的外道修行人看見我徒步前來,便問我:『哦!喬達摩,您的
氣色看起來跟一般人很不一樣,您諸根清淨,容光煥發,形貌端嚴,光圈照耀。請問,您
是以誰為師?從誰學道?信奉誰的教法呢?』
我隨即以如下的偈語回答優陀:
『我最上最勝,不著一切法;諸愛盡解脫,自覺誰稱師?
  無等無有勝,自覺無上覺;如來天人師,普知成就力。』
偈語的意思是說我無師而自證菩提,不執著一切,已解脫輪迴。
優陀又問我:『喬達摩,難道您已自稱聖者了?』
我又以如下的偈語回答他:
『勝者如是有,謂得諸漏盡;我害諸惡法,優陀故我勝。』
優陀又問我:『喬達摩,您現在要去哪裡?』
我以如下的偈語回答他:
『我至波羅 ,擊妙甘露鼓;轉無上法輪,世所未曾轉。』
我的意思是我要前往波羅 初轉無上法輪,我要在那裏講授《轉法輪經》及《五蘊皆
空經》。
由於優陀並不相信我已成佛,便敷衍地對我說:『好吧,喬達摩,或許您真的有一些
不一樣的心得吧。』他說完後,便逕自離去,而我則仍獨自前往仙人住處鹿野園林。
當五比丘看見我走來,因為他們誤會我已墮落,便各自相互約定:『各位,沙門喬達
摩來了,他已墮落,多欲多求,貪求美食及好的粳糧飯,還有麨酥蜜,他還用麻油塗體。
現在他來了,我們還是坐著不動,千萬不要起身迎接他,也不要對他作禮,只預留一個座
給他就好,也不要客氣請他就坐,他到的時候就對他說:「喂!你想坐就隨便坐吧。」』
然而當我走到五比丘的面前時,五比丘竟然不敵我極妙的威德,隨即不由自主從座位
起身,有的人拿著我的缽,有的人替我敷床座,有的人取水來欲替我洗腳。
我心中竊笑:『這些愚癡的人,怎麼這麼不牢固?自己彼此立下的約定與制度竟然就
這樣輕易地違背?』
於是,我坐在五比丘為我所敷的座位上。五比丘直呼我的姓名,並以平輩的態度對待
我。我對他們說:『五比丘!我,如來、無所著、正等覺,你們不可直呼我的本姓名,亦
不可用平輩的方式對待我。因為我尋求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悲憂慼、無穢污、無上安
穩涅槃,如今已得無老、無死、無愁悲憂慼、無穢污、無上安穩涅槃,已生解脫知,已生
解脫見,定道品法:「此生已是我歷劫生死的最後一站,我已成就最高的梵行,我該修的
修行都已完成,今生結束之後不再有下一生,我如實知我已解脫生死輪迴了。」』
他們並不相信我已解脫,仍用平輩的語氣對我說:『喬達摩!你之前的極端苦行都尚
且不能證得人上法,更何況你今日多欲多求,貪求美食、精緻的粳糧飯及麨酥蜜,還用麻
油塗體?』
我又對他們說:『五比丘!你們之前可曾見我如是諸根清淨、光明照耀?』
五比丘回答:『嗯!的確沒有看過。』
我對他們說:『五比丘!當知有二種極端的修行,是諸修道者所不當學,分別是:一
、貪愛執著並放縱欲樂的下賤業凡人所行;二、自煩自苦的自我折磨無益苦行。以上這兩
種都非賢聖所應尋求的法,皆與法義不相應。
五比丘!唯有捨此二邊的極端修行,取中道而行,方能成明、成智,方能成就於正定
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而我所謂的中道即八正道,分別是:正見……乃至正定
。』
於是,我隨順因緣開始教導五比丘,當我教化他們其中二人,另三人便外出托缽乞食
;當三人捧著食物歸來,份量便足夠我們六人食用。
而當我教化其中三人,另二人便外出托缽乞食,當這二人捧著食物歸來,份量也足夠
我們六人食用。
我就是這樣如是教化他們如何尋求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悲憂慼、無穢污、無上安
穩涅槃,如何證得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悲憂慼、無穢污、無上安穩涅槃。協助他們生
起解脫知見,幫助他們定道品法:『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我又對他們說:『五比丘,有五欲功德,都可愛、可樂、可意所念,令愚痴凡夫嚮往
,是哪五欲呢?分別是: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
五比丘,愚癡凡夫因不多聞,不見善友,不知聖法,不御聖法,當他們因接觸五欲便
