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0-07-15 19:45:19摘自:2012-2013年《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正道》
宣講:102任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口譯:如性法師/筆記:道寬比丘尼
第六品 忍辱(...接續 #1V1J-hjY (Buddhism))
巳二、修習思擇法忍(二)午一、廣說(三)未一、瞋及懷瞋者等皆有賴因故非自主(二)
未二、破有自主之因(三)
申一、破數論師所許我及勝性有自主(二)酉一、破勝性能自主生起外相(178“)
27. 縱許有主物,施設所謂我,主我不故思;將生而生起。
28. 不生故無果。
偈頌:承許有勝性,又假立為我,皆非刻意思,我將生而生。
爾時許生者,不生則無果。
釋文,「承許有「勝性」(或譯自性)」,數論外道承許有「勝性」,他認為「勝性」
是遍一切萬法,這一點就如同上一堂課所提到,跟內道「空性一味」的道理是很類似的。
佛弟子認為「空性」──也就是「無自性」的道理是遍一切萬法(周遍色法乃至佛的
法身都是無自性),一切法最究竟的本質都是無自性,所以以無自性的角度而言,諸法是
沒有任何的差異;但是在無自性的狀態下,法能夠呈現各種不同的相狀。
相同的,數論外道認為「勝性」(自性)它是遍一切法,並且在安立「勝性」時,「謂
塵、暗、精力三分相等」,他認為它的本質是苦、樂、捨三分相等的(數論外道認為苦、
樂、捨三者都是同一自性),「並具五相,能自主生外相所攝損害利益等事」,它不僅遍
於一切的萬法,並且能夠自主的生起「外相所攝損害利益等事」,這當中的「外相」有點
類似佛教二諦當中的「世俗諦」,而「勝性」類似「勝義諦」。在勝義諦平等的狀態下,
能夠呈現各種不同的世俗諦,相同的,遍一切法的「勝性」,它能夠自主的生起色、聲、
香、味、觸各種的外相,這是第一個部分提到了「勝性」。
接下來,「又於「神我」(atman,常一自主的離蘊我)假立為我」,並且他又安立了一
個「我」,在安立「我」的時候,他認為「神我」(atman)是「我」,而「神我」(atman)
是什麼樣的一種法?「許能自主受用諸境」,在之前「勝性」能夠自主的變現外相,而「
神我」它能夠自主的受用勝性所變現出的種種境界,「此皆非理」。
但以自宗(佛教)的角度而言,數論外道所安立的「勝性」(自性有的自性)以及「
神我」(數論外道說的神我或曰:atman、真我,數論外道認為神我與覺知同義,認為神我
、覺知是常法,數論外道說的這種覺知是與蘊相異的常法,認為有個與蘊相異的常一自主
的覺知是我)都不符合正理。「因我、勝性皆非刻意思惟而生」,因為不管是「神我」或
是「勝性」,它都不是在刻意思惟之後而產生的。所謂的「刻意思惟」是什麼意思?謂念
:「為能自主受用諸境、生起外相,我將生起。」比方說「神我」,它並不是刻意思惟而
產生的一種法。為什麼它不會刻意思惟的?它不會想到:「我為了要能夠自主受用勝性所
變現的種種境界,所以我要生起」,它並不會有這樣的念頭;相同的道理,「勝性」它的
心裡面也不會想:「我是為了要自主的生起外相,所以我要呈現出勝性的面貌」。不管是
「神我」或是「勝性」,這兩者本身都不會刻意的思惟之前所提到的內涵而生起,所以在
偈頌當中有提到,「皆非刻意思,我將生而生」,「故彼等同兔角,無有作用」。
以自宗(佛教)的角度而言,不管是「勝性」或是「神我」,這兩者都沒有辦法自主的
產生,這兩者的本質都如同兔角,是不存在的、沒有任何的作用。「爾時,凡許勝性能生
果者,皆不合理」,在此同時,凡是承許「勝性」能夠自主生果,是不合道理的,「彼不
生故」;因為「勝性」是沒有辦法自主生果的,「此有周遍」,如果「勝性」的本質是不
生的,只要它是不生的就沒有辦法自主生果,「自若不生,則遍無能生其果故」。
酉二、破神我能自主受用諸境 (...待續...)