生愛染、貪著、驕傲、耽溺,不見五欲接踵而至的災患,不見出離解脫而取用五欲,於是
愚痴凡夫只好隨弊魔宰割,被弊魔掌控,墮入弊魔的魔掌中,被魔網所纏,被魔羂所纏,
無法掙脫魔網。
這就好比野鹿一旦不小心被羅網陷阱所纏困住,只好任由狩獵師宰割,被狩獵師掌控
,墮入狩獵師之手,被狩獵師的陷阱羅網所纏住,當狩獵師來到,就不可能掙脫。
然而,多聞聖弟子見善知識而知聖法,又御聖法,他們於五欲功德不觸、不染、不貪
、不著,亦不驕傲、不耽溺,見五欲接踵而至的災患,見出離解脫的重要而取用五欲,就
可以肯定多聞聖弟子一定不會隨弊魔起舞,不被魔所掌控,不墮入魔手,不為魔網所纏,
且能解脫魔纏。
這就好比只要野鹿掙脫陷阱,就不會任由獵師宰割,不被獵師掌控,不墮入獵師之手
,不為獵師的羅網所纏,就算獵師到來,牠也早已脫逃。
五比丘,當如來出現於世間,便已斷除一切煩惱乃至五蓋,例如:心穢、慧羸,如來
離欲、離惡、離不善之法,已證得第四禪定。如來以如是定心、清淨心、無穢心、無煩心
、柔軟心、善住心、不動心而獲致漏盡智通,如來已通曉洞悉四聖諦,洞悉這是苦,洞悉
這是苦集、洞悉這是苦滅、洞悉這是苦滅之道;如來深明這是煩惱,深明這是煩惱生起的
因緣、深明這是滅除煩惱的安穩處、深明這是煩惱滅除之道。
如來已具如是知、如是見,欲漏煩惱心已獲解脫,有漏煩惱心及無明漏煩惱心都已解
脫,解脫之後已便獲得解脫知見成就,也就是:『此生已是歷劫生死的最後一站,無上的
梵行已成就,該修的修行都已圓滿完成,此生壽命結束之後不會再有下一生,已如實知道
自己解脫生死輪迴了。』
此時的如來已可以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臥,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自見無量
惡及不善法,因此他可以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臥而沒有任何的過失。
這就好比在無人荒野之處,有一頭野鹿,牠可以任意地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
在臥,因為這頭野鹿已不在狩獵師的勢力範圍之內,因此,牠可以放心地隨意自在行、自
在住、自在坐、自在臥而不會有任何的危險。
同樣的道理,當比丘已臻漏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
此生已是歷劫生死的最後一站,無上的梵行已成就,該修的修行都已圓滿完成,此生壽命
結束之後不會再有下一生,已如實知道自己解脫生死輪迴了。』他便可以隨意自在行、自
在住、自在坐、自在臥,因為他已自見無量惡不善法,因此,他可以隨意自在行、自在住
、自在坐、自在臥而不會有任何的過失。
五比丘,以上就是所謂的無餘解脫,也就是我所謂的說無病、無老、無死、無愁悲憂
慼、無穢污、無上安穩涅槃。』」
當佛陀說完之後,阿難尊者及在場聆聽的諸比丘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https://i.imgur.com/R2yTezd.jpg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20-07-17 04:16:00
Sadhu
作者: eudamonia4u (賊寇)   2020-07-17 06:4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20-07-17 08:1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tzboy (tzboy)   2020-07-17 10:42: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0-07-17 16:47:00
阿彌陀佛!
作者: k2345678 (歐海)   2020-07-17 20:33: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